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62|回复: 10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5-3-11 09: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寅春(1897-1977年),祖籍江蘇鎮江,父輩定居宜興,13歲拜川埠上袁村趙松亭為先生,投師金阿壽門下學藝。藝成後,以製作各式水平壺為特點,被趙松亭長年聘用。三○年代後為「吳德盛」訂製日本花盆而嶄露頭角。三○年代中期至四○年代初,先後為上海古董商龔懷希、張甫林、唐明春等仿製紫砂古壺,反覆揣摩造型特點,研究製作手法,把握前輩藝人造型的形神韻,並成功複製時大彬、陳鳴遠、徐友泉等名家作品,被業界公認為紫砂光貨方器的好手之一。五○年代後,逐步以製作紫砂筋紋器為主要特點,所創《半菊壺》、《梅花周盤壺》、《六方菱花壺》、《六瓣高瓜酒具》、《菊球壺》、《裙花提樑壺》等作品嚴謹工整,規矩挺括,一絲不茍,技藝風格獨樹一幟,是紫砂業界近代紫砂筋紋器的代表人物,工藝巨匠和一代宗師,為紫砂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於種種原因所致,王寅春紫砂筋紋器技藝風格一直沒為紫砂界研究人士所重視。現筆者就所採、所訪、所知、所錄,介紹其成藝歷程與技藝風格特點,如有疏漏,懇請同好指教一二。

刻苦磨練勤學藝

王寅春,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生於江蘇鎮江一戶貧民家庭。父王金寶(又名金大),原為鎮江做小燒賣出身。由於生活貧苦,清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王金寶率妻王陳氏和4歲的兒子王寅春及剛出生的兒子王伯生來宜興,開一小舖,以做小燒賣(開麻糕店)為生。
至王寅春13歲(1910年),王金寶為兒子前途著想,遂拜川埠上袁村著名藝人趙松亭為先生,再由趙松亭分配至陶坊所聘製壺藝人金阿壽為師。金阿壽,大王寅春18歲,其時被聘趙松亭陶坊,以製作一般行貨為主(日用品),技藝較為一般。金阿壽生性暴躁,亦無家室,對王寅春兇得很。王寅春為學到製壺本領,默默忍受,起早摸黑,十分刻苦。三年徒工過去,王寅春僅從金阿壽手中學到很一般的製壺本領,亦只能製作很一般的《壽星壺》、《海蛋壺》,連像樣的《洋桶》、《蛋包》都製不出來。

王寅春滿師後,趙松亭認為王寅春手藝太差,不是做茶壺的料,於是要王寅春離開陶坊。王金寶聞訊,乃懇求於趙松亭。趙松亭遂答應試用一個月,如一個月時間內能製作出合乎要求的紫砂茶壺,則留用,如不行,便離開。趙松亭拿來趙乾泰所製的水平壺做樣品,叫王寅春仿製。

王寅春拿到趙乾泰的水平壺,又薄又靈巧,深知先生趙松亭給自己出了難題。但王寅春自尊心極強,咬著牙接受了,王寅春生相粗笨,手腳亦粗,水平壺又小,手指很難放進去。拍壺身筒時,王寅春試了很多次,才逐步適應用小指檔坯,並適應用食指捺底。為了做起水平壺,王寅春光是學搓一只水平嘴,就用了整整一個晚上,沒有睡覺,終於學會搓嘴,掌握了搓嘴的訣竅。不到一個月,王寅春所仿製的水平壺得到成功,並在此基礎上加緊技藝的純熟和製壺速度的訓練。連趙松亭亦連連誇獎︰「好小子,人粗手巧,留!」王寅春不但被留在趙松亭陶坊繼續製壺,趙松亭還親自給王寅春鐫刻一枚製壺用印「陽羨惜陰室王」贈與王寅春,被王寅春當成至寶,凡做水平壺均用此章。王寅春學藝亦成佳話,上袁村八十歲以上老人至今仍津津樂道。

勤問博學 功力大增

王寅春在趙松亭陶坊裡虛心好學,當時趙松亭陶坊雲集了紫砂業界很多高手,其中有儲銘、程壽珍、邵步雲、潘德根、郭其林等。王寅春在趙松亭處勤向前輩名藝人求教,不懂就問,不懂就學,技藝很快超過自己的師父金阿壽。在趙松亭、趙乾泰督造下,王寅春製作水平壺的技藝迅速得到了提高,為後來的製壺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業內資深人士評說︰「王寅春如果沒有在趙松亭陶坊好手間勤問博學,是很難有後來的成就的。」
1918年,王寅春租用顧景舟叔公顧聽生的房子,成家立業,開始獨立生活,仍幫趙松亭製茶壺。1921年,王寅春生養大兒子王長根(石耕)後,為接濟生活,開始接受其他客戶的訂貨。其時,王寅春技藝已逐漸純熟,所製水平茶壺,除用自己的印款「陽羨惜陰室王」「寅春」外,亦使用訂戶印款如「福記」、「鐵畫軒」、「陶業工廠」等。但一般在蓋款上用「寅春」章,以利區別。趙松亭於二○年代後期燒製「貢局」、「貢壺」期間,王寅春又被聘至先生家中,專製「貢局」系列壺。

仿古生涯 藝途坎坷

隨著王長根(石耕),王根大、王三大等兒子的出世,王寅春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至三○年代,東洋生意興起。1934年,日本客商向「吳德盛陶器公司」訂製300只小花盆,「吳德盛」向窯場業界訂貨,因時間限定二個月,無人敢接。其時,王寅春家境十分困難,有上頓沒下頓,一咬牙,便接下了「吳德盛」訂製的300只小花盆的東洋生意。王寅春日夜趕製,並利用熟練的成型技法,想出了用木模擋模的辦法,致使花盆不會變形,如期完成交貨任務,王寅春開始在業界嶄露頭角。

由於「吳德盛」訂製的300只小花盆製得相當講究,王寅春得到一筆豐厚的酬金。王寅春不但買下了三進三出顧聽生的房子,而且為「吳德盛」老闆所器重,自此開始,王寅春接受「吳德盛」老闆的建議,專製紫砂方器茶具。1934年年底,「吳德盛」老闆訂製二件高檔紫砂方器,一件為《四方鼓腹壺》,一件為《六方壺》。王寅春用心製作,所製壺器端莊周正,輪廓分明,得到「吳德盛」的高度評價。事後才知,這是「吳德盛」為上海大古董商龔懷希所訂製的作品。

1935年春,經「吳德盛」介紹,王寅春被聘至上海,為上海古董商龔懷希仿製紫砂古董。王寅春初仿製之作,仍是為「吳德盛」訂製的《四方鼓腹壺》、《六方壺》,均是陳鳴遠的作品。王寅春反復揣摩這些作品的造型,把握形神關係,所製方器比原先更好。1936年,龔懷希請德國高級技工,專門為王寅春製作了紫砂筋紋器的口蓋樣版等製壺工具。這幾副樣版大小不一,精密度高,用超薄型鉛片(或稱不鏽鋼)做成,一般技工是絕對不能製作出來的。王寅春有了配套的樣版工具,仿製出古代名藝人的紫砂筋紋器作品,如《菱花》、《玉蘭花》、《菊球》、《菊瓣》等壺,署款分別為時大彬、徐友泉、陳子畦等,亦有無款製品。

帖子的最近访客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09: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貴人提攜 樹立自我風格

在1936年年底,王寅春回宜興燒茶壺時,在蜀山西街茶館裡結識了著名金石書法家潘稚亮。潘稚亮看了王寅春所製的茶壺,認為是大家手筆,前程不可估量,遂介紹王寅春認識著名壺界收藏人士儲南強。儲南強亦認為王寅春的技藝不可多得。但儲、潘二人均希望王寅春製壺不要署古代其他名藝人的印款,要正直做人,要光明正大地打自己的印款。潘稚亮除了反覆開導,還親自為王寅春鐫刻了方章「王寅春」款一枚。王寅春得到「切玉聖手」潘稚亮的教誨,領受印款,愛如至寶,一直沿用至逝世為止,一直未換第二個章款。此後,王寅春仿製古董,均在蓋內鈐自己的印款「寅春」作標記,或在壺內口沿處蓋「寅春」款。

1937年年底,由於抗戰爆發之故,上海淪陷,王寅春被迫離開龔懷希家,同時帶回了龔懷希請德國技工特製的製壺樣版工具,為他以後在製壺上的發揚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現這套製壺樣版由王寅春移交給小兒子王小龍使用、收藏,至今仍完好無損。

四○年代初,王寅春應上海客商張甫林和唐明香之請,製作了銷往歐洲的十五頭咖啡具,造型有六方、八方、抽角等。接著王寅春又為蜀山蔣洪汝製作出一批銷往泰國的茶壺,有洋桶、線圓等品種。四○年代中葉以後,窯業蕭條,王寅春生活困難,為解決生計,王寅春曾為蜀山「毛順興」、「徐福康」、「曹秀奇」、「顧三大」、「張小槐」等紫砂陶器店製作各式中低檔茶壺,價廉而質高。也為「吉德昌」、「立新」、「陳順發」、「程敖生」、「許立信」、「邵巨保」等紫砂陶器店製作過仿古高檔茶壺。坎坷的藝途,磨練了王寅春的技藝,為他五○、六○年代創作高峰期打下堅實基礎。

獨到風格 永垂壺史

五○年代中葉,王寅春參加了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為56屆技術輔導員,並成為政府聘請的「七大藝人」之一。在輔導徒工的同時,王寅春的技藝亦進入高峰期,創作進入旺盛期。
1956年,王寅春首創《五頭梅花周盤茶具》。《梅花周盤》以壺身、壺蓋、壺鈕為筋紋菱花造型,陰陽交合,佈局嚴謹,工夫老到,創製成功後引起轟動,接著,王寅春成功創製紫砂筋紋器代表作《菊球》和《半菊》。《菊球》繼承紫砂傳統,以十六瓣菊花形均勻分佈,巧妙安排,陽線垂直,陰線隨壺身拋物線而起伏,線條流暢胥出,特別是口蓋沿的菱花邊,圓潤而致密,每一處凹凸面均可自由復合,無一處細部處理均嚴格操作,整體端莊渾厚,恰似一朵綻開的菊花呈現在世人面前。《半菊》以《菊球》上半部變化而成,下部擴張,增加形態的氣度和穩重感,線面更簡練流暢,製工亦極為精巧。《菊球》和《半菊》的創製成功,開創了現代紫砂筋紋器的新局面。
1957年,王寅春乘興創作出紫砂筋紋器系列《六方菱花》、《合菱》、《菊銚》、《紋井》、《八方盤鐘》、《玉笠》、《高瓜形壺》、《六方抽角》、《勁竹》等作品。在這些紫砂筋紋器的製作上,王寅春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藝特點,既有蒼勁剛遒,揮灑自如的風韻,亦有莊重古樸、飄逸共美的風格。1963年,王寅春成功創製《亞明方壺》、《高菊》等作品,其中《亞明方壺》由亞明、王寅春共同設計。王寅春充分發揮製作紫砂方器的技藝水平,潤肌玉骨,穩重端莊,成為紫砂方器優秀經典之作。《高菊》亦稱《高瓜菱壺》,具有王寅春強烈的個性和特點,為紫砂筋紋器增添了新的品種。

活到老 學到老 做到老

進入七○年代,經歷浩劫和動亂,年過七十,年事已高的王寅春辛勞過度而住院治療。剛病癒出院,壯心不已的王寅春仍耕耘不息。1972年,身體稍有好轉的王寅春精心構思,幾度創作,於1972年5月創製成功紫砂筋紋器的代表作品《裙花提樑》。《裙花提樑》雍容大貴,規矩挺秀,光潤和洽,口蓋準縫嚴密,以端莊古樸的造型,清秀灑脫的風格,別致獨到的處理,精工製作的技藝,成為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為成功的紫砂筋紋器經典之作之一,也是王寅春創作生涯中最後一把創製的成功之作。此後,王寅春由於身體原因,幾度住院,幾度療養,幾度恢復,於1977年4月11日逝世於宜興蜀山,享年八十歲。
王寅春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以不屈不撓的性格,刻苦踏實的敬業精神,歷盡坎坷,在紫砂方器和筋紋器領域勤奮創作,多產高質,特別是在紫砂筋紋器領域,獨創自己鮮明的個性風格特點,成為紫砂筋紋器流派中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王寅春的許多筋紋器傳世之作,如《梅花周盤》、《菱花》、《菊球》、《半菊》、《裙花提樑》等已經成為紫砂傳統經典之作,王寅春的一生為紫砂工藝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紫砂歷史的長河中將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09: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B>单环壶</B>
<B>底印:王寅春</B></P>
<>盖印:寅春</P>
<>圆筒壶身,直颈,拱圆盖,如成一体,流利顺畅,处处圆润细腻,而型挺括中正,极有泱泱之风。曲流挺而不过,动静合度,似谦谦君子,把圆而有形。半圆拱钮套以一环,韵味隽永。各局部皆卓然出众,而整体统一于壶身,形成一股强烈的个性。</P>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09: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B>六方抽角壶</B></P>
<>盖印:寅春</P>
<>六方抽角壶身,下大上小,以和缓的直向弧线构成,块面端整对称。盖面亦为六方与口准缝密合且通转自如。钮、流、把皆以四方条状形成,却巧妙地创造出横向并富动感的弧线,三者相应与简素的壶身产生不可思议的绝</P>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09: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B>六方井壶</B></P>
<>盖印:寅春</P>
<>由圆钮至盖面、壶身皆以六囊组成,线条清晰规整一丝不苟,筋囊匀称,比例均等,口盖密合且通转无碍,工精技巧。方柱圆钮、拱盖及壶身等各部份的差异造成切割后筋囊的变化,使此壶平中见奇,韵味隽永。</P>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09: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B>六方菱花壶</B>

盖印:寅春</P>
<>菱花壶身为六囊十二瓣,止于壶肩,线条凹凸分明,瓣瓣匀称规整,造型优雅写意,凹凸线在肩上勾勒出花形轮廓,由上腑视,又是一朵绽放的菱花。钮、盖、颈六囊纹自与壶身对应,其流畅自如显见功力。</P>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09: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转帖]樸實勤學的筋紋器宗師王寅春


<><B>朱泥扁腹壶</B>
盖印:寅春</P>
<>朱泥色明亮澄和,令人一望生喜。扁腹鼓鼓,精实饱满。短直颈,口延一圈与盖边上下相吻,细腻优雅。流、把顺壶肩弧度自然伸出,衔接无痕宛若生成。流浑厚而精神,与圆把前后对称,更添此壶精实可喜的韵味。</P>
发表于 2005-6-25 20: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时也!运也!王寅春不愧是一代宗师!
发表于 2005-6-30 20: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了!真乃一代宗师!
发表于 2005-7-3 01: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他东西里的那股敦厚气!</P><>在我喜欢的七大老艺人里除了景舟他排第二。</P>
发表于 2011-4-13 12: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p>杨阿寺</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04:36 , Processed in 1.23304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