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43|回复: 9

宜兴土地上的温州后生们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7-11-19 13: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温州人的女婿<BR>  我的妻子是温州人的后代,在西渚镇,像她这样的温州人后代约有3000余人,大多住在神山和虬山岭脚下,听父辈们说,从浙江瑞安、瓯海一带迁入的较多。65年前,我的丈人、丈母刚结婚,为逃避国民党抓壮丁,挑着一担箩筐步行21天从瑞安来到这里,在神山脚下安了家。
<>  25年前,有人向我介绍我现在的妻子、一位“温州姑娘”时,我曾以不懂温州话、更不懂他们的风俗为由而推辞,后来见她美丽贤淑,也就应允了。真的,如果你初次听他们说话,真像听外语一样,我们宜兴话说“没”,他们说“脑”(谐音),还真有点像英语“NO”。有些民间风俗也不懂,结婚那天,真的遇到了难题,领亲的人来到丈母娘家门前,她立即把大门关得“铁紧”,这下可把领亲人吓坏了:莫非是不肯嫁了?幸好媒人解释及时,原来是领亲的人要先付“开门钱”,再付“抱舅钱”,才能把新娘接走。温州人对祖先比较尊崇,有的坟修得比房屋还好,每年除夕、清明、七月半他们都要在家“做更饭”或烧纸钱。</P>
<>  宜兴本地人过去的早餐多数是粥和泡饭,可他们总是吃饭的时候多,因为他们觉得不吃饭,哪来的力气开荒。他们更欢喜吃酒,吃的大多是亲手做的糯米酒,我们都称它为“温州酒”。这种酒,不仅营养好,还能治病,伤风感冒、妇女妊娠、疲惫乏力时,吃了这种酒,比药还要好。另外 ,红烧肉、红烧鱼放点这种酒,味道真是鲜美。我爱人也会这种手艺,每年都要做上一缸酒,人家说我长得“后生”,也许是温州酒吃得多的缘故吧。他们还喜欢吃清明团子,每年清明节前后,到田边摘一点“白蓬”(也叫“棉茧头”),放在石臼里舂碎后和在米粉里,做成团子,蒸熟后呈绿色,吃起来有一种清香味,特别“经饿”。据说还有祛痰、止咳、平喘、祛风寒的功能。</P>
<>  因为做了温州人的女婿,除知道了他们的一些风俗之外,对他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温州人和他们的后代像犹太人,聪明、勤奋,创业和创新精神在全世界都有名气。西渚村的卞兰,现为国家女子篮球队队员,也是温州人的后代。<BR>      <BR>  其实,温州人最出名的还是勤劳致富的本领,在农业学大寨的岁月里,他们就开始发展庭院经济,一度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但割得快长得也快。当初的小王村,工作组十进十出也未能割光“资本主义尾巴”。改革开放后,他们展示本领的舞台更大了,五圣村的茶叶老板有50多位,其中大部分是温州人的后代。上世纪90年代初,大部分茶场都把秋天的修枝茶当成柴火,而他们把它利用起来制作茶砖、茶末,全年生产5000吨以上,且大部分出口到国外。</P>
<>  温州籍人士在镇里办企业的也不少,去年,镇里领导看到他们的创业热情,特地到温州召开了投资说明会,又引进了一批企业。</P>
<>  温 州 邻 居<BR>  两年前,我搬至现在的小区,楼上住着两户温州人,都在金三角车站附近做五金电器生意。</P>
<>  温州人有钱,这话一点不假,从他们买房的出手就可看出。与我等靠贷款买房不同,他们选了小区最好的一幢楼———前面有个休闲广场,视野开阔,又选了最好的楼层———三楼,而且都买了两个大车库,一个汽车车库,一个自行车车库。还说,买这里的房子是因为便宜,将来不做生意回老家时容易出手。</P>
<>  温州人和气。我刚一搬来,他们就主动和我搭话,上下楼梯相遇时,总是很热情地打招呼。在宜兴住长了,他们都能说一口宜兴话,你不细听还觉察不到他们是外地人。有一天,306室的主妇捧来一大捧橘子,说是老家树上结的。也许是他们老家离黄岩近,这橘子是正宗的黄岩蜜橘,或许是包含了浓浓的邻里之情,这橘子吃起来特别甜。</P>
<>  温州人团结。这两户是同乡,也是同行,但他们并不像俗话说的那样“同行必妒”。他们在做生意时决不以低价抢对方的生意,如果你在甲店问了价钱再去乙店,那么乙店的报价肯定比甲店还高,你只得乖乖再回甲店去侃价。他们买房时门对门,就是为了互相有个照应。有一次,305室的夫妻俩因老人病重需回老家,306室的就连夜开车将他们送回。306室的儿子和305室的小女儿在一个幼儿园上学,305室的主妇总是两个孩子一起接回家。</P>
<>  温州人勤劳。305室一家4口,连住在老家的老人每年可以分得近10万元的土地补偿金。但他们家男主人一点没有老板的派头,开一辆送货的面包车,穿与伙计一样的工作服,与伙计干一样的活儿。甚至在伙计下班后,还独自留下来整理仓库到晚上九十点钟。306室的女主人特爱干净,小区的清洁工很少打扫楼梯,她就不声不响地当起了义务清洁工。不仅是打扫,还用湿拖把拖,所以我们这儿的楼梯总是特别干净。</P>
<>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305室的大女儿读小学六年级,受父母影响,学习特别刻苦,每天早上五点不到就起床温习功课,每天晚上除完成老师布置的家作外,还自己买了参考书做习题,比我读高三的儿子还用功。</P>
<P>  勤劳、团结、和气,这就是我眼中的温州人,我庆幸自己能与这样的人为邻。                 </P>
<P>  薪火相传的温州传统<BR>  丁蜀镇原蒋笠村(现已并入川埠村)是宜兴温州人最集中地之一。2200多人中有一半是温州人。他们大多是100多年前迁入这里的温州人的后代。在蒋笠,大多数人能说温州话和宜兴话两种方言。所以,你经常可以听到大家用宜兴人不大懂的方言在交流,说着说着,不时还会冒出一两句十分地道的宜兴话。除了这个不同,蒋笠人和土生土长的宜兴人看起来都一样,吃着同样的饭菜,喝着同样的水,做着同样的营生。<BR>  <BR>  但是,在市金陵园林建陶厂的许成庆看来,还是有区别的。<BR>  <BR>  许成庆是蒋笠人,他的祖父大约在110年前,带着一根扁担和两个箩筐离开地少人多的温州来到宜兴。温州人本来就是靠山而居的,蒋笠也有山,并且在他祖父看来,宜兴和杭州的山同出一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宜兴也该是“天堂”。于是,他祖父还有其他温州人在这里落了户。在山边搭一个小茅屋,租了一小块山地,种上山芋、南瓜、毛竹等物。每天大约凌晨三点钟就起床砍柴,砍了柴背到集市去卖,卖了换米回去吃。如果连续几天下雨,他们就要挨饿了。艰苦的生活逼着他们要能吃苦、会节俭、讲效率,还要比一般人能动脑筋寻求出路。不仅如此,初来时,人生地不熟,碰到天灾人祸,哪怕是一场小小的灾祸,就能摧毁他们在这里所有的努力,所以来这里的温州人也特别团结。许成庆听祖父说,那时候温州人家里都有一面铜锣,谁被欺负了只要一敲铜锣,所有的温州人都会放下自己正在干的活计跑过去帮忙;如果哪个温州人吃了官司,全体温州人都会把家里所有的米凑起来支持他……温州人也特别支持孩子念书,因为他们要融入宜兴当地人的生活,就要懂文化。另外,在许成庆看来,温州人特别会做生意,他说,他岳父也是温州人,解放前每年都要回温州两趟,每趟都是挑着两箩筐步行往返。到温州大约要15天左右,他每次都会在箩筐里放上15个锄头,到了温州,身上的盘缠用得差不多了,就卖掉锄头,这样回来的路费也有了。<BR>      <BR>  这一切在许成庆看来就是鲜明的“温州精神”。100多年过去了,他们这些温州人的后代已完全融入宜兴人的生活,但仍然秉承了这些温州精神。就拿他自己来说,小时候学习特别上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原宜兴二中(现宜兴中学)。工作后同样努力,年纪轻轻就当了生产队长,以后创办过水泥制品厂,当过矿长,还从一个厂的供销员、供销科长做到厂长。企业改制后,他毅然从零开始,开了一家路边小店,到如今创办了市金陵园林建陶厂、天源山泉水厂,还当上了育才中学的股东。                 </P>
<P>  东红的老友们<BR>  同事老金和我说,什么时候去趟东红吧。这正好说到我心上,我就约了孟洪、洪明一同去。我们三人当年都在东红插过队,老金那时才20岁出头,财经学校毕业后到那里劳动锻炼,我们四人离开东红已30多年了。</P>
<P>  东红在宜兴南部山区,和相邻的上坝村一样,温州人多,堪称“温州窝”。村上有不少姓温的,当时的大队长温端才,祖籍就是温州,他当过兵,到过朝鲜,颇有军人气质。他和大队书记吴尔福一起,带领农民和知识青年开荒造田,把东红建成了宜兴的“大寨”,参观者络绎不绝。丁蜀中学还把东红当作基地,组织学生到东虹“学农”。1969年,温端才也因此上北京参加了建国20周年国庆观礼。<BR>      <BR>  那天我们先到了小涧。前几年东红和小涧已经合并为东兴村,村委会设在小涧。小涧有我舅家,小舅妈就是温州人,特别勤快,当年我在东红插队时,她来为我们送过多次菜。温端才的小儿子温小兵现在是村书记,到小涧自然要去看看他———当年他还不满10岁。不巧的是那天他正接待一批客人,于是他让原来的东红村书记、当年的文艺宣传队长黄朝川陪我们去了东红。<BR>      <BR>  到了东红,看望了一批当年的老友,发现这些温州人的后代虽然都上了年纪,但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早就听说当年的“秀才”、大队会计余善祥是养兔专业户,到他家时,他正在拌饲料。他说养了几百只兔子,喂的饲料都是他根据书上的知识自己配制的,因此兔子长得不错,不少地方都有人来他这里买兔种。就在我们离开东红不久,听说他还被评为“宜兴市读书用书示范户”。<BR>      <BR>  洪明问起温金宝,东红的老朋友们告诉我们说,他在湖氵父 镇上办起了铜厂,挣了不少钱,晚上才开车回家。百多年前,温州人到宜兴都是到梅园、上坝、东红等偏远山区,住的多是草茅棚。现在,他们的后代很多都和温金宝一样走出大山,经商办企业。我大舅的儿女到汕头卖宜兴茶壶,表弟媳成了汕头小有名气的“林姐”。小舅舅的女儿卖服装,儿子卖古玩,生意都不错。看来,东红的温州人后代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迁徙”,这一次是出去创世界、赚大钱的。                      <BR>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91%" height=34>
<DIV align=right>作者:万正初 杨泽平 许娟 周梦江</DIV></TD></TR></TABLE>
<P><STRONG></STRONG> </P>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7-11-19 14:4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次有机会去宜兴的话,一定得想办法去村上转转!!!
发表于 2007-11-19 19: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7-11-19 14:49:28的发言:</B><BR>下次有机会去宜兴的话,一定得想办法去村上转转!!!</DIV>
<>带兵去转转.</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9 22: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次听醉说了宜兴的一批我们温州百年前迁过的,就特意去找了这文章,真是没想到是真的,所以下次有机会去宜兴一定要去哪里走走。</P>
发表于 2007-11-19 23: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为壶痴狂</I>在2007-11-19 22:59:28的发言:</B><BR>
<>上次听醉说了宜兴的一批我们温州百年前迁过的,就特意去找了这文章,真是没想到是真的,所以下次有机会去宜兴一定要去哪里走走。</P></DIV>
<p>兄真的是有心人!
发表于 2007-11-20 1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温州部落"(村庄):</P>
<>蒋笠村</P>
<>林家村</P>
<>上坝村</P>
<>筱王村</P>
<>梅园村</P>
<>铜山村</P>
<>闽南经温州迁徙而来,至今仍保留着一些闽南习俗</P>

<>宜兴陶瓷艺人、中国十大能工巧匠之一的徐安碧即为闽南人后裔,在宜兴统称温州人.</P>
发表于 2007-11-20 19: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宜兴的温州部落(村庄),丧葬习俗与宜兴当地差别较大,出殡入殓一般由温州平阳等地人来操办。</P>

<>我N年前采写过相关报道。</P>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0 23: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历代笔记</I>在2007-11-20 19:09:11的发言:</B><BR>
<>宜兴"温州部落"(村庄):</P>
<>蒋笠村</P>
<>林家村</P>
<>上坝村</P>
<>筱王村</P>
<>梅园村</P>
<>铜山村</P>
<>闽南经温州迁徙而来,至今仍保留着一些闽南习俗</P>
<>宜兴陶瓷艺人、中国十大能工巧匠之一的徐安碧即为闽南人后裔,在宜兴统称温州人.</P></DIV>
<>闽南人也称是温州人吗?应该是福建的啊。</P>
发表于 2007-11-22 10: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历代笔记</I>在2007-11-20 19:09:11的发言:</B><BR>
<>宜兴"温州部落"(村庄):</P>
<>蒋笠村</P>
<>林家村</P>
<>上坝村</P>
<>筱王村</P>
<>梅园村</P>
<>铜山村</P>
<>闽南经温州迁徙而来,至今仍保留着一些闽南习俗</P>
<>宜兴陶瓷艺人、中国十大能工巧匠之一的徐安碧即为闽南人后裔,在宜兴统称温州人.</P></DIV>
<p>谢谢!!!
发表于 2007-11-22 18: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人迁徙线路,起点应该是温州,东南往西北方向是迁徙主脉.....</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9-30 06:21 , Processed in 1.39885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