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74|回复: 1

[转帖]也说“天香阁”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7-11-20 0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说“天香阁”

鲍廷博
  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大彬”款提梁壶,通高20.5厘米;壶高12厘米;口径9.4厘米。壶身为半球形,平盖,六棱嘴,圆环状提梁如长虹贯于壶身。紫黑色泥中杂掺粗砂,造型洗练敦重,颇具气势。子口外侧上刻楷书“大彬”二字,并钤篆书“天香阁”阴文印一方。

[转帖]也说“天香阁”

[转帖]也说“天香阁”

这方小小的“天香阁”钤印,给此壶增添了诸多可推敲之处,它既是考据断代的因素之一,却又和紫砂古籍中关于大彬壶只见刻款的记载不尽相合。对天香阁的主人究竟是何许人,前辈学人就多有关注,但却因缺乏直接有力的文字证据,终未能有所定论。相关文章中一般都是延用刘汝醴先生的说法,认为天香阁主非江阴“李寄”,即华亭名医“吴中秀”。
  宋伯胤老师曾从李寄的身世、处世态度,及李寄去宜兴访霞客游记原稿的时间上,提出质疑,否定了壶主是“李寄”的可能。原文如下:
  “据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谱》:徐霞客‘妾周氏,孕而被出,生子寄,育於李氏,遂以李为姓,不仕不娶,著有《天香阁随笔》。’《徐霞客游记》在霞客生前并未整理成书,后几经传钞校补,始於乾隆年间刻出问世。其中被人判为‘诸本之祖’的乃是徐霞客四子李寄补充、订正的本子。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因为宜兴曹骏甫藏有霞客原稿,李寄曾去访寻过。正因为这一缘故,所以刘汝醴先生认为他的‘天香阁’就是这件砂壶的主人的‘可能性要大些’。但我仔细读了《天香阁随笔》、《天香阁集》和徐镇写的《李介立先生小传》以後,感到李寄虽然到过宜兴,但从其处世为人看,他恐怕还没有置壶并钤印的‘雅兴’。李寄自己说:‘岁在戊子(顺治四年),身世之厌,因裹粮入定山红塔湾,借榻老僧龛下。将欲买田数亩,授山僧为终焉’。。。。”①
  李寄,一作李介。字介立,号昆仑山樵、萍客、白眼狂生、三因居士。清江阴人,徐霞客子,以介两姓、事两朝,故字介立。聪颖好学,少应郡试即得第一。顺治六年(1649)奉母居定山,授徒为业,十三年入陕,母卒后隐由里山之山居庵,绝意仕进,不受权贵赠遗。年72卒。
  在徐霞客一身中,“出妾弃子”是徐门无法掩盖的事实。李介立一生衣食不继,于六十多岁的高龄才完成了搜求整理乃父游记稿本的巨大工程。他没雅趣、也无财力去订制落款的大彬壶。而他去宜兴访稿时,也已是康熙十四年了,时大彬早已不在世。
  李寄的遗著《天香阁随笔》原有八卷,此书杂记明清鼎革之际遗事,多有其他野史未载之事,可补史乘之缺。李寄在世时未能刊刻行世,后经康熙间江阴著名文士徐恪抄校删存,整理为不分卷之本而得以传于世。直至清道光年间南海刻书家伍崇曜得钞本后,合为二卷,刻入其所编《粤雅堂丛书》中始为流传,除此别无他本。文内多空缺之处,大概是所据底本中剜去了忌讳的言语。其用笔老简,可资考证,实为说部之佳者。民国甲戌(1934年)陶社有木活字印本刊行。
  吴中秀(约1565~1645年),字端所。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家住东门外贤游泾。出身世家,精于医道,工于校勘。喜贮书,家藏万卷。室名“天香阁”。其精于医道,深研脉理。60年间,治愈者不可胜计,名重当时。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破松江府城,吴中秀时年已80余,拒不降清,遇害。其子吴懋谦负尸趋北郭,洗血葬之。著有《医林统宗》、《伤寒备览》等。
  宋伯胤老师认为因史上“未见他与和时大彬相关的记载”,而 “天香阁的主人究竟是谁,还须再进行寻找”。
  除上述两位之外,在时大彬生活的时代,宜兴本地就有“天香阁”。道光已丑(1829年)宜兴人刘铿所著的《桑梓见闻》一书中有相关记述,该书凡记为宜兴风化之迹,其卷一所载有“周孝侯墓”、“在陆草堂”、“九峰楼”、“三清殿”、“行园”、“卢忠肃第”、“张公庙”、“慕蓉坟”等等几十条宜兴乡土逸事,其中就有关于“天香阁”的记载,兹录于下:
  “天香阁在白果巷,明吏部郎路迈故居也,国初时吏部家居。明庄烈帝第三子定王猝投之,吏部匿之阁中,寝与馈食,躬为执役,外人不知。已而王疾,延医诊视,医至牀前。王忽曰:‘医生赐坐’,医大惊,听其音又似北人,事遂洩。捕者麏至,吏部妻杭有才智,急登阁,以珍珠自檐端洒庭中,兵役竞拾,王遂得逸。”②
  文中所记载的,是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后,定王逃到宜兴,被吏部侍郎路迈藏匿,后来事情泄露,兵役前来抓捕,路妻杭氏情急生智,抛撒珍珠于庭院中,使定王得以逃脱的故事。“撒珠巷”也因此得名,白果巷、撒珠巷等地名至今尤存。以南大街为界,东面叫东撒珠巷,西边叫西撒珠巷,后简称东、西珠巷。定王为崇祯第三子朱慈炯,张廷玉著《明史》卷120《列传第八·诸王五》记载:“崇祯十四年九月封为定王。崇祯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
  刘铿,字彭甫,晚号弦斋。清宜兴人,诸生。自少以诗文著称。长游于京师,转客中州、南粤等地,前后十余年。古文益进,持论极谨严,平生著述甚多,但多未梓行。《桑梓见闻》共三卷,是记宜兴地方典故、遗事、旧闻、风俗、乡情等等的乡邦著述,仅见有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谊山房木活字排印本存世。笔者所据为清末阳羡沅溪氏旧抄本,原藏于丹徒陈氏横乡山人的传经堂。
  故事中的天香阁主人路迈,字子就,明末清初宜兴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暨阳知县。以卓异,擢仪曹,旋迁铨曹员外郎。后以二亲春秋高,告归侍养,家居赋诗自娱。入清后,以事连逮入狱,屡经部鞫,卒于家。著有《天香阁遗集》一卷,已佚,清道光《续纂宜荆县志》卷9有记。“以事连逮入狱”指的就是他匿藏定王一事。
  路迈官至吏部侍郎,他的弟弟路遴是顺治九年(1652)进士,做过永平知府。路家本是宜兴的名门望族,路迈又曾位列公卿,他或他的父辈定做大彬壶是极有可能的。
  而吴中秀和名士陈继儒、董其昌多有来往,接触紫砂也不是没有可能。明清以降藏书家一般都会钤印于其书,如吴中秀“天香阁”藏书尚有星点存世,能在其中找到“天香阁”钤印,当也可对照释疑。
  天香阁提梁壶原为吴湖帆的所藏,后归南京博物院,在吴湖帆之前流传的现在已不可得知。此壶在造型及工艺上得到充分肯定,一直被公推为佳作。但在断代及是否大彬本人的作品上,诸方却因缺少史籍的证据尚有分歧,大抵有如下几种说法:
  大彬原作说:南京博物院出版物中,多释其为“具有早期紫砂壶雄浑大度的气质,是传世大彬壶中最完美的一件杰作”,可见视为大彬神器。
  明末高手仿作说:宋伯胤老师在《独有“凝夜紫”、一梁如长虹》一文中提出,主要的根据是 “时大彬的作品‘从未见署款兼盖章者’”,“题款‘大彬’二字完全不同于扬州、无锡、漳浦出土的三件‘大彬’壶题款,拘谨而乏力,显系刻意模仿之作” 。
  窃以为仅以此为据,力度不足。其一:人在不同时期的字体,因外部环境及心情差别不可能完全相同,且明末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就有记:“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贴间,人不能仿” ;“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 从中可知,即使出于时大彬自己的刻款已不独具一态,无法做据为考也。其二:时大彬的作品‘从未见署款兼盖章者’,应是指不盖大彬自己的章,公卿要求为自己留款,作者也不便推却的。
  另有清中之后仿作说,尝见于非专业的紫砂图籍,此说当不足为据。
  紫砂器考证的趣味,除了来自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和感染力外,作品传承中的逸事也蕴藏着相当丰富的文化财富。考据的过程就是不停的挖掘出更多的历史印记,从而使紫砂文化得以传承。因南博此壶未能有缘上手细观,笔者不便针对此壶来展开更多的论述,本文仅提供一些历史文献中所载“天香阁”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相关人文逸事。关于“天香阁”提梁壶的确切断代,还可留待后人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宋伯胤《独有“凝夜紫”、一梁如长虹》
②清末潘钟杰抄本《桑梓见闻》卷一

[转帖]也说“天香阁”

[转帖]也说“天香阁”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7-11-20 14: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 0cm 0cm 0pt">谢谢。</P>
< 0cm 0cm 0pt">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7-7 20:37 , Processed in 1.540627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