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715|回复: 70

[转帖]名家资料库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5-5-19 21: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范林源</B><B><p></p></B></P>
<p></p></P>
<p></p></P>
在民国期间出品的紫砂器具中,在紫砂杯这类品种上,总可以寻到各种形态、材质不一,做工较为讲究的紫砂杯,杯底镌铭「林源」印款。这个林源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林源」原来是以制作紫砂杯为重点,并一生擅制紫砂杯的紫砂艺人范林源。
范林源(1887 ~1947年),宜兴蜀山东邻西望圩村人。范林源世居西望圩,和紫砂名艺人范承甫(大生)家紧邻,自幼就在范承甫的怀抱中长大,从小就趴在范承甫的泥凳头玩。范林源的父亲世代务农为生,也较看不起做手艺的人。范林源15岁时曾向父亲提出要跟范承甫学紫砂,范父始终不答应,故范林源只能看范承甫做紫砂,没有机会正式拜师学艺。
范林源成家立业後,看到范承甫茶壶越做越好,心底跃跃欲试。後范承甫被聘至蜀山「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作技师,渐渐出名,范林源再也忍不住,提出要跟范承甫拜师学艺。范承甫见他已成家立业,做徒弟要养家活口很难,就劝他做些小件,范承甫教了他一手做紫砂杯的技术要领。范林源记住技术要领,回家学学做做,做做再问问,问问再做做,凭自小就看熟了的制壶工序,终於以手工做成了紫砂杯。
范承甫及其弟范锦甫对范林源十分关心,经常接一些配套茶具中的杯盏生意给范林源做。民国十年(1921年)以後,范林源开始自成一格,即专制紫砂杯子。先帮「宜兴利用公司」做,然後帮「铁画轩」做。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後,范林源正式受聘於「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做为技工,替「吴德盛」专制紫砂杯。此间,范林源所制紫砂杯严谨精致,或圆或菱,或塑或饰,型态各异。「吴德盛」要配任何一种杯子,范林源都能做出来,而且做到与配套的壶具十分协调统一,要不是杯底打上「林源」的印款,壶上打上他人的印款,人们还以为成套茶具都是范林源替「吴德盛」做的。三○年代中後期,范林源做紫砂杯做出了名,盖杯、套杯、盘杯、圆货、筋瓢货都做的端庄周正,产品长销不衰。
四○年代之後,范林源仍以制杯为生,在抗战艰难的岁月,他日夜赶制,还过着挨饥受饿的日子。由於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1947年春,范林源一病不起,病中仍挣扎着制作紫砂杯。至夏,病逝於西望圩家中,享年60岁。<p></p></P>
<p></p></P>
<p></p></P>
<p></p></P>
<p></p></P>
<p></p></P>
<p></p></P>
<p></p></P>
<p></p></P>
<p></p></P>
<p></p></P>
<p></p></P>
<p></p></P>
<p></p></P>

帖子的最近访客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石耕 【 近代 】 王石耕原名王长根,1922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
  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陶艺家纷至沓来,踏破了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这年春天,王石耕年届花甲,光荣退休。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留在紫砂厂,步入他艺术创造的又一个春天。
  那年他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制作了两把壶:第一把为“石圆壶”;第二把为“蛋包提梁壶”。这两把壶就像他少年从艺时的“处女作”,在他晚年的壶艺生涯中重又赢得声誉。人们交口称赞,王石耕果然宝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这组作品在1985年江苏陶瓷新品评比中荣获金奖,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这套茶具古朴典雅,通体采用四方造型,朱泥拼砂,线条舒展流畅,以直线突出主题,纵横直线相间架的结构,取得直体平衡,“直中寓圆、圆中有直”,平衡中见变化。另一套“五头贵方茶具”造型古朴,施艺严谨。壶和杯均呈四方新斗型,采用回文图案装饰,通体雕以汉玉纹饰,技法精美。嘴、、盖棱角分明。他制的方货精品如“方钟”、“抽方”、“提梁六方”壶等都是轮廓周正、角线挺括,不失为“王派壶艺”的嫡传。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气势磅礴,构思奇妙。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施福生 【 近代 】   施福生(1921-1999年),又名馥森,宜兴蜀山北厂人。天资聪慧,启蒙师傅是曾被聘在上海仿做古董的“叶德喜”。1935年与朱可心等为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校担任实习技师。195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立为建厂七人小组成员之一。长期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产品质量检验直至离休。善制鱼化龙壶、大型松鼠葡萄咖啡壶等高极紫砂茶具。与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等老艺人知交甚厚。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任淦庭 【 近代 】       任淦庭(1889年-1968年) 又名干庭,字缶头,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
出生于世代书香门弟,排行老三,长兄淦坤,精于刻纸,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专工花鸟人物。家境贫寒,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芦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与陶器厂。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理画稿。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芦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各臻其妙地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得体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吴云根 【 近代 】      吴云根一生勤劳纯朴,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直到去世,未给子女们私下留存一件他个人的作品。他的紫砂作品,构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誉。制作的《提把弧菱壶》、《双色竹段壶》、《大型竹提》、《传炉壶》、《线云壶》、《合菱壶》等,曾多次选定参加国内外陶艺大展,声誉远播。创作设计的竹花盆、大长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双色柿子,还有《鱼罩壶》、《春宁壶》等在传统手法上颇具创意。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表达主体,较多的用竹为题。竹节为壶身挺拔刚劲,壶咀、壶把、钮、缀以小竹枝攀于壶体,由曲枝构成,辅以几片小竹叶,舒展有姿似风中飘动,疏密有致;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得体。在制作处理手法上以竹节为主体的合理结构,以叶、茎、枝、芽为衬托,充分表现翠竹的神韵。又如《柿子壶》是常见的造型,他采用多种手法制作,有宜于装饰铭文,且光润的四瓣茎纹柿子壶,也有重在表现柿子生态的翻盖柿子壶,光润内蕴,楚楚动人。《传炉壶》敦厚朴实,《弧菱壶》方中富圆,圆中见方,他的作品浑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气。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寅春</P><>王寅春(1897年1月13日-1977年4月11日) 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川埠上袁村。13岁拜制壶艺人金阿寿为师,开始求艺生涯。三年满师后,帮窑户制坯当客师,24岁后在家自产自销紫砂壶。因手艺好,上海客户纷纷定货,并赠“阳羡惜阴室王”印款盖于壶底,名染沪上。后由宜兴蜀山切玉圣手金石书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此章钤于壶底。
1934年宜兴吴德盛陶器店,订制300只花盆,外销日本,因工期仅为二个月,其率先采用紫砂模具挡坯成型,如期交货。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接触明末清初的紫砂精品,反复揣摩,把握精神气质,成功复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陈小畦等名师的佳作。1937年抗战时不惜抛弃日常生活用品,而珍藏制壶工具,为了生计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同时亦制作《洋桶壶》、《线圆壶》,销往泰国,《15头咖啡茶具》销往欧洲,并制作《96头满汉全席的紫砂餐具》,大大提高了紫砂陶艺声誉。1954年提携幼子王小龙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与1960年两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其制陶既快又好,技艺精巧令人赞叹。先后带徒50余人都是制壶快捷高手。为人宽厚诚朴,乐于助人,爱徒如子,艺徒们对其尊如父辈,企业领导对其极为敬重。
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如《十三头咖啡茶具》、《五头梅花周盘茶具》、《玉笠壶》、《圆条壶》、《八方盅型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等。著名京剧演员梁会超为得其《六方菱壶》曾三次慕名到厂,遂如愿。江苏画院著名画家亚明设计了《亚明方壶》、《六瓣高瓜酒壶》由其制作,二位名家“迁得妙想”合作而成的佳品独具匠心,点土成金,是留世杰作。
七十年代,年事已高,仍耕耘不息,为满足同仁意愿,连续几十天,制作《牛盖洋桶壶》50余件,件件光泽和润,充满大自然的泥土芳香,得者视之如宝。74岁时还创作了《裙花提梁壶》,与半浮雕于体,用冷金黄色段泥制成,造型俏丽,线条阴阳,合度流畅。
王寅春是位勤奋多产的名艺人,传世力作颇多,有《亚明方壶》、《六方菱花壶》、《梅花周盘》、《半菊壶》、《小梅花壶》、《六瓣高瓜酒具》、《铜锤方方》、《圆条茶具》、《汉群壶》、《高流京钟》等。技艺风格独树一帜,方器选型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一生为紫砂事业培养了大批技艺人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为紫砂陶艺的繁荣和发展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吴云根(1982年11月6日-1969年) 又名吴芝莱,14岁向汪春荣(生义)学习制壶技艺,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三年学成,其时清廷衰败,经济萧条,紫砂窑大不景气,常靠搬运泥坯和窑货为生。1915年,由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介绍,去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任技师,历时三年。同行的有杨阿时、李宝珍。此间不仅传授紫砂陶的成型技术,还利用木炭釉炉窑试验成二次烧成的炉均釉紫砂陶,取得满意的效果,成为近代宜兴陶业界向外省传播紫砂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
回家乡后,仍以制壶为业。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两年后回宜兴。1932年在江苏省立宜兴中学窑业科担任技师。尔后推荐师弟朱可心进校联袂授艺,延至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止。
1954年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提升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其待人谦和大度,德艺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宜兴紫砂厂成立,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工艺殿堂。这时其“门墙桃李盛极一时”。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最早由他亲沐教泽,并推荐于师弟朱可心处学艺。同辈中摒弃门户之见,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而师徒又十分和谐首开师徒间竞技比赛之先河。1959年虽年事已高,但技艺不衰,为徒弟们作示范,逐一评讲,深受弟子们爱戴。他长期从事学院的正规艺事教育,十分重视写生,尤其对竹的形态特别关注,为他制作竹段壶充实素材,丰富内涵,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教导徒弟制壶要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要懂生态规律,识其品相,从生活中体会写生,方能融会贯通.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裴石民 </P><>裴石民(1892年~1979年2月2日)原名裴庆云,又名裴德铭.其幼时念过几年私塾,14岁拜大浦姐夫祖臣为师,学习制陶技术,22岁到利永陶品公司制作紫砂陶器其时已在紫砂陶业中崭露头角,上海的一些古董商和收藏纷纷邀请其制作紫砂陶器34岁时由张
槐卿和江祖臣介绍到上海,制坯再到蜀山烧成后陈设于莫家橱窗,作品 有&lt;&lt;悟奇治陶&gt;&gt;印,造型古意盎然,制作精细,颇为好友珍爱,因而 为&lt;&lt;悟其壶&gt;&gt;.其技艺闻名江南,并博得了”陈鸣远街道二”的雅号.二年后又先后给几个古董商仿制紫砂古董,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回宜兴.1940年,地蜀山大租房开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极喜养猫,鸟,金鱼,松鼠,蟋蟀等小动物并以写生悟性,把物性可爱之情,移至紫砂文房清玩,如&lt;&lt;田螺水盂&gt;&gt;,&lt;&lt;九条艺 桑菜盘&gt;&gt;,&lt;&lt;螃蟹荷菜盘&gt;&gt;,&lt;&lt;十件果品&gt;&gt;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可心</P><>朱可心(1904年10月~1986年3月26日) 朱 长,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15岁时拜汪升义为师,与呈云根,汪宝根结为师友.虚心好学,刻意求新, 壶艺初芈\露锋芒,后经吴云根介绍,1927年被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党校聘为窑业技工,此间创作紫砂咖啡茶具.1932年设计制作&lt;&lt;云龙鼎&gt;&gt;,高84公分,参加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荣获特级 奖. 继有作品&lt;&lt;竹 鼎&gt;&gt;在上海蓬莱市场展出,被宋庆龄以500英镑收藏.因技艺出色被提升为技师.八年抗战,学校停辨,1945年复校在校担任工艺教员.
1953年12月应邀参加文化部举辨的”全国民间艺人观摹大会”携作品&lt;&lt;云龙壶&gt;&gt;,&lt;&lt;圆松竹梅壶&gt;&gt;.来自全国各地和艺人,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行技测.其当时未带制作工具,便竹 ,铜笔代替,捏制巧作了一件梅椿笔架,娴熟的陶艺技法表演令观者无不赞叹,得文化部颁发的资金,奖品及奖章.
1954年夏季,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研究班,在五个月的学习期间,聆听著名美术家黄宝虹,潘天寿告等讲授的美术理论,与来自华东五省一市民间艺人一起,相互交流创作经验和技艺,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艺术素养,这对其后期的紫砂陶艺创伤发挥了巨大作用.结业后为挽救我国陶瓷工艺中享誉成名的工艺,动员分散在各地紫砂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蜀山业社紫砂工场”担任副主任.
1955年与另外几位艺人一起来开辨”紫砂工艺班”,培养新中国第一批有文化的紫砂艺徒完成国家征订的 品,展品和客户的订货.
1956年被命为紫砂成型技术辅导员,设计创作有&lt;&lt;圆松竹梅壶&gt;&gt;,&lt;&lt;松鼠葡萄&gt;&gt;,&lt;&lt;一节竹段&gt;&gt;,&lt;&lt;仿古竹提&gt;&gt;等被”中国工艺美术巡回展” 到斯裹 卡等展出,并获一等奖.这些伤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馆院.
1957年与任淦庭,顾景舟一起参加全国民间艺人代表大会.
1958年参加北京故宫 门城楼上举辨的”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作品&lt;&lt;松鼠葡萄壶&gt;&gt;受到中外人士的赞赏,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壮教授收藏.其参加北京十大建筑的讨论会,并设计紫砂茶具.
1959年精心仿制了南京博物馆珍藏的中家一级文物&lt;&lt;项 思桃杯&gt;&gt;,费时4个多月,获殊荣.1960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此进入创作的旺盛明期,设计了&lt;&lt;如意壶&gt;&gt;,&lt;&lt;云玉壶&gt;&gt;,&lt;&lt;高锋咖啡壶&gt;&gt;,&lt;&lt;迎宾洒具&gt;&gt;,&lt;&lt;奖杯壶&gt;&gt;,&lt;&lt;万寿壶&gt;&gt;,&lt;&lt;碗梅壶&gt;&gt;,&lt;&lt;可心梨式壶&gt;&gt;等,许多式样成为紫砂工艺陶畅销产品.
1964年精心仿制陈鸣远&lt;&lt;包袱壶&gt;&gt;,可以乱真,达到紫砂技艺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力作&lt;&lt;可寿壶&gt;曾先后赠徐海东大将和毛泽东主席.
七十年代初期,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紫砂陶创作,前后设计制作了&lt;&lt; 色柿子壶&gt;.,&lt;&lt;彩蝶壶&gt;&gt;,&lt;&lt;高 壶&gt;&gt;,&lt;&lt;报春壶&gt;&gt;,&lt;&lt;劲松壶&gt;&gt;,&lt;&lt;翠松壶&gt;&gt;.1973年,首创一种壶形,多种装饰和新形式,在状如 心形状壶 上,分;别雕青松,翠松,寒梅,古柏,碧桃等装饰,深受中外人士欢迎.精心制作的&lt;&lt;可心梨式壶&gt;&gt;被国务院定为 赠日本首相中角荣的国家礼品.
1978年评为 工艺美术师,先后担任江苏省文聊委员,宜兴 政协常委等职.1978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会议.1985年10月上海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其制作了&lt;,仿古壶&gt;&gt;, 后又制作生前最后一件作品&lt;&lt;汉扁壶&gt;&gt;.
朱可心艺术造诣深,设计能力强,善于从自然界汲取创作灵感和题材,风格深厚淳 ,法度合宜.年轻时所作的&lt;,云龙壶&gt;&gt;饰以夏日云彩,变幻[无穷,是气韵贯通.形象生动的成功之作.&lt;&lt;圆松竹梅壶&gt;.跳出树椿形的框框,,删繁就简,美观实用.晚年力作&lt;&lt;彩蝶壶&gt;&gt;立意新颖,以简托繁,翠蝶作 纽,颇有画龙点睛之妙.其辛勤培育紫砂塑器的 多技艺人才,有建树者甚多.且经常作现场指教,使整个紫砂塑器技艺得以普遍提高.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纯耿</P><>吴纯耿(1916~ ),原名顺根,宜兴蜀山人,曾用艺名吴澹、亨衡,为民国期间较有名的艺人之一。吴纯耿生於制壶家庭,由於家贫,10岁起即随父吴桂生学艺,并一直随父做下手。三○年代中期起,吴纯耿技艺逐渐趋於成熟,并以《覆葵(合菱)壶》的创制成功而成为利用公司的订坯户,并一度进入「省宜陶职校」受聘为技工工作,为工场学员作成型示范,为「宜陶职校」订货制壶。这时候所用印款均为「顺根」。
抗战爆发之後,窑场开始衰落,吴纯耿的技艺却渐入佳境。进入四○年代中叶,吴纯耿为潜洛窑户老板朱培鑫所聘用,并接受朱培鑫的建议,开始使用「吴澹」艺名,有时单用,有时与「顺根」合用。所制《合菱》、《葵掇》以线条顺畅,工整严谨,均匀协调而为时人所喜欢。
不久,吴纯耿受聘於「宜兴立信陶器行」,并成为「宜兴立信陶器行」的主要技师。吴纯耿的技艺发挥更为出色,是他制壶生涯中的高峰期。「立信」老板许立生,字开元,宜兴川埠潜洛人,细货老板,专门经营高档茶具,陶器店设在宜兴城中,规模较大,喜爱茶壶,且喜收藏茶壶。「立信」所订制着名艺人冯桂林的壶用「卷翁」印款,所订制吴纯耿的壶用「亨衡」印款。许立生并提议吴纯耿的「顺根」二字改为「纯耿」。其後所制茶壶上逐以「吴纯耿」替代「吴顺根」,「亨衡」替代「吴澹」。此段时间,吴纯耿所制的《葵掇》、《合菱》、《梅花周盘壶》、《大掇壶》、《六方菱壶》等比较讲究,形制端正大方,精工细作,气度饱满,是吴纯耿一生中制壶的最佳时期。
五○年代之後,吴纯耿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继续以制壶为业,但制技却较为一般,从高峰期开始衰退。至七○年代,吴纯耿从宜兴紫砂工艺厂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现仍住蜀山西街老家内。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德根</P><> 在一些民国期间制作出品的紫砂茗壶印款中,经常会看到「艺古斋.德根」或「德根自造陶器」等印章款式。这些壶有方有圆,有大有小,有好有坏,亦有光货或花货之分。那麽「艺古斋.德根」、「德根自造陶器」的德根究竟何许人也?据笔者考证,这位默默无闻的民间艺人是宜兴潜洛人氏顾德根。
顾德根(1895-1960),男,世居宜兴川埠潜洛,自幼习艺,艺成後以制壶为业。民国初期,顾德根以制紫砂花货为主,《竹节》、《竹鼓》、《竹段》为常制作品。其所制《树瘿》套壶以树瘿为壶身,斑斑驳驳,流钮把及口沿处以竹节装饰,颇具特点。其壶壶底用款为窑户老板「艺古斋」印,其盖印用款为小章阳文篆书「德根」。这段时期,仿古类作品较多,口沿装饰以竹为饰,以竹为型,是顾德根的制壶特点之一。
进入二十年代,成年的顾德根以制《牛盖洋桶》《六方》等造型为主。《洋桶》以传统造型,《六方》上大下小,边角为钝角,稍深,带圆。二十年代後期以仿「贡壶」朱泥小品造型为主,结合自己紫砂花货塑器的特点,有时在朱泥壶上用蛙、虫为壶钮,较有特点。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贡局」、「贡壶系列」、「乾隆朝」、「雍正年」或以自己的印款「德根自造陶器」镌钤。
三十年代之後,顾德根把主要精力放到紫砂泥材质的配置上,并成为「宜兴吴德盛陶器店」和「上海铁画轩陶器店」的主要供货人。一般是自己和家人一起选配紫砂泥,忙时亦雇用临时工人,用三尺方圆的石磨,把大黄牛蒙上眼睛,围着石磨转。配置出来的泥料专门用运泥的黄泥船,经张泽、东氿送「宜兴吴德盛」或送「上海铁画轩」。泥量小的时候,就托人用轮船捎带去上海。
1937年抗战爆发後,至四十年代初,窑场一度败落。紫砂泥人纷纷另择生计。顾德根於1942年年底起转行,作屠宰猪肉行当,俗称「屠墩老板」,直到五十年代。
1955年後,顾德根再操紫砂旧业,为「汤渡」、「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做订货坯。
1960年遇上天灾人祸,时过花甲之年的顾德根饿死在宜兴川埠潜洛老家,终年65岁。

【关闭本窗口】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蒋祥元 </P><>蒋祥元(1868~1941年),世居宜兴川埠潜洛村,生於同治七年(1868年),卒於民国三十年(1941年),民间紫砂艺人。蒋祥元十多岁即随父学艺,至18岁艺成。先做些统货(亦称粗货),产品有茶壶亦有花盆,因这一时期潜洛村上紫砂壶界仿造古器之风盛行,经常有一些有实力的收藏家赶上门来订货制作。蒋祥元凭着自己的大胆和智慧,接下来一批方器形制的茶壶款式的生意,并在订货试制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自己制作紫砂方器花盆时积累下来的经验,用泥片镶接法手工制成样品,得到客商的认同和承认。
经过二、三年制作,蒋祥元迷上了紫砂光货方器造型,并在四方的基础上逐步改制形器,在传统上加创新。至光绪十五年(1890年)左右,有客商提出要蒋祥元仿制「陈鸣远」的方器作品(其实是仿冒打「鸣远」印,并无实样照仿),因只听其名,不见其实物,故蒋祥元用自刻的「铭远」长方印章款,造型有《四方桥顶》、《六方掇球》、《四方鹅蛋壶》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等。这一时期,亦有蒋祥元制的「龙印」、「花印」为底款的仿古方器茶壶外销海内外。至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蜀山潘姓大窑户建立「阳羡紫砂陶业公司」,蒋祥元被聘至公司制作方器茗壶,所用款为公司统一镌刻的印章。底款为「宜兴」款「边纹饰花印」,印为四方形,边饰为不规则花纹纹饰,上方右起往左为「宜兴」字样,下有花印标志,盖款用作者自己的印款。蒋祥元所制茶壶均为这一模式,壶底印款「宜兴」款「边纹饰花印」,盖款为小长方章「祥元」。盖款习惯钤在气孔的左边,这是蒋祥元盖印的独有习惯和标志之一,现为蒋氏後代收藏的《四方桥顶壶》便是蒋祥元这一时期的作品之一。此壶高8公分,宽15公分,口径5.5公分,材质紫砂。桥梁顶两边抽凹,桥孔为圆形,壶身有印模装饰「鸿禧」两字。壶重9两,不满1市斤,容水500西西,底款为「宜兴」款「边纹饰花印」,盖款为小长方章「祥元」。民国二年,「上海铁画轩陶器店」创办,蒋祥元入股加入「铁画轩」,成为股东之一,所制紫砂茶壶均由上海铁画轩外销,仍以紫砂光货类方器造型为主。民国二十年後,蒋祥元年纪渐大,逐渐退出紫砂业界,以延年养生为本,无日不上茶馆休闲,一日两次,天天如此。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蒋祥元逝於宜兴川埠潜洛,终年73岁。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宝琴</P><>邵宝琴(1906-1978年),宜兴蜀山人,15岁起跟随着名艺人俞国良学艺。俞国良见邵宝琴殷勤老实,刻苦踏实,且虚心好学,便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於邵宝琴,使邵宝琴既打下扎实基本功,又学到一手制壶技艺。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1: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泽林</P><>当代紫砂陶刻名工。与任淦庭同时代人。能书画,精陶刻,刀法苍劲有力,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当代陶刻名师沈汉生,曾从范泽林学过陶刻。</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2: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尧坤 </P><>当代紫砂陶刻名工。与任淦庭同时代人。能书画,善陶刻,刀法纯熟,曾在紫砂工艺厂从事紫砂陶刻。
</P>
 楼主| 发表于 2005-5-19 22: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范锦甫 </P><>民国时期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壶,善作花货。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范锦甫巧色佛手壶”一具,制作精美,形象逼真,生动传神。高9.2、宽18公分。</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4-27 05:48 , Processed in 1.204659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