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76|回复: 3

利永陶工传习所为谁创办?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9-8-9 11: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3">利永陶工传习所为谁创办?</font></p><br/>
<p><font size="3">“利永推广传习所”是民国初期紫砂企业创办的“类似”紫砂一厂的“艺徒班”,甚至可以说是紫砂史上第一家紫砂企业办的职业培训。</font></p>
<p><font size="3">对于这一极有紫砂教育史价值的史实,当代经典紫砂著作的记载却很不一致,基本有两说:一说为传习所为“宜兴利(用)永陶器股份公司”创办,一说是“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兴办。</font></p>
<p><font size="3">就我看到著作的记载,分录之。</font></p><br/>
<p><font size="3">“宜兴利(用)永陶器股份公司”创办说。</font></p>
<p><font size="3">一.。据《丁蜀镇志》“大事记”记载:“民国二年(1913)利永陶器股份公司在蜀山成立,聘请紫砂艺人范大生为技师” 。又记载:“民国10年(1921)利永陶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见9页)</font></p>
<p><font size="3">二.。据《紫砂研究》中鲍建南撰写的“冯桂林艺传”中记载:“民国四年(1915年),江苏省实业厅和地方士绅,实业家投资占股,在宜兴蜀山开办了“宜兴利用陶器股份公司”------民国十年(1921)开办‘利用陶工传习所’招收学员,冯桂林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利用陶工传习所的学员。当时传习所聘请陈寿珍、范大生、江祖臣、邵云儒等为技师,受艺徒二十人,冯桂林有幸拜名噪一时的范大生为师父”。(见122——123页)</font></p>
<p><font size="3">三.。据吴淑英、范伟群、周余华合著的《宜兴紫砂史》记载:“1912年前后,宜兴芳桥周文伯和蜀山邵惠如合资开办 ‘利用陶器公司’,并在上海豫园设立‘利用陶器店’-------”又说:“民国10年,利永陶器公司(江苏省实业厅投资占股)在蜀山开办‘利永陶工传习所’招收培训紫砂艺徒------”</font></p>
<p><font size="3">四.。史俊棠主编的《宜兴紫砂陶》讲:“1915年,宜兴芳桥周文伯和蜀山邵伟如开办了‘利用陶器公司’。该公司于1921年开办‘陶工传习所’招收20名艺徒,由俞国良、邵云如任老师,首开紫砂艺徒工厂培训之先河。传习所教学方式十分严格,经常举行考工比赛,以促进学业。冯桂林便是这批艺徒中的佼佼者,此外还有储良、陈汉西等”。(见167页)</font></p>
<p><font size="3">对于“利用公司”、“利永公司”的名称和来历,也说法不一。有的书上说,利用、利永是两家,有的书上说利永公司是由利用公司于1921年扩股升级更名为“利永公司”。但一致的地方是,传习所创办的时间为1921年,名字为“利永陶工传习所”,聘请的老师是陈寿珍、范大生、俞国良、邵云儒等,招收的学员有冯桂林等,创办者是“利用”或“利用”,但不是“江苏省立陶器工厂”。</font></p><br/>
<p><font size="3">“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兴办说。</font></p>
<p><font size="3">一.。据韩其楼、夏俊伟合著《中国紫砂茗壶珍赏》记载:“冯桂林(1907——1945),宜兴周铁镇人。1918年迁居蜀山北厂,并被招进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利永陶工传习所’为第一批艺徒。师从范大生、陈寿珍等名师。”(见159页)</font></p>
<p><font size="3">二.。据韩其楼著的《紫砂壶全书》说:“冯桂林(1907——1945),自号卷翁,宜兴周铁镇人,是江苏省立陶器工厂蜀山“陶工传习所”首批艺徒中的高材生,满师后成为紫砂工艺一代名家。”(见146页)</font></p>
<p><font size="3">这两部书对“传习所”稍有不同的是一说了“利永”,一仅说“陶工传习所”。</font></p>
<p><font size="3">三.。徐秀棠先生著作的《中国紫砂》一书中,没有提及传习所的名字,但记载了冯桂林成为艺徒的内容,可以看出也是指“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办了这件好事。</font></p><br/>
<p><font size="3">从以上几部著作来看,对于“利永陶工传习所”的记述很不一致,更为有意思的是2009年5月最新出版的宋伯胤、吴光荣、黄健亮合著的《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则把上面的两种说法,都作为“史实”写进了著作。假如冯桂林等于1917年考进了“江苏省立陶器工厂”,不久后因“省立厂倒闭”,冯桂林又考进“利永陶工传习所”。这也说通,但作者并无史料作证。</font></p>
<p><font size="3">“利永陶工传习所”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似乎已是一笔糊涂账。“民国初期紫砂史”值得深入研究,由此可见一斑。</font></p><br/>
<p><font size="3">2009年8月9日星期日杨世明于《知陶居》</font></p><br/><br/><br/>
<p><font size="3">附书籍</font></p>
<p><font size="3">(书籍以出版时间为序)</font></p><br/>
<p><font size="3">《丁蜀镇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font></p>
<p><font size="3">《中国紫砂》徐秀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font></p>
<p><font size="3">2000年6月第二次印刷。</font></p>
<p><font size="3">《宋伯胤说陶瓷》宋伯胤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font></p>
<p><font size="3">《紫砂研究》上史俊棠主编&nbsp;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font></p>
<p><font size="3">《中国紫砂茗壶珍赏》韩其楼、夏俊伟著 2006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font></p>
<p><font size="3">《宜兴紫砂史》吴淑英、范伟群、周余华著2006年7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font></p>
<p><font size="3">《宜兴紫砂陶》史俊棠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font></p>
<p><font size="3">《紫砂品鉴与收藏》宋伯胤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font></p>
<p><font size="3">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font></p>
<p><font size="3">《紫砂壶全书》《紫砂壶全书》韩其楼著 2008年10月第三版,第三次印刷</font></p>
<p><font size="3">《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宋伯胤、吴光荣、黄健亮著</font></p>
<p><font size="3">&nbsp;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1日第一版</font></p><br/><br/>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9-8-9 19: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9-8-13 09: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p>http://
发表于 2010-12-11 18: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陶艺 目前已进入了前无古人的“颠疯”状态 100年不到的历史就已鸡同鸭讲 臆断连连 这恐怕是与“当代制壶大师”壶的价格早已远超古人的现实状态有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01:17 , Processed in 1.18724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