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28 19: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水紫陶简介]</P>
<p></p></P>
建水紫陶驰名中外,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P>
<p></p></P>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滤浆后成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在发展过程中,上个世纪初,有人创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书写绘画,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取得中国山水画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再创“断简残贴”的艺术手法,使建水紫陶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大增,走进辉煌的艺术殿堂。</P>
<p></p></P>
在从紫陶生活用品到紫陶工艺品这一重要的发展过程中,出生于制陶世家的老艺人向逢春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向逢春一生刻苦好学,专攻紫陶书法、绘画及雕刻、镶填等美工装饰,熟练地掌握了配料、制泥、磨光等生产工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向逢春的技艺已达到所制的作品,现在看来古朴典雅,已具文物收藏价值,成为民间陶制品收藏家心仪的珍品。</P>
<p></p></P>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特别是用建水紫陶汽锅炖出的鸡肉,味道比用别的汽锅炖出的味道更为鲜美。因而建水紫陶汽锅深受外商欢迎,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一带。</P>
<p></p></P>
翻开建水紫陶的历史,我们欣喜地看到早在上个世纪初,其残贴博古瓶、新玉壶春瓶就被选送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参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会上,紫陶青香罐又获轻工部优秀设计创作二等奖。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内陈列的四只大花缸,就是建水紫陶产品。六十年代周总理出国访问,曾携带建水紫陶汽锅、花瓶作为礼物赠送外国朋友。</P>
<p></p></P>
<p></p></P>
<p></p></P>
[向逢春简介]</P>
向逢春(1895—1964),男,汉族,建水县人,紫陶工艺师。 </P>
<p></p></P>
向出身窑工家庭,13岁开始随父制作粗陶器皿。民国3年(1914),学制作紫陶器皿,对建水汽锅工艺、造型、图案装饰进行改良,使新产汽锅成为实用器皿和工艺佳品,闻名中外;其紫陶被评为全国四大名陶之一。 向对紫陶工艺,始创无釉磨光,自己造型,后邀请建水知名文人萧茂元、李月桥、王勉斋等绘画书写,经过焙烧,制成古朴典雅的精美产品,闻名于世。向为适应批量生产,自学书画,他购置前人字贴、名家绘画,日夕仿临,终见成果。后来,他又将文人书画结合进汽锅、烟斗、花瓶、茶具、文具的造型里,在无釉半成品上进行书画雕镂。然后填入红、白、黄、蓝各色粘土,焙烧后手工细磨光洁,终成陶业史上独树一帜珍品,其残简断碑书法装饰品更为名贵。 早在1921年,向逢春制作的陶器,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美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拨出资金,帮助向抢救此项产品。1953年,向被邀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老艺人座谈会。1955年,任云南省政协委员,7月出席云南省第一次手工业生产者、艺人代表大会,11月被选为建水县手工业联合社副主任,县第二届人民代表。1957年7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座谈会,受到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云南省手工业管理局特种工艺科向他颁发全国工艺品艺人奖。此间,向又担任县工交局副局长。1958年,向被错划为“右派”,因年老体弱,回家养病,1964年卒于家,终年69岁。1979年落实政策,对其错划“右派”进行改正,恢复政治名誉。</P>
<p></p></P>
[马吉生简介]</P>
马吉生,民国时期建水著名书画家,擅梅兰竹菊,清新飘逸,颇受时人赞誉。法唐怕虎,行笔秀润缜密而有韵致,布局合理得当而富变化,多与向逢春合作书画于陶器之上,民间珍之。</P>
<p></p></P>
[王式稷简介]</P>王式稷,民国时期建水著名书法家,尤擅金文和隶书。金文雄健古拙刚劲,趣味盎然;隶书灵变飞动,体势开张,用笔结构富于变化,意趣神韵各不雷同。建水紫陶书法多出其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