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92|回复: 4

[转](温州人杨虎对宜兴的贡献)宜兴茶叶史话-张志澄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12-1-4 18: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壹砂 于 2012-1-4 18:45 编辑

      宜兴古称阳羡,产茶地区历来都在宜兴南部山区,东临太湖,南与浙江长兴的茶叶产区相接,北为东西两氿,西与安徽广德,我省溧阳毗邻丘陵山地起伏,海拔50-500公尺,年降雨量1167毫米左右,雨量分布,春多于秋,夏多于冬。夏秋之际,常有伏旱,秋旱,年平均气温15.7°c,一二月最低温度在-10°c以下,为时一二天,约十年一遇。无霜期230-240天。土壤为黄棕壤或黄壤,酸度为PH4.5-6.5.地面覆盖茂密,是我省茶树种植最适宜的地区,所以宜兴产茶历史很早。据《桐君录》记载:“西阳(湖南永顺南),武昌(湖北鄂城),庐江(安徽庐江以西),晋陵(江苏武进),皆出好茗。”(该书作者不详,根据三国吴晋,南北朝陶弘景著作,成书年代约在公元220年前后。)晋陵是常州古称,常州治内自古仅宜兴产茶,这说明宜兴产茶早在东汉末年已经开始。到了唐代,阳羡茶已成为贡品。兹将宜兴的茶叶生产历史情况分述如下:
一、从唐至清的茶叶概况
唐代   唐代茶叶专家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全书,记载唐代茶叶产区甚详。其中谈到:“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同,生圈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君山悬脚岭北峰下即铜官山北麓的南岳寺。圈岭在茗岭之西,与茗岭同山章出,善权寺在离墨山下,惟石亭山无资料可查。
唐代宜兴茶叶产地除《茶经》记载外,还有唐诗人杜牧《茶山》诗中提到的茶山。根据《洞山界茶系》和《宜兴县旧志》记载:茶山在宜兴县东南三十五公里,在湖父乡的东北,东临?画溪。因产贡茶,所以也叫贡山,即现在川埠乡红卫村的唐贡上村和唐贡下村。
《洞山界茶系》记载:“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逐置茶舍于?画溪,去湖父一里许,所产供万两。”唐诗人皇莆曾《送陆羽南山采茶》诗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磬一声。”唐诗僧皎然也有《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一诗。龙山在宜兴。这都证明陆羽曾到宜兴南山采过茶,又到龙山住过,所以他了解到宜兴茶叶的品质次于湖州,但优与苏州,润州,而其味芬芳冠世产。当时,阳羡茶又称“阳羡紫笋”,“晋陵紫笋”。长兴县西北顾渚山,亦采紫笋茶。唐代宗时,以宜兴造数多,命长兴均贡(根据《长兴旧志》载)。唐中叶以来,顾渚茶造一万八千斤,谓之贡焙。顾渚与宜兴接壤,自然条件相同,是同一茶区。那时顾渚所产茶叶的数量和质量都在宜兴之上。贡茶的生产设贡茶院,采制时有隆重的仪式,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制。贡茶制成后,湖州,常州两刺史都要两州比邻的茶山境会亭(顾渚)。设宴赋诗,共商修贡事宜。贡茶要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长安,赶上朝廷的“清明宴”。当时叫做“急程茶”。唐李?《茶山贡焙歌》中有“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十日皇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之句,就是崔送贡茶的真实写照。
据史籍记载,阳羡茶是紧压茶,成片状,也叫片茶。其制法即《茶经》中所述的方法。“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时,要将片状的茶捣碎,碾细,过筛,烹煮,连茶末一起咽下。
宋代   据明代许次抒《茶蔬》称: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今于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可见宋代宜兴茶叶已不如唐代之盛,但进贡数量如旧。宋苏轼于元丰七年贬居宜兴时,与当地名流诗茶往来甚密,在他的诗中曾有“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之句。雪芽是指细嫩的芽茶。阳羡茶虽已不为宫廷所重,但仍为文人雅士所好。
元代   据《重刊宜兴县旧志》载:元代“宜兴贡存新茶90斤,金字末1000斤,芽茶410斤。”
明代   张谦德《茶经》云:“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姑胥之虎丘,天池,常州之阳羡......湖州之紫笋......”,可见阳羡茶在明代仍为太湖流域名茶之一。明冯可宾《界茶笺》载:“环宜兴境产茶者,曰罗界,曰白岘,曰鸟瞻,曰青东,曰顾渚,不可指数,独罗界最胜。”这可以说明明代界茶产地主要是宜兴与长兴接壤的地方。界茶或称散茶,也称片茶,是一片片的茶叶,非片状茶饼。其制法与阳羡茶不同。立夏后三日开始采焙。雨前则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太粗。青叶经选剔而后上蒸。蒸茶须看青叶老嫩定蒸之迟速,生和太熟都不宜,蒸后上焙。修焙时杂以湿土便有土气,要内外烘干。先用粗茶入焙,去泥土味,而后以上品焙之。焙上的竹帘不宜用新竹,焙中用炭,剔除烟头,火力宜稳。明代界茶用蒸焙制法,顾渚,阳羡茶则用炒焙制法。青叶拣去枝梗老叶,去尖于柄,唯取嫩叶。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去热气。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散热,而后用手重揉,再入铛炒。文火炒干后入焙。此法类似现在的炒青,其法极细致。
据《宜兴县旧志》载:明洪武十年贡芽茶40斤,叶茶13000斤。嘉靖十六年,南京户部给张渚茶引所茶引8298引,每引征银三厘。茶引是赎卖茶叶的凭证,每引照茶100斤。纳税后取得茶叶计8298担,可能并非全是宜兴所产。但宜兴全县所产民用茶叶数量也是可观的。
清代   茶地原额2525亩7厘7丝,每亩折实平田3分3厘,折实为平田765亩9分5厘,每亩茶地纳平米6升6合。本色芽茶每斤价银7分,湖父司办纳引银4两(根据《宜兴县旧志》记载)。
从道光二十年到光绪六年,宜兴茶叶产地分布如下:
山亭区:507亩1分3厘9毫
清泉区:5亩1分3厘3毫
均上区:12亩1分6厘5毫
(潢川,白泥,湖父,川埠,查林)
均下区:73亩8分7厘
(汤渡,介中,凰川,龙山,岗下)
从山区:7分1厘3毫
金泉区:321亩9分8毫
(深洞,横山,球山岭)
永丰区:2008亩1分1厘6毫
(省庄,清水潭,祝陵,柏山,茗岭)
茶地面积共计2929亩3厘5毫。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宜兴亦为太平军占领。清军屡次反攻,战事时有发生。因此宜兴土地荒芜,茶叶生产也遭到破坏。光绪六年,茶园面积只有496亩。后来浙江温州,平阳人大量迁居宜兴南部山区,携来茶种从事茶叶生产,为恢复宜兴茶叶生产打下了基础。相传最早来宜兴的温州人杨虎,率领温州人来宜兴披荆斩棘,开垦荒地,作出了不少贡献,后人为他建庙祭祀,塑有杨虎神像。
光绪三十二年,宜兴李逢庆,李逢壬,徐翰金,徐在滋等创办阳羡恳牧树艺公司,买民山八千亩,山田,沙滩房屋基地十八亩,其地在湖父与张渚相连的山乡,栽植松竹茶桑,播谷莳芋,畜牧羊,总局附设宜荆商会,分所设在湖父镇。今宜兴林场嵩山工区丁张公路南面和猴头山尚有老茶园20余亩,品种较单纯,即为该公司的遗物。
二、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时期(1911-1949)宜兴茶叶概况
民国八年(1919年),江苏实业视察员姚日新有一篇视察宜兴实业报告,发表在江苏省公报上。据他调查,当时宜兴茶叶主要产地在南山,茗岭,湖父,张渚山乡,年产茶2700担左右,因天旱比上年减产,估计常年产量为3000担左右。茶叶分上,中,下三档,平均每担价12元。这时宜兴所产茶叶以谷雨前雀舌著称,巴拿马赛会有茶农戴长卿,洪顺记,戴麒三的出品,获得金牌奖章。湖父镇东南有温州茶场,系客民(温州人)租地种植。茶园内间作山芋。该茶场面积约百余亩(三十万芋藤)。采茶季节雇苏北临工数十人。加工场所是四合大院两层楼房,中间为三合土广场作晒茶之用,并以石滚轴碾茶。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宜兴农林职业学校校长冯鸣梧奉省府批准,征收芙蓉乡山地1800余亩,定名为马厂农林场,划50亩为一区,分钟林,农,果,茶等。那时候种茶叶百余亩,有十多间瓦房,后毁于日寇炮火。1951年芙蓉农场建场时尚有零星茶树数千丛,后移并在该场六区,面积约40亩,茶树品种也较单纯。
在新中国成立前十五年间,全县茶叶主要产区为湖父(包括洑东,川埠龙头村,蒋立桥及西山前),约占全县总产量的50%,产品以红茶著称;其次是张渚(包括张渚横山,龙池,官山坞),以绿茶出名;再次是宜城进郊(包括百合,新街,彭庄和西梅园),产量最少。抗战前夕,茶叶年产量约为7500担。
抗日战争前,宜兴以产绿茶为主,首批春茶称寿眉,价格较高,每担约70元左右;其次为蜂翅,每担价50元左右;再次为先片,每担价40元;复次为元片,每担价30元;较差的为涂片,每担价15元;最差的为绿茶板称春白茶。绿茶制法,杀青后不揉捻,炭烘八成干即打包。红茶名称由各地来宜采购人员自定,有的名称与地名相联。如龙山提红,西山前高红,高红毛茶,高春红茶等。红茶制法是晒草,脚揉滚袋,沃红(发酵),晒干,七八成干即出售。
茶叶销售情况:抗战钱湖父有“同春”“正昌”两茶行。张渚有“祥泰瑞”茶行和该行的门市部“益大”茶叶店。宜城有“宏圣昌”“吴协泰”“吴洽泰”“宏大祥”和“宝隆”等五家茶行,其中“宏圣昌”规模最大。由于城乡收购茶叶差价悬殊,湖父,张渚的茶叶常流到宜兴出售。抗战后期,宜城仅有“公大”“吴洽泰”两家茶行,“义泰”“永盛”“德润生”等三家茶叶店,有“畅和”“奇芳阁”“步灜楼”“顺和楼”“凤阳楼”等五家大茶馆。1943年到解放前夕,宜兴有茶漆业公会,是茶漆经营者交流信息的组织,集会时各茶漆业行家轮流作东道主。
解放前,收购茶叶每元收取佣金八分,付款时还要克扣。如茶农售茶得款八元,要搭小洋一元,市上每一元值小洋十二角,付茶款时一元小洋只算十角,分头零钱,以一个铜板作一分计,市上三个铜板才合一分。茶款多,搭小洋数量也多。茶叶行佣金是10%,根据毛茶水分多少还要扣除水分,当时毛茶含水量20-25%。每袋或每篓茶叶都要检样,数量约占总量的1-2%,样茶不计价,是茶行的额外收入,所以茶农实得仅为茶叶价值的80%左右。
茶行资金极少,一般是代客收购。宜兴春季绿茶主销苏北的如皋,东台,盐城,南通,泰州,扬州和淮阴等地。立夏后的红茶销江阴,常州等地。各地客户届时派人来宜兴委托茶行收购或直接向茶行购买。茶行交茶给客户,每斤只合漕秤15两3钱,茶行得益甚大,所以对客户加倍奉承。茶叶收购一般在谷雨前五天开秤,收购价格虽说按质论价,实际上以采制日期为给价标准,如同一日期按同一标准采的茶叶,早卖一天则价格高,所以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做好的茶叶务必赶在当天卖掉。茶行自营的茶叶,春季收进,秋后以三四倍以上的价格出售。
宜兴向来不采秋茶,生产上采取集中采,集中留的办法。1934年宜兴大旱,放价收购秋茶,一担秋茶值三石米。于是群众逐渐采摘秋茶,但不重视茶园肥培管理,造成茶树萎缩,这是产量质量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抗战初期,国家收购茶叶出口,换取外汇。安徽茶叶经张渚,湖父和丁山转售,茶价昂贵,一担茶叶值大米五石(750斤)。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茶叶出口为敌伪封锁,一担茶叶只值大米三斗(45斤),交易时只付半价,其余要出售后结账。因此宜兴茶叶生产一蹶不振,不少茶园荒芜或改种山芋。到解放前夕年产量只有粗老红茶1800担,茶园零落,无法统计面积。
宜兴产茶历史悠久,条件优越,但在建国前夕前的千于年中,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所以铜官山南北四十于里东西七十于里的丘陵山地茶叶生产未有较大的发展,茶叶在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中除少数茶农外,所占比重甚微,未为人们重视,所以历史资料即少又缺,上述情况难免挂一漏万,或于事实有出入,尚祈读者指正。

                                                                                          宜兴文史资料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12-1-5 0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还有这故事,记下了,谢谢老大!
发表于 2012-1-5 20: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产茶,,所以更要产壶~~呵呵
发表于 2012-5-8 12: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还有这故事
发表于 2013-3-20 14: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好,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04:35 , Processed in 1.170045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