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3-20 10: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lxq2004
马牛大的老伴告诉记者,大约在10多年前,就有人打听到这块碑的下落,登门索取,出价3000元,遭到马家人拒绝。马牛大表示,如果宜兴恢复建设金沙寺,他将无偿捐献这块残碑。私人出再多的钱,他们也不会出让这块碑。
金沙寺文华璀璨
据《宜兴县志》记载:“金沙寺原为唐代宰相陆希声的读书山房,后改为禅院。北宋熙宁三年(1070),神宗赐额“寿圣金沙”,隆兴初,改为“广福金沙”。建炎四年(1130),抗金名将岳飞驻军宜兴时,曾礼佛并小憩于金沙寺,还题词于壁间。明嘉靖年间,寺中落,邑人杭中丞(即“残碑”中提及的双溪公)复多捐给。乃至清顺治间,双溪五世孙杭昌龄还对金沙寺进行过修葺。后续虽有增建,且庙宇一度多达上千间,规模浩大,但终毁于兵燹战火。”如今,金沙寺遗址已成为一片农田,金沙寺最后的两位僧人的坟茔尚在遗址之上,翠柏青青,墓碑犹存。
据阳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宜兴档案局副局长宗伟方介绍,大约在明正德年间,平日里常与制作陶缸瓮工匠相处的金沙寺僧,转益多师,无意中成为紫砂茶壶的创始之祖。其后,随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侍读于金沙寺的青衣小童供春,在给役之暇,竟也窃得老僧心匠,以洗手池里澄积的细泥,从寺中银杏老树的瘿瘤获取灵感,制成传世名作“树瘿壶”,被后人称为供春壶,并被后世的紫砂艺人奉为紫砂陶艺鼻祖。
1976年,宜兴蠡墅羊角山古窑址紫砂残器的出土,也进一步将紫砂器的起源推至北宋,并提供了实物明证。但可以认定的是,随着明代散饮茶俗的兴起,以金沙僧、供春为发端的明初陶艺,为后世紫砂陶制作由手工业制品向工艺美术品转型奠定了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