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二)与西施恩爱有加的范蠡获此噩耗,推测越国已非自己能长久逗留的地,便脱去军装化作黎民,趁小船离开姑苏暂居在了金匮(今无锡)的太湖边。由于考虑到但金匮离姑苏城太近,为避越军追杀,便来到荆邑(今宜兴)的鼎山(今丁山),后到湖滏山中,自称“荆邑民”在金塘山无极洞隐居避难。
痴情的范蠡始终相信自己的心上人不可能就这么离他而去了,于是,经常早出晚归去鼎山打探西施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阵子之后,他听说在离蜀山不远的一座桥边,有个貌若天仙的绝色女子,为寻找亲人时常在那唱曲,急忙前去察看,一看之下真是大喜过望,此女子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心上人西施。
原来,西施熟知水性,那日被越皇后的心腹推下水之后,便在湖面下憋气潜水,等越皇后一干人等的大船离开,方抱着一同落水的古筝顺流漂到了荆邑(今宜兴),被当地缪氏鱼家夫妇所救,认作义女,此后便有了“自古鱼家出西施”的美谈。
关于范蠡和西施历尽磨难终得团聚的曲折经历,可以从宜兴很多地名上觅得真章,如:“西施荡”,是西施居住的村落名称。由于西施的美貌不同凡响,每每她回家经过村落附近的小桥,便会引来无数的看客,此桥后来被人称为“归美桥”;而西施荡船与范蠡相会之所在,则被称作了“施荡桥”了。
范蠡、西施,这对磨难夫妻的到来,注定为宜兴陶业带来一个辉煌的时代。
据“陶祖圣境”资料记载,相逢后的范蠡、西施,在宜兴山区的溶洞里定居下来;两人尽管都是千古留名的大人物,但毕竟都是凡人,是凡人总得考虑这日子该怎么过。
于是,两人为了生计进行了探讨,过程中,范蠡说当年送西施入吴时,路过鼎山,发现一些窑场毁于战乱,何不在这方面动动脑筋。
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开展实地考察,并利用逃离姑苏时范蠡带出来的十多年积蓄,大张旗鼓搞起了陶业。他们这一举动,引起了一方百姓的兴趣,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宜兴的陶瓷手工业就这么被逐渐普及推广、复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