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7 23: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了留意我手中這些古壺燒窯的變化,我收集了一些資料和照片,作
為證明向壺友們說明(圖4至11),首先我們知道不論篆刻刀的鋒芒無論
如何犀利細小,切劃泥坯時候,總會發生崩角和稜線不清利的現象,加
上坯體裡面參了細砂或匣缽粗粒;要刻娟秀的字跡則就更難了!若能泥
壺先行素燒至600℃以上或甚至900℃後再行書寫刻款,埤體便會結實,表
皮也會平均堅硬,細砂會與泥土互相嚴密咬合,刻刀切割時不致推擠移
動。這種準確雕鑿感覺,完全與刻印石材料一模一樣,刻去的泥料用氣
一吹會輕輕的飛開。刻刀在各個角落可以在放大鏡下,按照書法的神,
精細的切刻,就是碰到粗大砂粒也不必迴避,逕將之切割劃破後慢工細
活的精雕一番(圖3),這種低溫素燒完再刻銘的好處,尚有方便一面,
那便是遠送求刀和候刻時不虞碰壞或是搬運途中將刻銘的精細部份,因
觸碰而破壞。因為低溫的燒煉已使壺身的坯體變成了低溫軟陶,雖然不
似硬陶的堅如金石,但渾身已結實團結,不論等候多久,隨時再入窯燒
煉便會是完整的精品。
圖3
乾埤刻款:做好的茶壺泥坯放置乾燥後,才以毛筆書寫字體(有些沒用
毛筆打稿,直接用刀刻寫),再以刀跟筆刻劃,由於壺身已經乾燥不具
延展性和彈性,刀落的時候被切劃的泥面紛紛的崩落,就像咬香酥酥的
脆餅一樣,所以邊緣的稜線經常崩坍成鋸齒狀,(如子字的第二劃)已
經乾燥的坯體如果刻壞了是不能補救的,所以不能進行太細的筆劃和字
體,大部分都用來刻在壺身上方的詩詞或是花鳥樹幹比較方便。您若用
心察看,這二字不但字體大,而且修了又再修,所以縱切面不是很利落
,刀勁不是很清利。
[轉貼]精緻細密的古壺刻款技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