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26|回复: 10

了不起的鸣远论文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14-11-12 11: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PROFOUNDAND OUTSTANDING THESIS ON CHEN MING YUAN THAT WE STUMBLEDUPON.WE NEVER HEARD OFTHE WRITER BEFORE BUT WE WERE TOLD HE WAS A FORMER  EDITOR-IN-CHIEF OF A TAIWAN NEWSPAPERAND  THE PERSON WHO WROTE THE PREFACE FORTHE FIRST INTERNATIONAL ZISHAHU AUCTION BY THE WORLD RENOWNED SOTHEBYS IN 1997.
HAVE YOU ALLHEARD OF TSAI KER SIN?
HE HASWRITTEN SOMETHING CRITICAL IN THE DISCOURSE OF CHEN MING YUAN WHICH HAS DRAWNSCHOLARSHIP TO THE SUBJECT.
BUT BYACCIDENT,REN FU COLLECTIONS STUMBLED UPON HIS CHEN MING YUAN THESIS(WRITTEN 10YEARS AGO) AND SO WE CONTACTED HIM TO INFORM HIM WE HAVE  ARCHAEOLOGICAL PROOFSTO VERIFY HIS BOLD AND ROBUSTLY RESEARCHED STATEMENT.
IN OUREXPERIENCE,OUR  FIVE(5) CHEN MING YUANZISHAHUS FROM THE FIRST 400 EARLY QING  COLLECTION PROVED CHEN MING YUAN MADEMOSTLY  A FEW SHAPES OF ZISHAHU AND THEYWERE GUANG HUO.SO THOSE BIG MAJESTIC PIECES (SOME MODELLED ON ARCHAIC CHINESEBRONZES ) ARE FAKES SITTING IN FAMOUS COLLECTIONS AND EVEN MUSEUMS.(RIDICULOUSISN’T IT? HOW CAN MUSEUMS FALL PREY TO FAKES?)
NOW THIS ISTHE BOMB OF TRUTH: ABOVE-MENTIONED ARE THREE PROOFS,COURTESY OF REN FUCOLLECTION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TO SUBSTANTIATE WRITER TSAI KER SIN ‘SCLAIM.
ONLY GREATTHINKER CAN PRODUCE  SUCH GAME-CHANGER OFZISHAHU NARRATIVE.
ON BEHALF OFREN FU COLLECTIONS, AND TO THE BENEFIT OF THE UNCORRUPTED, TRUE LEARNINGPUBLIC,WE CONGRATULATE MR.TSAI KER SIN.
THE ZISHAHUWORLD OWES HIM TRUE GRATITUDE FOR DISPELLING UNTRUTHS  AND EXPOSING FAKES WHICH MIGHT OTHERWISEDOOMED  OR DAMAGED CHEN MING YUAN'S LEG’CYFOREVER.
THE BATTLEFOR TRUTH BEGINS.
PEOPLE ARENOT STUPID AND GULLIBLE ANYMORE.
       偶然機會,我们聽到一位法國巴黎《欧洲日报》总编辑蔡格森的名字,1997年苏富比拍卖公司世界首次紫砂壶專拍的目錄,即是由他撰寫前言。你们有听过蔡格森先生吗?他另一篇探讨鸣远壶的论文,也深受壶友关注。       我们聯絡上蔡先生,也找到蔡先生的陈鸣远的论文(10年前编写),發現他的論點,符合我们的考古验证。         根据我们的经验,从清早期紫砂壶证明陈鸣远的造型,是最传统的素面光货。那些大的美妙乐章(有的仿照古代青铜器造型)都非常可疑,其中有些甚至是博馆藏品。        现在,这是真理的炸弹:上述兩种例証,是任富收藏的考古發掘,可支持蔡格森先生的说法。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14-11-12 11: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1: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任富收藏 于 2014-11-12 12:02 编辑


接着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4-11-12 2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感谢!
发表于 2014-11-13 1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4-11-13 10: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4-11-18 21: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发表于 2014-11-20 20: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受启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8: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試探鳴遠紫砂器(大字体的),谢谢壶友们好赏评

文/蔡格森  「歐洲日報」總編輯

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的製壺名家陳鳴遠,論名氣,論工藝,被視為足以和明朝大名家時大彬先後輝映;他的作品精妙絕倫,收藏家莫不夢寐以求,希望能得其一二,才足以告慰平生。
        由於時代久遠,可靠的時大彬傳世壺,宛如鳳毛麟角,幸好有幾把墓葬出土的茶壺,從壺的風格作工,以及墓主身分背景,普被肯定為是時大彬的真跡,紫砂壺的歷史也因此補上一段空白。
         陳鳴遠與時大彬一樣,後人頻頻作仿,不少出土的古壺底款,或刻或印落的是鳴遠,或陳鳴遠。但稱得上可考的鳴遠器,只有一把福建漳浦乾隆墓出土的朱泥壺,雖是斷嘴殘件,中國大陸的學者宋伯胤先生仍許為標準器。研究陳鳴遠砂壺,這把壺是不能錯過的參考品。
         探討鳴遠壺,除標準器稀少外,環顧台灣、香港、中國大陸,以及海內外博物館收藏的紫砂器中,也有一些款落大彬或鳴遠的,但因為上一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上海古董市場,出現了器形精心設計,成形又經高手的紫砂仿品,它們混居博物館一段時間後,有的竟被評為真品。對砂壺研究者而言,這些精工細作的仿品,就變成了一大障礙。
         例如「鶴邨」款的紫砂器,前人記載,陳鳴遠號鶴峰。卻因為鶴邨款的紫砂器不少,以至於有人認為「鶴峰」可能是筆誤,陳鳴遠的別號應是「鶴邨」。也有兩者兼蓄,認為陳鳴遠號鶴峰,另號鶴邨。對這樣的說法,個人認為大有斟酌的餘地。



         陳鳴遠成名甚早,在他還年輕的時候,宜興縣誌的簒修者寫他:「工製壺、杯、瓶、盒,手法在徐、沈之間,而所製款識,書法雅健,勝於徐、沈,故其年雖未老,而特為表之。」這時候他大概才三十幾歲。
         康熙朝的宜興縣誌刻於康熙二十五年,對於「年雖未老」的陳鳴遠,竟樂於「特為表之」,可見他的工藝水平,絕非尋常之輩。
         推崇陳鳴遠作品的,還包括康熙年間的文人學士,名人望族,吳鶱在乾隆五十一年的「陽羨名陶錄」,說到陳鳴遠,「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常至海鹽館張氏之涉園,桐鄉則汪柯庭家,海寧則陳氏曹氏馬氏多有其手作,而與楊中允晚研交尤厚。」
         吳骞提到的這些文人名士,楊中訥字耑木,是康熙三十年的進士,官至右中允;馬思贊號衎齋,善畫精雕刻,汪柯庭官至兵司馬指揮使,曹廉讓是康熙三十八年舉人。這些士大夫「爭相延攬」陳鳴遠,甚至跟他有深厚交情,這是一般陶工所沒有的地位與機運。也由於他們對陳鳴遠的讚美,大大提升了陳鳴遠的地位,被許為紫砂史上的一代大名家。他會成為後人仿作的對象,也就事所必然。



     從陳鳴遠交往的對象判斷,他的創作旺盛期在清康熙年間。但漳浦出土的朱泥壺,底款「丙午仲夏鳴遠仿古」,丙午年推斷應是雍正四年,如這壺真是陳鳴遠手製,那麼他的創作期下限還到雍正朝;這時候,他大概已是七十歲上下的老陶藝家了。
     幾十年的製壺生涯,陳鳴遠一輩子的作品按理有一定的數量,只是目前能夠看到,流傳有序的傳世品,似乎沒有。這時要研究陳鳴遠的作品,除了收藏家手上出土的陳鳴遠款砂壺外,博物館收藏的陳鳴遠紫砂器,是重要的參考件。
     問題是,博物館的鳴遠紫砂器,包括茶壺和文玩雜項,多購自上一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上海古董市場(下文簡稱上海期),正是近代紫砂仿品的高峰期,用博物館藏品來論證陳鳴遠,便有大陷阱。
     例如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四川重慶博物館,紫砂藏品包括來自龔心釗、北山堂、李初梨的捐贈,大多購自上海。台北鴻禧美術館、歷史博物館的藏品,也出現在另一收藏家陳克立的「陽羨砂器精品圖譜」中。陳克立的藏品也是抗戰勝利後,得自上海古董市場。
     這裡我們舉幾個可以對照的例子:
     一.葵花八瓣壺:一把藏在香港茶具文物館,底有刻款「鳴遠」及「陳鳴遠」印款(圖1.),另一把藏在蘇州市博物館,落款「大彬」(圖2.),這兩把壺的大小造形,可以說是一模一樣,已被視為近代作品,不再被列入大彬或鳴遠作品。
     二.鶚尊:其一現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有「陳鳴遠製」印款,刊「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書中一三六頁(圖3.)另一鶚尊藏香港茶具文物館,稱鳾形水注,有陳仲美款(圖4.)造形一式,也都是紫泥掺粗砂,以塑造「梨皮」質感。
     三.估古爵杯:其一見於陳克立「陽羨砂器精品圖譜」,有「陳子畦」印款(圖5.),書中形容「泥灰紫梨皮,通體古樸,雅靜醇厚有致」。另一件刊於紫泥清韻第一四一頁,上海博物館藏品,有「陳鳴遠」陽文方印款。
     四.仿古天雞壺:其一刊於陳克立精品圖錄,底有刻款「鳴遠」兩字,另一見於「宜興陶器圖譜」,註明陳仲美天雞壺。兩者雖確有不同,但器形文飾顯然同一來源。
     這些同一器形造工,洛不同名家款的紫砂器明顯是後仿品,分別落上不同名款,可以想見,當初是準備找不同的藏家出手;被仿的名號,陳鳴遠似乎是最主要的款識之ㄧ;仿作的種類,也不只是茶壺。
     仿品雖然增加我們研究陳鳴遠的困難,但一旦認定出仿品,從其器形文飾落款,尋得仿作軌跡,說不定反能導引我們,摸索到仿作者大門。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8: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說上海其販售的陳鳴遠紫砂器,全是仿作品,或許太武斷,但說其中有不少仿品,應該是可信的。因為有人作證,顧景舟、蔣蓉自己承認參與過仿作;也有證物,蔣彥亭的姪兒蔣淦方還留有蔣彥亭仿古作品的手稿,手稿中的匜、獨角獸壺就出現在陳克立的「陽羨砂器精品圖譜」書裡。
     古董商如何解釋,為何有那麼多陳鳴遠的作品出現在上場上呢?我們從龔心釗和他侄婿陳克立的敘述中,或可略知其中的微妙。
     龔心釗說,「余之佳品,大半皆出張氏也」。張氏是誰呢?他說:「松江張氏,即張之敏詩天之先代,楊耑木乃張氏之婿。蔣時英與其婿陳子畦繼僑松江,其設肆之舊品,全歸張氏諸房分藏,迄不出售,故百餘年來,陳氏器流傳絕罕。自民國以來,張氏子姓間持以來滬,金山程之龍與口口連,輒介以歸余齋。」傳說中,陳子畦是陳鳴遠的父親,張氏子孫有陳鳴遠器,就一點也不奇怪。
     陳克立收藏宜興砂器,源自龔心釗的影響,他在圖譜的序中說:「抗戰勝利後,有榮寶齋李氏,常以砂器求售,且源源而來,乃得大量收藏;僅數月,即得數十件,且多是精品,嘗呈龔丈賞玩,大為驚異,以其搜藏五、六十年,僅得數件,而余謹以數月,竟得等量,令其嘆為異數。」
     「爾後,得李氏相告,始知有海鹽張氏,因兄弟分釁,乃得陳鳴遠所存留傳砂器出讓,以此因緣,多入余手。」我們對照一下他們兩人的敘述,松江張氏是揚耑木「楊中訥」的岳父,楊耑木與陳鳴遠則是相交甚厚。陳克立提到的張氏,是海鹽陳鳴遠常造訪的涉園主人。很巧,兩個都是張氏,都是他們子孫拿出來賣的。這樣的故事,在古董市場不是很耳熟嗎?
     除了做仿的陶工、古董商之外,其中的巧妙,得有可靠的介紹人,如榮寶齋,還要有一段,虛實相間,似乎本源可考的「故事」,才有說服力。
     我們也很驚奇,在陳克立的藏品中,也出現「陳漢文」的鴛鴦水洗、荷葉水盤,陳漢文是誰呢?嘉慶本的「宜興舊縣誌」有這麼一段話:「陳漢文,雍正時人,或曰子畦之子,工茗壺,尤善鋪砂,渾樸不讓前輩。」陳鳴遠突然多出個弟弟!
     如此一來,陳子畦、陳鳴遠、陳漢文,一門三傑的砂器,盡納齋中,對收藏家而言,一定大感不亦快哉,古董商豈能不源源供應。



     有幾把陳鳴遠的紫砂壺,值得探究。首先,是天雞酒壺。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天雞壺(圖7.),一九九五年曾到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雞首朝前,肩部一周繩紋,與雞首相對的肩部貼著銜環獸首;腹部一圈,兩字一行刻「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子山句。廉讓書,鶴邨仿古,壬午重九前二日。」有陳鳴遠、鶴邨兩方印款。
     這只天雞壺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有兩個原因:
     一.吳騫的「陽羨名陶錄」中,記載他自己「予嘗得鳴遠天雞壺一,細砂,作紫棠色,上鋟庾子山詩,為曹廉讓先生手書,製作精雅,真可以與三代古器並列。」天津博物館藏的天雞壺,會不會正是吳騫珍藏過的那一把 ?
     二.這一把天雞壺有鶴邨的名款和印款,如果這真是陳鳴遠的天雞壺,正可以證明他的確有另一個名號叫鶴邨,或者他的號是鶴邨不是鶴峰。
     第一個問題,這把壺會不會是吳騫的那把天雞壺?個人較持保留看法。吳騫對天雞壺的胎色寫得很清楚,「細砂」,「作紫棠色」,天津博物館的天雞壺土胎顆粒明顯,不像細砂,顏色也呈咖啡色,紫棠色應該是紅色為主的暗紅色;胎土的質感顏色,兩者皆不符。
     吳騫還寫過天雞酒壺贊,已點明這把壺是酒壺,他的贊有「宛爾和風,弄是天雞,月明花開,左挈右提,浮生杯酒,函谷丸泥」的句子,宋伯胤先生曾發現,此贊在吳騫親自編刻的「愚谷文存」中,作了些修改,結尾是「卬須紅友,其樂如泥。」
     此贊流露出吳騫寶愛此壺的心情:月明花開的時節,在陣陣的和風中,把玩著天雞壺,「左挈右提」,右手看看,換左手拿著瞧瞧,愛不釋手,照「左挈右提」文意,天雞酒壺應該有把首或提梁。「紅友」是赤紅色的醍,似乎也指天雞酒壺的胎土(泥),顏色像紅友般的赤紅,表面閃著光彩,讓人玩賞再三,其樂無窮。天津博物館的天雞壺,沒有把手,左挈右提顯然不方便。因此,從胎土粗細質感顏色,以及壺的造形等等,看來都不符吳騫所記。



    另一個問題,陳鳴遠號鶴邨嗎?有學者懷疑,陳鳴遠號鶴峰,是吳鶱轉載自徐喈鳳的「宜興縣志」(已佚),他會不會一時筆誤,鶴邨寫成鶴峰?
    博物館藏品,鶴邨款砂器頗多,有的陳鳴遠和鶴邨兩印款並存,有的只蓋鶴邨。其中不乏精品,以致讓人相信,應只有陳鳴遠這樣的陶藝家,才做得出這樣的作品。
    個人認為,筆誤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陽羨名陶錄中,另收錄有張廷濟「得少山方壺於隱泉王氏」,寫下記此因緣的詩,其中一首「活火新泉逸興賒,年年愛鬥雨前茶,從欽法物齊三代,便載都籃總一家,竹里水清雲起液,祇園軒古雪飛花,與君到處堪煎啜,珍重寒窗伴歲華。」其中的「便載都籃總一家」句下,註有「兄子又超藏陳鶴峰壺」。這是鶴峰的另一例證。
    李景康與張虹的「陽羨砂壺圖考」內,在雅流中記載「張氏昆仲」,文提到陳鳴遠曾至海鹽館張氏涉園,「考涉園在海鹽縣城南三里烏衣邨故址,亭池林木之勝甲於東南,而主人有稱醧舫者,有晉樵諱柯字東谷者……昆仲甚眾,延鶴峰者未知誰屬,因并記之。」其下註「見吳鶱涉園修禊記麗宋樓藏書志兩浙輶軒記藏書紀事詩」,「鶴峰」在此又得一明證。
    這些例證都說明,鶴峰不會是吳鶱偶然的筆誤。
    「陽羨砂壺圖考」在陳鳴遠傳器中,另記張燕昌自述在樊桐山房見一壺題「丁卯上元為耑木先生製,書法似晚研,殆太史為之捉刀耳。」
    這把丁卯壺相傳到了民國元年(壬子),流入經亨沐手中,經亨沐特別將所居取名「鶴壺精舍」,以誌欣遇。經亨沐又說,「此壺為海鹽樊桐山房舊藏,曾經張芑堂徵君採入陽羨陶說,謂其款字有晉唐風格……鶴峰曾客中允家為製陶器最多,此壺有壺隱一印為所製陶器中僅見之品,自與尋常所製不同,宜徵君之贊賞不置也。」(註12)
    經亨沐的丁卯壺是不是樊桐山房的丁卯壺,這是另一段公案,但這段記載值得注意的是,民國元年經亨沐所記,依然稱陳鳴遠鶴峰,似說明民國以前不曾有鶴邨的說法。陽羨砂壺圖考出版於民國廿三年,內有民初藏家紫砂器的圖片,曾重刊於詹勳華編著的「宜興陶器圖譜」中,其中有鳴遠壺底款的拓本,有前述丁卯壺的拓本及底款拓片,還有一把「陳鳴遠」印款方壺,這些壺沒有落鶴邨款的,陽羨砂壺圖考書中也不曾提有鶴邨款砂器。
    總結這些前後記載,大約可以推斷,民國二十年左右,也就是三○年代之前,沒有過鶴邨的說法。蔣蓉自敘三○年代時她的伯父蔣彥亭在上海仿作古壺,她指證鶴邨是蔣彥亭的款章,從年代看,倒是吻合的。(註13)
    天雞壺上既落了「鶴邨」款,周身兩字一行的一圈文字,也是清晚期以後常見的形式風格,而且前人取號,定別有寄寓,鶴在峰上,自能鳴遠,陳鳴遠別見匠心,也由此可見。天津博物館藏的天雞壺,列入上海仿古期的作品似乎較適合。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2 18: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陳鳴遠款的紫砂壺中,南京博物館藏有一把南瓜壺,壺形設計巧妙,常叫人嘆服。(圖8)。
     南瓜壺瓜棱飽滿可人,瓜蒂設計為蓋,瓜葉捲成壺嘴,瓜蔓彎轉為把,是一把象生壺,而且是象生器中的巧作。
     壺身上有題款「仿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鳴遠」,印款「陳鳴遠」。宋伯胤先生曾考證,認為此壺應稱為「東陵瓜壺」才對。(註14)
     與這把壺造形構思一樣的,還有兩把壺,一把現藏台北歷史博物館,另一把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但印款卻是陳子畦。(圖9)
     南瓜壺最特別的是壺嘴的捲葉設計,及壺把的扭蔓形,器物造形有其傳承演化軌跡,這樣的造形觀念,會出現在康熙以前嗎?我們先看壺身,下寬上窄,蒂形小而邊緣不規則起伏,這樣的壺身壺蓋,可比對的壺,出現在嘉道之後,但壺嘴沒有突顯的捲葉,壺把也微起棱而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兩把琺瑯五彩瓜形壺(註15),年代正是陳鳴遠所處的康熙朝,這兩把四棱瓜形壺,壺身略扁,上下大小差不多,不似清後期的下肥上尖;壺口大,壺蓋周邊略折起似菱花形。而壺嘴與把,只如一般的壺,沒有任何象生的設計,與鳴遠南瓜壺明顯不同;即使是皇宮用品,造形設計還是簡單素樸,不見巧作。(圖10)
     另從陳子畦款的南瓜壺來看,其壺嘴捲葉的蟲咬穿孔手法,倒是在上海期的紫砂器上,屢見不鮮。
     對照一下鳴遠蓮形壺(圖11),我們不禁要懷疑,南瓜壺嘴的靈感,其實是源自於蓮形壺。
     蔣彥亭款的荷葉青蛙壺,捲葉做嘴,一枝荷花含苞扭曲做把,壺身包以荷花瓣,壺蓋上是可活動的蓮子,以青蛙為紐,更見巧思(圖12)。香港茶具文物館另藏有一把蛙鈕荷葉形壺,大軒製,二十世紀作品,也有相同的象生構思。
     無論是南瓜壺或蓮形壺,這類全壺象生巧作的設計,應該是晚清以後才出現的造形想法,鳴遠南瓜壺成於清末民初較為合理。
     象生手法因題材的不同,繁簡變化,不同素材出現在紫砂器上,有早有晚,有的歷代不停的演化,如仿竹,有的則幾乎沒有多大變化,如菊瓣。南瓜壺從簡到繁,到全象生巧作,即使非鳴遠手製,其構思也算是一代絕品。



     細審陳鳴遠的作品,我們不能不提一九九七年的鳴遠專題展,這次展覽對研究鳴遠器真是一大貢獻,讓後學者有機會看到上百件的展品,專書「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對每件展品的印款刻款整理詳盡,頗便於比對。展品的內容,包括水注、水洗、臂擱、筆架、墨床、筆筒等文玩,有鳳尊、爵杯、回紋觶等博古器,有茶壺、茶杯及筍、瓜、香菇、慈菇、荸薺、荔枝等等象生器,還有其他類,如盤、盒、佛像等等,種類繁多。(註16)
     展品的內容,包括龔心釗後人捐給上海博物館的龔氏藏品,贈給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北山堂藏品,主要得自張虹的碧山壺館。這些上海期的鳴遠款砂器,可以研究的角度很多,印款即其中之一。
     統計紫泥清韻所附印款,「陳鳴遠」三字方印有四十一枚,「鳴遠」方印十四枚 ,「陳鳴遠製」四字方印八枚,「陳」圓印,「鳴遠」方印六例,「陳」圓印,「遠」方印一例,另外有「鶴邨」章,包括方印、橢圓印,共四十五枚。
     除鶴邨印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陳鳴遠」三字方印,因為包括不在此次展品中的南京博物館的南瓜壺,已被斷為仿作品的陳鳴遠葵花八瓣壺,砂壺考所刊的方壺,陳克力藏品仿古鸚鵡杯、天津博物館的天雞壺,不少精品上,蓋的都是陳鳴遠三字方印款。
     此印有幾個特色:
     一、佈局一樣,「陳」在右邊,「鳴遠」兩字在左邊。
     二、「陳」字的寫法一樣,左部首三個「口」掛在直劃上,「東」字筆劃朝上朝下如兵器的三叉。
     三、「遠」字的起筆三橫短劃,第二第三劃右側有直劃相連,「袁」字的最後四筆如英文字母「M」。
     為何陳鳴遠三字印款數量那麼多?出現在不同壺上的印章,竟好像同一個人刻的;這些印是否有相同的淵源?還是相繼參仿使然?
     三字印款再細分,似又可分三式,一式是南瓜壺上的印,其遠字最後四筆「M」形兩角銳利(圖13),一式是與鶴邨款同時出現的印,其遠字的「M」筆劃如蟲(圖14),另有一式的「鳴」字四點作不同的爪形,「M」四筆也形如「凹」字的上半部(圖15)。
     如果對照出土的鳴遠款古壺,我們會發現,「陳」有不同的寫法,左部首不會都是三個口,「遠」字的最後四筆少有「M」形。上海期的鳴遠砂器,印款有較明顯的一致性,這是一大特徵。
     順著印章的比對,南博的「南瓜壺」,中國砂壺鑒定簡述(註17)書中所刊的「無垢壺」,宜興陶器圖譜書中,原砂壺考所載的「方壺」,似乎都是同一方印。
     「無垢壺」的題款「是名無垢,置諸座右,為斐老道兄,鳴遠」,與上海博物館藏的「四足方壺」(圖16)款字佈局順序,是一個模式,字也像出於同一人。「四足方壺」和「彎楞形壺」(圖17),印章幾乎一模一樣……餘此類推。
     許多壺透過印款的比對,將逐漸拉出一串關連來,我們便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除非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差異,否則將這些明顯相關連的紫砂器,視為同一時期的作品,可能較妥當。
     「陳鳴遠」印款如果是仿作,根據什麼仿刻呢?答案可能就在日本奧玄寶的「茗壺圖錄」書中。(註18)
      該書刊有兩把鳴遠壺,一把稱「浴後妃子」,梨形壺,有底款「丁未杏月鳴遠倣古」,「鳴」圓章,「遠」方章(圖18),另一把稱「風流宰相」,有題款「從來佳茗似佳人,坡公句,鳴遠」,印款「陳鳴遠製」。(圖19)
     「茗壺圖錄」成書於一八七六年(清光緒二年丙子,明治九年),「風流宰相」壺形款印章,瀟洒脫俗,其「陳鳴遠製」四字方章的「陳」字,左部首正是三個「口」連在直劃上,「遠」字寫法,也出現在「紫泥清韻」書中附錄的四字方印上(圖20),只是茗壺圖錄的「遠」字,左部首起頭兩點,紫泥清韻上的「遠」只是一點。



     台灣近二十餘年來收藏古壺風氣頗盛,出版了很多書,也刊出不少私人藏品,其中便有一些落陳鳴遠款的古壺,有紫砂,有朱泥。這些藏家手中的出土古壺,比上海期作品更接近陳鳴遠的年代,可能保存著較多陳鳴遠壺的特徵,值得去探討。
     一九八九年福建漳浦清乾隆二十三年藍國威墓出土的朱泥壺,底款「丙午仲夏鳴遠倣古」,另有「鳴」圓章,「遠」方章(圖21)。漳浦博物館館長王文經先生推斷,「丙午」是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年),宋伯胤先生考證,認為是陳鳴遠六十以後或近七十歲的作品。(註19)
     這把壺出土時嘴已斷,泥質細純,光潤而發栗紅色(這點倒讓人想起天雞酒壺的細砂紫棠色),其款字書法有晉唐風格。
     此壺有墓碑紀年為憑,年代可靠,至少可視為雍正至乾隆早期朱泥壺的標準器,取來比對藏家手中的鳴遠壺,應該可行。
     下面個人選了十把鳴遠款朱泥壺,和四把紫砂壺,試整理其中的特色:
     1. 瓮形朱泥壺(圖22),底刻「鳴款」兩字,傳出自雍正墓,出土後經過整理,壺內和壺蓋內緣,留有出土殘跡。
     2.朱泥扁壺(圖23),底刻「鳴遠」兩字,和瓮形壺同款式,字跡也相同,經仔細比對,字款和漳浦丙午朱泥壺的「鳴遠」兩字,字體筆跡竟完全一樣。
     3.閒中清正朱泥壺(圖24),矮梨形,蓋緣有傷,壺蓋已裂為兩半,底款「閒中清正山水主人」,「鳴」圓章,「遠」方章,印款比對後,也與丙午朱泥壺相同。
     4.陳鳴遠印款朱泥壺(圖25),「陳」字圓印,「鳴遠」方印,出土時壺身裂為兩半,原以補釘固定,後經修補,壺底壺身還留著釘孔。
     5.月下助長吟朱砂壺(圖26),作梨形,底部「月下助長吟」款是楷字印款,不是刻款,另有「鳴」圓章,「遠」方印。胎土是較粗顆粒的梨皮,或稱朱砂。
     6.陳鳴遠方印朱泥壺(圖27),把下有一「香」字小橢圓印,底落「陳鳴遠製」四字方印,壺身飽滿。
     7.鳴遠朱砂壺(圖28),二層台壺蓋,二彎流斜出,胎土顆粒明顯,梨皮砂質,底「鳴遠」兩字。
     8.明月滿前川朱砂壺(圖29),梨皮砂胎,平蓋,彎流環把,底用竹刀刻「明月滿前川,鳴遠」七字,器形壯闊。
     9.文人作伴朱泥壺(圖30),出土沾粘仍未整理乾淨,梨形,流灣斜出,底刻款「詩人作伴文士同居」,「陳」圓印,「鳴遠」方印,印款遠字袁下四筆高聳誇張,讓人印象深刻。
     10.清閒之時朱泥壺(圖31),此壺的器形和漳浦丙午壺應是同一款式,底款「清閒之時有此可樂」,另有葉形香字印款,「鳴」圓印,「遠」方章。
     11.平蓋笠紐桂花砂大壺(圖32),紫泥摻桂花砂,點點如繁星。大壺,平蓋笠紐,壺嘴壺把形式少見,上側外側平,裡側下側彎,前後呼應。壺底兩小印,「陳」橢圓印,「鳴遠」方章。
     12.荊溪陳鳴遠製紫砂大壺(圖33),泥色純,底有「荊溪」橢圓印,與「陳鳴遠製」方印。
     13.陳鳴遠製紫砂壺(圖34),泥色茄紫,底方印「陳鳴遠製」。
     14.蠄紐紫砂扁壺(圖35),淺二層台的壺蓋上以回首盤蠄為紐,蓋裂為兩半,壺身略扁,淺圈足,底內凹,刻「鳴遠」兩字。
     這十四把壺,以質地細膩,有瓮形壺、扁壺、閒中清正壺,特別是此三把壺印款名款與丙午朱泥壺相同,泥色純朱,薄胎,質地堅硬;壺內修整乾淨,造形呼應精準,如瓮形壺,雖是朱泥小壺,卻有大壺器宇。
     平蓋笠紐桂花砂大壺,器形僅見,壺嘴形狀曾見諸宜興陳列館的出土殘片,被視為明朝造形。壺高十一公分,前後廿六點五公分,但整體線條了無敗筆;平肩收腹,自然沉穩;印款自在,沒有上海期印款那種刻意的清楚。這把鳴遠壺,應值得好好研究。
     不管是細砂朱泥,還是桂花紫砂,陳鳴遠稱調泥不苟,這幾把壺確有這方面的特點。
     就落款的位置看,十四把古壺無論是朱泥小壺,還是紫砂大壺,款都在底部,無一刻在壺身上,與上海期鳴遠器截然不同。用字用印也都精簡,最簡只刻鳴遠兩字,這種風格沿襲自明朝,如大彬款。
     而印款,多數是雙印,上圓下方,少數如丙午朱泥壺,名款印款兼用。用印的方式,與奧玄寶的鳴遠朱泥壺一致。
     這十四把古壺未見有「陳鳴遠」三字的印款,上海期的鳴遠器卻大量出現;「陳」字左部首,這十四把古壺也沒有三個「口」排在一起的古壺款中的遠字,袁下四劃也多似一隻「飛鳥」,兩側翼張,中間一筆似長尾,少有「M」形。這點也明顯不同。
     總結這些出土古壺,款字佈局位置,有其一致的特點,卻與上海期鳴遠器清清楚楚的不一樣,而其泥質做工,的確找得到一些陳鳴遠工製壺擅調泥的面目,符合前人記載的鳴遠壺特徵,縱然無法斷定何者是鳴遠真品,或只是霧裡看花,但能探觸到一點鳴遠身影,就夠讓人流連再三了。



     做為紫砂壺的探究者,如能發現鳴遠紫砂真品,會像吳鶱說的,其樂如泥!偏偏紫砂史不長,仿器又多,要論藏品真偽,難免多憑主觀論斷居多。
     「陽羨砂壺圖考」中,推斷許多壺,用語如「似清初物」,「想必清初物也」,「似明末遺器」,張虹、李景康當年落筆,也一定常覺徘徊。即使今日公開的藏器不少,但礙於可靠紀錄不足,許多看法,對對錯錯,也只在收藏圈流傳。
     陳鳴遠稱一代名家,年輕就享盛名,奇怪的是等他年老凋謝,卻似默默無聞,是他交往的那些康熙名人雅士,都比他先走一步,以致沒人為他的下半生留點足跡?還是如他另一別號壺隱,老來不再與名門望族周旋,甘於紫砂陶的素樸,當年盛事,不再回首?
     這篇文章當然無力回答這些問題;個人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對一些鳴遠器中的名品,提出一些淺淺的觀察,對鶴邨也存懷疑。透過出土古壺的比對,斷論也難周全,畢竟古壺本身即有真假爭議,以盲引盲,可能空話一場。
     上海期鳴遠器的印款,只以書上所見比對字劃,不知原章款大小,一定會有失誤,期待有金石家能補正。
     另外如歐美博物館的鳴遠器,礙於因緣也沒機會親睹,如日本小學館世界陶磁全集所載的鳴遠包袱壺,器形優雅,據說有戊子銘,現藏弗里爾藝術館,他日盼能一見。
     最後,台北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能允借所藏鳴遠壺的照片,黃健亮先生,協助處理圖片,讓此文能順利完成,謹在此一併致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17:18 , Processed in 1.172041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