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紫砂研究十大迷案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5-7-6 18: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顾老认定"天香阁款大彬提梁"是赝品缺乏事实根据,由他参与主编的&lt;&lt;宜兴紫砂珍赏&gt;&gt;曾明确指出该提梁同上博藏"大彬虚扁"在制技,泥料的配制应属同一人,只是对于"天香阁"提出还需进一步考证,以确定该壶的具体年代,而在这同时顾老又称上博藏"大彬虚扁"为神品!</P>
<>个人认为即使顾老认定的真迹,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以出土的"大彬六方圆盖壶"为例,该壶在制技和表现手法都无法同另两件已知有明确纪年可考的"大彬壶"相提并论,只是因为他出土最早,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顾景洲大师认定其为真品实属正常,毕竟是明代墓葬出土,无可质疑!但80年代有先后出土了两件"大彬壶"都比这件60年代出土的要优秀的多,要顾老在如此崇高的地位下承认失误很难~~~很难!!!</P>
发表于 2009-3-8 09: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健华编的故宫藏紫砂器书中,有项圣思署名的梅杯,圣思姓项得到了印证.
发表于 2009-3-8 10: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大彬老家在“开封”

&nbsp;
<p><font size="3">时大彬老家在“开封”</font></p><br/>
<p><font size="3">“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对时大彬作一个专题研究”,徐秀棠建议说:“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时大彬是我们紫砂技艺成熟的代表,到他的时期完全处于成熟阶段。”这是徐秀棠先生在宜兴几位大家、名家徐汉棠、汪寅仙、吴鸣、曹亚麟、陈国良、史小明、葛烜、周波、李明、徐达明相聚“赏壶”时说的一段话。“赏壶会”的文章刊于《宜兴紫砂》2007年第三期第49页。</font></p>
<p><font size="3">对时大彬作专题研究是专家的事,作为壶友我也想“贵在参与”一下。我的“参与”,实际上就是读点书,待专家研究出成果来,力争能一看就懂。我重读了四本书《中国紫砂》、《宜兴紫砂陶》、《紫砂壶全书》和《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中关于时大彬的有关章节。看着看着,我看出一个有趣的不解之“谜”。</font></p><br/>
<p><font size="3">时大彬的“门人谜”</font></p>
<p><font size="3">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紫砂巨匠,他的徒弟众多,壶艺界的高手几乎一半是他们师徒的天下,可谓声势浩大。根据《中国紫砂》所列时大彬的门人有: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其为李茂林之子;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光甫(被视为时大彬入室弟子)、陈俊卿、沈君用,名士良,早夭,大彬再传弟子,“壶式上接欧正春”。 其弟子中以李仲芳、徐友泉二人最为突出。(见《中国紫砂》36页)</font></p>
<p><font size="3">时大彬的时代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说。那“三大”是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在《紫砂壶全书》的“紫砂壶艺人传略”里,我看到“三大”中的徐友泉、李仲芳都是江西婺源人,接着在不经意之中,我忽然又发现《中国紫砂》所列时大彬的“门人”不仅是明一代的俊杰,而且原籍都在“江西婺源”。</font></p>
<p><font size="3">奇了,“宜兴人”时大彬带着一大群“江西婺源”的门人撑起了那个“紫砂技艺成熟”的半壁天下,且是主导的正统的半壁河山。中国民间工艺艺人的收徒是严格的,甚至对家人也是“传男不传女”,但再严格也不至于只收“婺源”人为徒,而且都精心栽培,使他们一个个均成为顶尖名家?难道时大彬不是宜兴人,而是江西人!</font></p><br/>
<p><font size="3">时大彬是哪里人?</font></p>
<p><font size="3">在《紫砂壶全书》的“紫砂壶艺人传略”里,我还知到不仅时大彬的主要“门人”是“江西”人,而且那一时代的紫砂骨干、名匠相当多都是来自“婺源”,如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沈君用、沈君盛、周后溪、陈用卿、陈仲美、邵盖、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光甫、陈俊卿、阎贤、陈辰、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周季山等计20余人原籍均为江西婺源,还有一个吴明之来自江西浮梁。(见《紫砂壶全书》之180页)当时的宜兴紫砂界简直是“江西人”在挑大梁、唱大戏!</font></p>
<p><font size="3">时大彬和江西婺源是什么渊源,他也是江西人?我要查一查。</font></p>
<p><font size="3">《紫砂壶全书》介绍时大彬时说:“时大彬、号少山,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人。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时大彬乃系宋代尚书时彦之裔孙。他的父亲是明四大家的时朋。”(见《全书》之101页) 李斗,清乾隆年间人,写作《扬州画舫录》历时三十年。 我现在的几部书对时大彬的艺术成就研究的多,对他的家庭介绍并不多。在这些书中查不到时大彬的家事,就查“时彦”,他是宋朝大官尚书,史书上应有记载。</font></p><br/>
<p><font size="3">时彦河南开封人</font></p>
<p><font size="3">我正在翻宋史,一位朋友见到说:“老外了不!现代网络是个海洋,一点击不就查到了吗?”对,我这“网盲”还不习惯运用现代网络。在《百度》上,我写上“宋代尚书时彦”六个字,唰的一下子就出来了“时姓的来历”、“时彦的简历”等等资料、史料。 </font></p>
<p><font size="3">时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83位,全国人数比较少。时姓的来源有两说,但都源自河南。时彦确有其人,为汉代名人时苗(东汉清官,有“留犊于官”的佳话)的世孙,讳起俊,号彦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大臣。神宗元丰二年己未科进士第一名,是宋代的第五十四位状元。徽宗时为开封府尹。任府尹期间,强化治安,使一度猖獗的盗匪消声匿迹。后升为工部尚书,卒于吏部尚书任上。全宋词有其词一首。《时氏族略》记载:宋时彦,字邦美,开封人,举进士,迁尚书。</font></p><br/>
<p><font size="3">大彬老家在河南</font></p>
<p><font size="3">时姓,源于河南;时大彬的家也祖居河南。</font></p>
<p><font size="3">宋王朝南迁,时家也自然举家下江南,分散扬州、常州等地。时大彬随父时朋落户宜兴,是情理之中的事。落户宜兴的具体缘由、情节,还有待探寻。</font></p>
<p><font size="3">子承父业,又遇恩师供春,时大彬要在宜兴大展宏图。对于客居宜兴的时大彬来说,与都是客居宜兴的“江西婺源”人,同为“宜兴”的外地人,处境相同,心态相通,义气也容易相投,广开山门招“江西婺源”人为徒,携手创一番紫砂天地,也就不是什么“不解之谜”了。</font></p>
<p><font size="3">若此,历史上的许多事就好探讨了。时大彬家祖居河南,从汉代起一直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那智力的遗传基因,可能是成就他为紫砂界一代巨匠的“天赋”吧!作为这样渊源家族的人去结识那时的文人陈继儒等也是在情在理的事。时大彬先不会写字,结果毛笔一上手,很快就能像模像样,这不是神话而有了历史的解释等等。</font></p>
<p><font size="3">我响应徐秀棠先生的建议,读一读书,了解一下时大彬,没承想遇到了一个“谜团”,又尝试解这个“谜团”。谁知解来解去,把时大彬一个“宜兴人”解成一个“河南人”,解成一个“智力超群”来自悠久家族的“遗传基因”。当然,再有“好的天赋、基因”,不努力也只会虚度年华。</font></p>
<p><font size="3">对于一代巨匠的专题研究,弄清楚他的家世也应是一个课题。因为一个人的家世、渊源,和他的成长是有关系的,我以为应该力所能及的多做些史料采集、研究。如同要深入研究邵大亨的家世及其创作史实等,惜史料仅存短文一篇,至今亦是紫砂史的遗憾。对紫砂史有贡献的大家、巨匠,我以为能多做一点就多研究一点。</font></p>
<p><font size="3">时大彬的这点家事,是我一家之言,还求方家指正。</font></p><br/>
<p><font size="3">说句题外话,我祖上是宋时“天波府”的杨家,那时还同“时尚书府”是邻居呢。五百年是一家,一千年作街坊。而后,明末我家南迁,我是今天的徐州人;时家于宋下江南,时大彬明代已成了宜兴人。</font></p>
<p><font size="3">物是人非,沧海桑田。</font></p><br/><font size="3">2008年10月3日 杨世明 深夜于《补园斋》<br/><br/></font>
发表于 2009-3-8 10: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仲美为何来宜兴?

&nbsp;
<p><font size="3">陈仲美为何来宜兴?</font></p><br/>
<p><font size="3">响应徐秀棠先生“专题研究时大彬”的建议,我也看点书,没承想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写了“时大彬老家在开封”,并因此联想写了“三次开放、三次超越”的短文。</font></p>
<p><font size="3">短文发后没承想一位网友点评说:“不妨做點實際的事情,調查一下爲什麽江西人那麽多,是不是把景德鎮的手藝帶過來了。”我以为“我不妨做”,宜兴的专家更应该做,因为我们是业余壶友,是“紫砂业外人士”。接受网友的建议,我试着来做做这件事。</font></p>
<p><font size="3">明代20余位紫砂名家的家世查起来谈何容易?一有500年的历史,一是历史上艺人的社会地位不高,有几部书记载了紫砂的往事已是大幸,一是几十人的原籍、家世。正因为此,我才建议“对紫砂史有贡献的大家、巨匠,我以为能多做一点就多研究一点。”但若有线索先查一人,也许还是有可能的。</font></p>
<p><font size="3">按着这个思路,我看了一本书又一本,终于找到一个线索,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能回答网友问题的典型名家——陈仲美。《宜兴紫砂陶》在“陶刻工艺”一节里是这样评价他的:“说到陶刻不能不说陈仲美。他是明万历年间江西婺源人,原是景德镇的刻瓷高手,后慕名到宜兴专制紫砂。他把瓷刻艺术与紫砂壶艺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善于重镂精琢,将紫砂陶刻艺术推到了新的高度。”(见书62页)《宜兴紫砂陶》是当代紫砂最为权威的一部书了,它既回答了陈仲美为什么来宜兴,也对他把刻瓷艺术引进紫砂创作的贡献作了肯定。</font></p>
<p><font size="3">细品这段文章,我感到对他的艺术及对紫砂艺术的贡献的肯定是清晰的具体的。但对于他为什么来宜兴似乎不具体,说“慕名”,慕宜兴紫砂之名?那时景德镇的名气比宜兴紫砂要高多了。明洪武二年,太祖就在景德镇建御窑20余座,到万历年间,不算民窑,仅御制官窑有三百余座,可见其盛!而那时的紫砂刚过创建期,初遇时大彬为代表的第一次兴盛。因此我以为“慕名”之说不太明确。</font></p>
<p><font size="3">为了寻找较为具体的解释,我又翻了书,结果都是“慕名”说。从文章看“慕名”说均来自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那就去看原作。原作的第五页“神品”一节里第一个就写了陈仲美,原文是:“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原作对陈仲美来宜兴的原因写得具体、清楚,写了事亦写了人。其一,景德镇那时已是中国陶瓷业的中心,御制官窑林立,从业者多,是很自然的现象。历史长、规模大、人员多,当然名人也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名自然很难。其二,陈仲美对自己还是有“自信心”的,此处不出名,我可找出名的地方。刚好宜兴紫砂初露锋芒,人才少、名人少,技艺须发展,我陈仲美已在景德镇学到一身本领,到一个“新兴发”的地区去,难道不能创出一翻天地?自古讲人移活树移死。今天在深圳有成就的,多是进取心强,敢于闯、敢于冒险者。其三,陈仲美不仅有远见,也有气魄,说干就干,于是“弃”景德镇而“来”宜兴。“弃’’,字在这里,我以为有“果敢”的感情色彩。史实正象陈仲美期望的那样,他在宜兴成功了,当时是名家,身后留青史。在当代第一部官方的著作《宜兴紫砂陶》中高度评价他:“说到陶刻不能不说陈仲美”。这对一个陶艺家来说是很高的历史肯定。倘若陈仲美仍滞留景德镇,那可就很难说了。</font></p>
<p><font size="3">典型、经典,往往能反映共性、代表一般。深圳是新兴的城市,是个移民都市。正因为新才有生气、有发展潜力、有海阔天空,新兴的紫砂艺术创作的空间很大,并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今天发现紫砂拥有更为广阔的美好未来,于是今天、明天还会有人跳槽“弃之”原先之事,“而来”宜兴进行紫砂创作、创业。我想,中国人来宜兴,外国人也会来研究紫砂。前几天,史俊棠会长还呼吁国际陶艺家来宜兴创作具有“异国风情的中国陶瓷</font><a href="javascript:;" target="_self"><b><font size="3">作品</font></b></a><font size="3">,以提高宜兴陶瓷的整体品位。”</font></p>
<p><font size="3">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规模宏大,官窑如林、人满为患、创业空间相对小;宜兴紫砂如初升之阳,前程似锦,且技艺须发展、人才需求多、成功机会大,这是陈仲美“弃”景德镇,而“来”宜兴的原因,也可能是江西人,那些和景德镇的艺人及陈仲美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纷纷来宜兴的大致的原因吧。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会有各自的不同。但他们也多同陈仲美一样,在景德镇也许业绩平平,到宜兴则成名成家,砂史留名。</font></p>
<p><font size="3">调查历史文献,写了这段读书笔记,算是给网友的答卷,我知道不合格,还需努力。写到这里,我也给专家们提个建议,引用古人的经典著作,最好忠于原意。例如“慕名”说和陈仲美“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的原文相比,差距甚远。若以“慕名而来”说论,我以为是“慕”宜兴紫砂新名,为“自己创业成名”而来。</font></p><br/>
<p><font size="3">2008年10月7日 杨世明于《补园斋》</font></p><br/><br/>
发表于 2012-1-6 22: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个老帖
发表于 2012-1-8 15: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10 06: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人足矣 于 2012-1-10 06:57 编辑

『 十大迷案 十个单纯可爱又不得不让人反思的问题  』

    课堂上,小朋友们问老师几道算术题如何解答。老师掐指算了算答道:我也不知道,估计是几个迷题吧,要不老师去问问校长主任他们吧! 于是反映校部后教授团迎刃而解,集体掐指算了算校长宣布了答案 :这些都是迷题 小朋友们别算了 不管怎么算 不管谁算 都难让人接受  那就让这些迷题永远迷迷迷吧!

   ★我忍不住想反问 ? 所谓的学术界 搞学术的都跑哪去了 所谓的专家团 专家都钻到哪去了
这些低级常理的问题当时又是学术界哪位专家提出的 实践过吗 研究过吗 深入过吗 论证过吗 对于馆藏紫砂都无法论据论证给出正解 还童话似的说都是迷 我看整个学术界都是个迷 为名利迷 为钱财迷 断代辨伪 区域属性 都无法解释的学术界 如何推崇老紫砂文化 如何赋予新人玩古信心 如何大言不惭的帮藏友鉴定藏品   
  〈 这仅代表广大玩壶人向所谓的学术界专家们提出的反问  掐着手指加上脚指好好算 我的问题不是迷 〉

   可笑十迷 小弟虽才疏学浅 哪日空时 来解十迷
   天亮了 该休息了 小发情绪诸位见笑 还望包涵
发表于 2012-1-10 11: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 十大迷案 十个单纯可爱又不得不让人反思的问题  』

    课堂上,小朋友们问老师几道算术题如何解答。 ...
闲人足矣 发表于 2012-1-10 06:55


后生可畏,真的很想登门拜访小张兄府上,聆听教诲。我们这批新手一路来沉侵在老紫砂的”迷惑“中,真的很想学习!
发表于 2012-1-14 1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其颇有争议这样才有卖点啊!呵呵!
发表于 2012-5-8 12: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争议,也许只能永远争下去了.
发表于 2012-6-9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有很多问题让后人深惑 很多我们认定的历史是我们需要认定的历史
发表于 2013-5-29 02: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10-2 22:42 , Processed in 1.33086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