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15|回复: 5

[转帖]“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7-8-5 17: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台北故宫”拥有l万余卷书画、8万件器物和56万份文献图书,囊括了当年故宫南迁文物的22%。其中包括孤品奇珍、没有“冰裂纹”的宋代汝窑“水仙盆” 和明成化瓷、明永乐宣德青花及清乾隆官窑等2.5万件中国瓷器艺术的瑰宝。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时带走大量黄金的同时,还带走了2972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精品文物,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杯等。台湾有关学者根据各文物在政治、社会与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推荐了“故宫”10大宝贝,被称为10大镇馆之宝。</P>
<>    1):散氏盘   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P>
<>    散氏盘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于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于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R>    2):宋汝窑天青水仙盆  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汝窑传世作品不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作品20件,水仙盆是其中之一,盆体简雅大方,由于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盆口边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于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P>
<>    3):藏珊瑚坛城  坛城(Mand~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常陈设于桌案以供礼拜。这件圆形的坛城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中央一围层叠如山的是宇宙中心须弥山,山外则排列有四大部州的抽象符号,最外圈还围绕着珊瑚串,而侧壁的半浮雕在卷枝番莲纹内浮现各种佛家珍宝。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于清顺治九年 (1652年)进送顺治皇帝的礼物,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紧密关系。</P>
<>    4):《溪山行旅图》  范宽山水画风格艺术风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范宽以极其宽和大度的心态,“凝神智解”,放笔铺排,不事雕饰,“创意自我”。不论在笔法、皴法、空间等诸多技术层面和创作理论层面都具有极高的建树,成为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巨匠。《溪山行旅图》,以其高远法构图,独特的“雨点皴”及无往不收的木仑笔法,真实质朴的状物写景,描绘的是关中景色。重山叠峰,草木蒙茸,山石坚硬,山势雄健、丰厚;山脚下开阔的路上,毛驴行人,动态准确生动,对关陕一带的地方景色描绘深刻、真实,山体、巨石、林木、溪流、瀑布、屋宇、人物等的合理安排,奇思妙想,营造描写了一个真实、壮伟、宏阔、生机勃勃的艺术境界和生活场景。可谓“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P>
<>    5):《早春图》  该图为绢本水墨,纵158.3em,横108.1em。画幅左方款识“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在款上钤有“郭熙图书”朱文大长方印。郭熙的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放手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峻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这间,千态万状”(《宣和画谱》)。《早春图》是他的传世绝品,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此图主题明确而富有季节感,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时的深山景象。构图上采用“十字”形章法,近景之窠石古木,中景之巨岩丛柯,远景之主峰云岗,皆置于正中的纵轴线上,两腰部有曲涧栈道、茅亭层阁,从总体上构成上高、中平、下深“三远”兼备的壮巍气局。峰恋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交柯乱蔓;溪流淙淙,潭水澄静;渔夫樵子,旅客游人,个个意态欣然。全国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P>
<>   6):《万壑松风图》  李唐(约1050--1130年),字唏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宋徽宗时任翰林图画院待诏。北宋的山水画,构图多采用大图阔幅的全景式。李唐正处于向南宋过渡的转折时期,他的山水画,着重近景与局部的表现,通过对局部的描写来反映出整体的感官效果,这种构图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深。此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奇峰耸峙,险峻巍峨,在用笔上很有力度,以中锋勾勒的同时兼用侧锋,山石用大斧劈皴,稍加渲染,画面下部近景处的岩石用“短条子”层层积累,既峭硬又干脆,明显脱胎于范宽,但又有所变化,点皴结合,兼收并蓄。皴法变化多端,雨点、马牙、豆瓣兼有,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小斧劈皴,使山体质感很强。在下端树根外露的坡石间,长钉皴、刮铁皴、在随意挥洒之间安排得恰到好处。画中远峰用笔和晕染不像近景稠密厚重,整体上趋于含混,这是远山的自然效果,它使画面显得更加悠远凝重,开阔深邃。</P>
<>    7):《快雪时晴帖》  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清高宗弘历(乾隆)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定为“三希帖”。这幅宝帖在1928年躲过了与张作霖同葬火海那一劫之后,一直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后被运到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
<>    8):国子监刊本《尔雅》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一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P>
<>    9):清康熙《大藏经》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人习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经叶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摞,上下以经版夹住,然后用丝带扎紧,并附上白色哈达,最后以黄绫经衣包裹,成为完整的一函经箧。这种经本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不等,经叶依次序叠放后,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8种图案。</P>
<P>    10):《帝鉴图说》这是明朝宰相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之后。</P>
<P> 作者:杨军  摘自《台湾周刊》</P>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7-8-5 19: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8-6 17: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玉白菜很出名,其他不了解,学习了!
发表于 2007-8-7 15: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介石带走好多宝贝哦..</P>
发表于 2007-8-31 22: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图就完美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03: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食无鱼</I>在2007-8-31 22:36:52的发言:</B><BR>
<>有图就完美了。</P></DIV>
<p>确实遗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18 01:08 , Processed in 1.40386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