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95|回复: 11

[转帖]出土曼生竹节壶辨伪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5-5-1 01: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博物馆藏有紫砂“竹节壶”一把,《紫砂赏玩》转录。《紫砂赏玩》著者良治,他称此书为“文物欣赏珍藏宝典”,是“根据古玖权威人士的考证造编”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1997年6月初版,印数5000册。“竹节壶”彩色精印,有说明文字,说明此壶是出土的曼生壶。兹录其文字一段;</P>
<>壶胎质细腻,色泽紫红。造型取材于竹,竹腹二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并贴塑竹叶配饰。图平盖面与壶口取平,吻合紧密,面上刻饰竹叶旁五竹钮自然盘曲。壶流三节,刚直苍劲,壶把五节,曲而不揉。全壶光洁莹润,朴实无华。宛如天成之志。壶腹撰“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落“曼生”铭款。盖内矜阳文篆书“万泉”印。</P>
<>兹从该壶的“器形”、“题茗”和“作者”三方面进行探讨:</P>
<>(一)器形</P>
<>据光绪十一年版徐晋《前尘梦影录》记载,曼生铭壶是陈曼生画十八式予之(予杨彭年)。其十八式是石铫、汲直、却月、横云、百衲、合欢、春胜、古春、饮虹、井栏、钿盒、覆斗、瓜形、牛铎、井形、延年半瓦、葫芦。这十八式曼生壶中没有“竹节”形壶。&lt;br&gt;  这种“竹节壶”今称竹段壶,乃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在宜兴制造的一种壶形。制造这类壶形的名家是朱可心,他的作品十分精妙,现在他的高徒们都能制造。《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册中第53页有竹节壶照片,以之和此“竹节壶”相比,可见“竹节壶”之制造极为恶劣,制造者的艺术水平亦极差。</P>
<>(二)题铭</P>
<>曼生壶上的题铭是:“其壶铭皆幕中友如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前尘梦影录》)此“竹节壶”题铭是“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落“曼生”铭款。字句读法自左至右。现金所见曼生都是自右至左,与此不合,“竹节壶”题铭是古大篆书体,亦不规范,曼生未见有写这种书体。“豆”是“食肉器也”。见《说文》。《国语·吴语》:“觞酒豆肉”注:“豆、肉器”。豆,亦以为礼器,其制以木为之,有盖,黑漆饰,朱中,盛薤酱等濡物者也,后世惟用以祭祀。“享”《礼·祭义》:“死则敬享”。《诗·商颂殷武》:“莫敢不来享”。是为按祭祀及一切不奉物于上皆谓之享。这句题字是说单吴生制作此吉祥(祥古文作羊)之豆用以祭祀。于此可知这个“竹节壶”的制壶者是明清时某家庙中豆祭器上的题句,搬到此壶之上。他也不明了这句的含义,可见制壶者的文化水平极其有限。曼生壶铭的题句,大家都是切壶形的“饮之吉、a瓜无匹”(切瓜形)“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切井形)“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切葫芦形)“提壶相呼,松风竹炉。”(切提梁壶)等。现在这个“竹节壶”刻了这个字句,把“壶”说成了“豆”,真是不伦不类。</P>
<>(三)作者</P>
<>曼生茗壶的制壶者是杨彭年:《前尘梦影录》:“陈曼生司马(鸿寿)在嘉庆年间官荆溪宰,适有良工杨彭年,善制砂壶,并为捏嘴不用模子,……一门眷属,并工此技。”“竹节壶”作壶者署名“万泉”(钤阳文篆书“万泉”印)说是万泉作品。《中国紫砂图录》中国商业出版社发行,2000年3月出版,新华书店经销。此书中有万泉制壶三枚,有图及说明文字,兹录其说明文字:</P>
<>1、第60页 汉扁壶 清咸丰、同治</P>
<P>把梢印款万泉,高95毫米,口径94毫米。此壶泥色润泽如酥,比例停匀,如大家闺秀,沉静娉婷,娴雅有度。</P>
<P>2、第61页 汉钟壶 清同治八年(1869)</P>
<P>万泉制,周品珍书。高118毫米,口径61毫米。盖印“万泉”。此壶仿汉钟,泥色颇似古铜,质感逼真,比例也非常适合,是仿钟作品最成功的一例。</P>
<P>3、第73页 秦权壶 清道光</P>
<P>高112毫米,口径92毫米。盖印万泉,此壶形仿秦权,厚重沉稳,坚实朴质,橙色典雅厚重,壶身茗“钿合丁宁,改注茶经”。此壶形仿钿盒,浑圆严谨。盖与壶扣口严密,实为精品。</P>
<P>此处万泉所作三壶,艺术水平极高,与“竹节壶”不能同日而语,可证“竹节壶”并不是万泉所作,十分明确。</P>
<P>《紫砂赏玩》还说:“此壶出土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王坫山墓中,其制作年代当早于此年。”曼生“即陈曼生,……嘉庆二十年(1816年)才赴近阳羡的溧阳任县宰。据此,此壶当为他致仕前的早期作品。‘万泉’为制壶工匠,是为曼生制壶早期工匠之一。上海博物馆藏品。</P>
<P>我认为曼生制壶出名是在嘉庆二十一年及以后的事,他不是壶工,他只是和一些人一起设计壶形和撰壶茗,那里会有“早期创作品”?嘉庆五年之前,他还没有接触紫砂壶。万泉是清道光、同治间的壶工,不是“为曼生制壶的早期工匠之一。”</P>
<P>根据这些情况,“竹节壶”制造者是一个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均是极差的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作品没人喜爱,就随便找了名人的字做在壶上。他刻的壶铭,字句从左至右,这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从他的作品来看,这是一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他的作品和陈曼生毫无关系。这个“竹节壶”的发现,倒是提供了一件做假的例子。据说此壶出土于王坫山墓中,只是传说,是不能为证的。</P>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5-5-9 19: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识了!!</P><>长知识!!</P>
发表于 2005-6-24 20: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05-7-6 18: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出予什么目的,我不清楚,但他对上海近郊出土现由上博收藏的"万泉"款竹节壶的评价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该壶上博曾有过陈列,本人有幸近距离观察过该壶,泥质很细,色泽紫中透红,制作精良,大气磅礴,韵味十足,尤其壶盖上的一节竹扭极具力度且不失变化,和上博的另一件"杨彭年"款的竹节壶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不可多得的壶艺精品!</P>
<>这篇文章提及"竹节"这一造型源于朱可心,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产物,对此我更感到匪夷所思,不知他的这种结论从何而来,先不说上博的"扬彭年"款竹节壶,就算近代也出现过众多以竹为题材的壶艺作品,如冯桂林的"四方竹节"范大生的"四方隐角竹鼎"等等,照这为仁兄的说法这写耳熟能详的作品不都成了后人臆造之物吗?笑话!!!!哈哈~~~</P>
发表于 2005-7-19 01: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是仿品也是把好壶,绝不象作者说的这般低劣
发表于 2005-12-25 18: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确实.
发表于 2006-1-21 23: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
发表于 2006-1-22 14: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5-5-1 1:57:24的发言:[BR]<>上海博物馆藏有紫砂“竹节壶”一把,《紫砂赏玩》转录。《紫砂赏玩》著者良治,他称此书为“文物欣赏珍藏宝典”,是“根据古玖权威人士的考证造编”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1997年6月初版,印数5000册。“竹节壶”彩色精印,有说明文字,说明此壶是出土的曼生壶。兹录其文字一段;</P><>壶胎质细腻,色泽紫红。造型取材于竹,竹腹二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并贴塑竹叶配饰。图平盖面与壶口取平,吻合紧密,面上刻饰竹叶旁五竹钮自然盘曲。壶流三节,刚直苍劲,壶把五节,曲而不揉。全壶光洁莹润,朴实无华。宛如天成之志。壶腹撰“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落“曼生”铭款。盖内矜阳文篆书“万泉”印。</P><>兹从该壶的“器形”、“题茗”和“作者”三方面进行探讨:</P><>(一)器形</P><>据光绪十一年版徐晋《前尘梦影录》记载,曼生铭壶是陈曼生画十八式予之(予杨彭年)。其十八式是石铫、汲直、却月、横云、百衲、合欢、春胜、古春、饮虹、井栏、钿盒、覆斗、瓜形、牛铎、井形、延年半瓦、葫芦。这十八式曼生壶中没有“竹节”形壶。&lt;br&gt;  这种“竹节壶”今称竹段壶,乃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在宜兴制造的一种壶形。制造这类壶形的名家是朱可心,他的作品十分精妙,现在他的高徒们都能制造。《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册中第53页有竹节壶照片,以之和此“竹节壶”相比,可见“竹节壶”之制造极为恶劣,制造者的艺术水平亦极差。</P><>(二)题铭</P><>曼生壶上的题铭是:“其壶铭皆幕中友如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前尘梦影录》)此“竹节壶”题铭是“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落“曼生”铭款。字句读法自左至右。现金所见曼生都是自右至左,与此不合,“竹节壶”题铭是古大篆书体,亦不规范,曼生未见有写这种书体。“豆”是“食肉器也”。见《说文》。《国语·吴语》:“觞酒豆肉”注:“豆、肉器”。豆,亦以为礼器,其制以木为之,有盖,黑漆饰,朱中,盛薤酱等濡物者也,后世惟用以祭祀。“享”《礼·祭义》:“死则敬享”。《诗·商颂殷武》:“莫敢不来享”。是为按祭祀及一切不奉物于上皆谓之享。这句题字是说单吴生制作此吉祥(祥古文作羊)之豆用以祭祀。于此可知这个“竹节壶”的制壶者是明清时某家庙中豆祭器上的题句,搬到此壶之上。他也不明了这句的含义,可见制壶者的文化水平极其有限。曼生壶铭的题句,大家都是切壶形的“饮之吉、a瓜无匹”(切瓜形)“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切井形)“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切葫芦形)“提壶相呼,松风竹炉。”(切提梁壶)等。现在这个“竹节壶”刻了这个字句,把“壶”说成了“豆”,真是不伦不类。</P><>(三)作者</P><>曼生茗壶的制壶者是杨彭年:《前尘梦影录》:“陈曼生司马(鸿寿)在嘉庆年间官荆溪宰,适有良工杨彭年,善制砂壶,并为捏嘴不用模子,……一门眷属,并工此技。”“竹节壶”作壶者署名“万泉”(钤阳文篆书“万泉”印)说是万泉作品。《中国紫砂图录》中国商业出版社发行,2000年3月出版,新华书店经销。此书中有万泉制壶三枚,有图及说明文字,兹录其说明文字:</P><>1、第60页 汉扁壶 清咸丰、同治</P><P>把梢印款万泉,高95毫米,口径94毫米。此壶泥色润泽如酥,比例停匀,如大家闺秀,沉静娉婷,娴雅有度。</P><P>2、第61页 汉钟壶 清同治八年(1869)</P><P>万泉制,周品珍书。高118毫米,口径61毫米。盖印“万泉”。此壶仿汉钟,泥色颇似古铜,质感逼真,比例也非常适合,是仿钟作品最成功的一例。</P><P>3、第73页 秦权壶 清道光</P><P>高112毫米,口径92毫米。盖印万泉,此壶形仿秦权,厚重沉稳,坚实朴质,橙色典雅厚重,壶身茗“钿合丁宁,改注茶经”。此壶形仿钿盒,浑圆严谨。盖与壶扣口严密,实为精品。</P><P>此处万泉所作三壶,艺术水平极高,与“竹节壶”不能同日而语,可证“竹节壶”并不是万泉所作,十分明确。</P><P>《紫砂赏玩》还说:“此壶出土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王坫山墓中,其制作年代当早于此年。”曼生“即陈曼生,……嘉庆二十年(1816年)才赴近阳羡的溧阳任县宰。据此,此壶当为他致仕前的早期作品。‘万泉’为制壶工匠,是为曼生制壶早期工匠之一。上海博物馆藏品。</P><P>我认为曼生制壶出名是在嘉庆二十一年及以后的事,他不是壶工,他只是和一些人一起设计壶形和撰壶茗,那里会有“早期创作品”?嘉庆五年之前,他还没有接触紫砂壶。万泉是清道光、同治间的壶工,不是“为曼生制壶的早期工匠之一。”</P><P>根据这些情况,“竹节壶”制造者是一个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均是极差的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作品没人喜爱,就随便找了名人的字做在壶上。他刻的壶铭,字句从左至右,这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从他的作品来看,这是一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他的作品和陈曼生毫无关系。这个“竹节壶”的发现,倒是提供了一件做假的例子。据说此壶出土于王坫山墓中,只是传说,是不能为证的。</P>
原文刊登在《收藏》杂志上,对曼生壶的研究有很大帮助。今天早上刚把书翻来看,下午醉兄就帖上来,于是又温故而知新了。
发表于 2006-1-23 03: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壶中仙[/I]在2006-1-22 14:03:04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5-5-1 1:57:24的发言:<br><>上海博物馆藏有紫砂“竹节壶”一把,《紫砂赏玩》转录。《紫砂赏玩》著者良治,他称此书为“文物欣赏珍藏宝典”,是“根据古玖权威人士的考证造编”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1997年6月初版,印数5000册。“竹节壶”彩色精印,有说明文字,说明此壶是出土的曼生壶。兹录其文字一段;</P><>壶胎质细腻,色泽紫红。造型取材于竹,竹腹二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并贴塑竹叶配饰。图平盖面与壶口取平,吻合紧密,面上刻饰竹叶旁五竹钮自然盘曲。壶流三节,刚直苍劲,壶把五节,曲而不揉。全壶光洁莹润,朴实无华。宛如天成之志。壶腹撰“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落“曼生”铭款。盖内矜阳文篆书“万泉”印。</P><>兹从该壶的“器形”、“题茗”和“作者”三方面进行探讨:</P><>(一)器形</P><>据光绪十一年版徐晋《前尘梦影录》记载,曼生铭壶是陈曼生画十八式予之(予杨彭年)。其十八式是石铫、汲直、却月、横云、百衲、合欢、春胜、古春、饮虹、井栏、钿盒、覆斗、瓜形、牛铎、井形、延年半瓦、葫芦。这十八式曼生壶中没有“竹节”形壶。&lt;br&gt;  这种“竹节壶”今称竹段壶,乃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在宜兴制造的一种壶形。制造这类壶形的名家是朱可心,他的作品十分精妙,现在他的高徒们都能制造。《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册中第53页有竹节壶照片,以之和此“竹节壶”相比,可见“竹节壶”之制造极为恶劣,制造者的艺术水平亦极差。</P><>(二)题铭</P><>曼生壶上的题铭是:“其壶铭皆幕中友如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前尘梦影录》)此“竹节壶”题铭是“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落“曼生”铭款。字句读法自左至右。现金所见曼生都是自右至左,与此不合,“竹节壶”题铭是古大篆书体,亦不规范,曼生未见有写这种书体。“豆”是“食肉器也”。见《说文》。《国语·吴语》:“觞酒豆肉”注:“豆、肉器”。豆,亦以为礼器,其制以木为之,有盖,黑漆饰,朱中,盛薤酱等濡物者也,后世惟用以祭祀。“享”《礼·祭义》:“死则敬享”。《诗·商颂殷武》:“莫敢不来享”。是为按祭祀及一切不奉物于上皆谓之享。这句题字是说单吴生制作此吉祥(祥古文作羊)之豆用以祭祀。于此可知这个“竹节壶”的制壶者是明清时某家庙中豆祭器上的题句,搬到此壶之上。他也不明了这句的含义,可见制壶者的文化水平极其有限。曼生壶铭的题句,大家都是切壶形的“饮之吉、a瓜无匹”(切瓜形)“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切井形)“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切葫芦形)“提壶相呼,松风竹炉。”(切提梁壶)等。现在这个“竹节壶”刻了这个字句,把“壶”说成了“豆”,真是不伦不类。</P><>(三)作者</P><>曼生茗壶的制壶者是杨彭年:《前尘梦影录》:“陈曼生司马(鸿寿)在嘉庆年间官荆溪宰,适有良工杨彭年,善制砂壶,并为捏嘴不用模子,……一门眷属,并工此技。”“竹节壶”作壶者署名“万泉”(钤阳文篆书“万泉”印)说是万泉作品。《中国紫砂图录》中国商业出版社发行,2000年3月出版,新华书店经销。此书中有万泉制壶三枚,有图及说明文字,兹录其说明文字:</P><>1、第60页 汉扁壶 清咸丰、同治</P><P>把梢印款万泉,高95毫米,口径94毫米。此壶泥色润泽如酥,比例停匀,如大家闺秀,沉静娉婷,娴雅有度。</P><P>2、第61页 汉钟壶 清同治八年(1869)</P><P>万泉制,周品珍书。高118毫米,口径61毫米。盖印“万泉”。此壶仿汉钟,泥色颇似古铜,质感逼真,比例也非常适合,是仿钟作品最成功的一例。</P><P>3、第73页 秦权壶 清道光</P><P>高112毫米,口径92毫米。盖印万泉,此壶形仿秦权,厚重沉稳,坚实朴质,橙色典雅厚重,壶身茗“钿合丁宁,改注茶经”。此壶形仿钿盒,浑圆严谨。盖与壶扣口严密,实为精品。</P><P>此处万泉所作三壶,艺术水平极高,与“竹节壶”不能同日而语,可证“竹节壶”并不是万泉所作,十分明确。</P><P>《紫砂赏玩》还说:“此壶出土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王坫山墓中,其制作年代当早于此年。”曼生“即陈曼生,……嘉庆二十年(1816年)才赴近阳羡的溧阳任县宰。据此,此壶当为他致仕前的早期作品。‘万泉’为制壶工匠,是为曼生制壶早期工匠之一。上海博物馆藏品。</P><P>我认为曼生制壶出名是在嘉庆二十一年及以后的事,他不是壶工,他只是和一些人一起设计壶形和撰壶茗,那里会有“早期创作品”?嘉庆五年之前,他还没有接触紫砂壶。万泉是清道光、同治间的壶工,不是“为曼生制壶的早期工匠之一。”</P><P>根据这些情况,“竹节壶”制造者是一个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均是极差的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作品没人喜爱,就随便找了名人的字做在壶上。他刻的壶铭,字句从左至右,这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从他的作品来看,这是一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他的作品和陈曼生毫无关系。这个“竹节壶”的发现,倒是提供了一件做假的例子。据说此壶出土于王坫山墓中,只是传说,是不能为证的。</P></div>原文刊登在《收藏》杂志上,对曼生壶的研究有很大帮助。今天早上刚把书翻来看,下午醉兄就帖上来,于是又温故而知新了。

作者是谁? 觉得有点道理! 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确是有点水平.解放前特别是上海老仿是很多,还有万泉做"花货"确实没看到过...老紫砂..明远堂.马兄.l2004......不知看了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3:32: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26 00: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9494
发表于 2008-1-7 09: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气魄,有见地!
发表于 2008-1-18 1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研究就是需要大家来探讨、争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10-4 08:36 , Processed in 1.333258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