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80|回复: 1

[转帖]陈鸿寿时代的士人参与期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8-1-9 12: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饮茶作为一种时尚是最先开始于文人墨客之间的,大约是茶的提神醒脑的功效能够促进他们的文思,帮助他们的创作吧,而最先对饮茶器具加以整理和规范的也是文人,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茶文化没有文人的参与和陶冶是无法形成的,而茶文化中的重要的物质载体──茶具的艺术化也是和文人的参与密不可分的。
紫砂茶壶最迟在元代就已经成为文人墨客们的爱物,而到了明清两代,更是深受文人学士们的喜爱,一把名家所制小壶之价格已经超过与其自身重量相等的黄金的价格。文人们的喜爱更加强了紫砂茶壶的文玩案赏的艺术价值,而其本身的实用价值此时已经退居次席了,尤其是对那些名家之作而言。紫砂艺术发展到这种状况,再单纯地依靠那些虽然技艺超群,但毕竟由于文化素养的欠缺而在创作上带有很大局限性的紫砂匠人们已经是不行的了,于是,文人们终于忍不住,由重视进而发展到参与,终于从幕后的鉴赏者走到台前,成为实际上的参与者,而这种文人的参与最终使得紫砂艺术得以升华,成为一种典雅的书画与造型艺术的结合体。
明代项不损的作品或许还是文人们偶一为之的即兴之作,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位文化艺术造诣超群的书画大家陈鸿寿的参与,则真正给紫砂艺术的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而他也创造了紫砂茶壶中的又一经典之作──曼生壶。
陈鸿寿,生于一七六八年,卒于一八二二年,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嘉庆六年拔贡,官至淮安同知,主要活动在清嘉庆、道光两朝。陈鸿寿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和诗人,还精于竹刻艺术,他是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书画方面有《古柯兰石图》、《龙池纪游图》等,还著有《种榆山馆诗集》等作品,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
陈鸿寿象当时许多文人一样热衷于紫砂茶壶,他收集了不少前人的紫砂作品,时时把玩揣摩,而在一八一二年--一八一五年他出任与宜兴毗邻的江苏溧阳县知县,近水楼台地了解了紫砂行业,同时结识了不少紫砂艺人,他对紫砂浓厚的兴趣就急剧地转化为强烈地创作冲动,终于在紫砂茶壶的创作上大书了一笔,可以说,陈鸿寿最终使紫砂茗壶和诗、书、画完美地结合成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
陈鸿寿以其卓越的艺术想象,自行设计了许多紫砂茶壶的款式,旧说有“曼生十八式”,其实他所作的款式远不止此,仅就大石斋所藏《朱石梅摹茗壶二十品》就保留了二十种款式,这之外挂漏的还有很多,据近年的发现和考证,不下三十余种。陈鸿寿不但自己设计,还亲自选择制壶的泥料,从色泽到砂质,都极考究。他并不是一个工匠,所以,制壶还要请人,待壶制好之后,他和他的幕僚清客们便在壶坯将干未干之际,以竹刀雕刻上铭文,他的幕僚、好友诸如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人都参与了这种创作活动,如一把井栏壶上铭有:“注以丹泉 饮之延年 老曼铭 频伽书”。
陈鸿寿所设计的砂壶新的款式要落实为真正的紫砂茗壶还离不开紫砂工匠们的合作,当时宜兴的紫砂工匠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以及吴月亭、邵二泉等就成为“曼生壶”的制造者。
杨彭年,字二泉,嘉庆年间壶艺名家,他的主要成就就在于与陈鸿寿的合作制造“曼生壶”。陈鸿寿为其居室题名“阿曼陀室”,并为其刻制用于制壶时题款的印章。
杨宝年,又作葆年,杨彭年之弟,亦为当时名手,随兄参与“曼生壶”的制作。
杨凤年,杨彭年之妹,她是宜兴最负盛名的女制壶家,章款多用“杨氏”,大量参与“曼生壶”的制作。
吴月亭,为杨彭年挚友,也曾应杨彭年之邀,参与“曼生壶”的制作。
邵二泉,他是杨彭年的徒弟,也随乃师制作“曼生壶”。
陈鸿寿的“曼生壶”由于有这些制壶家的参与制作,数量很多,香港茶具文物馆所藏的一把“曼生壶”刻有“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上海博物馆现藏的一把紫砂“曼生壶”上更是刻了“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 为庠泉清玩”,可见数量之多,当然,这些壶并非都是陈鸿寿亲为,有很多是在他离开宜兴之后,甚至是在他去世之后,杨彭年等人依款而做的。
“曼生壶”的种类很多,但基本上是以几何形器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几何形器有较大的平面可供书画的题刻之用。“曼生壶”的制作者们,如杨彭年,在制壶工艺上并未达到顶尖水平,而“曼生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陈鸿寿等人的诗文雅意、书画兼绝,这正好印证了当代壶艺大师顾景舟先生提出的“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观点。“曼生壶”的题刻多在壶肩和壶身,不似前人刻在壶底,内容也不同于前人的名款和纪年,而是以诗文[[为主,意境高远的诗文,俊逸潇洒的书法,还有由竹刻演化而来的挺拔的刀法,使每件“曼生壶”都成为一件造型艺术与诗书艺术的结晶体,超凡脱俗,卓而不群。
“曼生壶”的底款最常见的是“阿曼陀室”、“曼生”、“彭年”,也有印款为“桑连理馆”、“杨氏”、“竹溪”的,这些印章大多由陈鸿寿亲自刻制,不同凡响。“桑连理馆”是陈鸿寿的住所之名,为其有一株连理的桑树而得名,他曾与钱叔美、江小过合作过一幅《桑连理馆主客图》,以兹纪念;“杨氏”则为杨凤年;“竹溪”是吴月亭的别号。
“曼生壶”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珍品,而大量的仿制品已大失原作之风,我们这里仅能将几件确认的真品介绍给读者。
1合欢壶──此壶为已故著名画家唐云先生所藏,此壶造型端庄秀丽,壶肩上铭文:“试阳羡茶 煮合江水 坡仙之徒 皆大欢喜 曼生铭”,底款为“阿曼陀室”。
2云蝠方壶──此壶现藏于苏州文物商店,是陈鸿寿自己设计、铭刻和制作的。壶盖上装饰有蝙蝠、祥云的图案,壶身一面雕饰山水画,另一面有“外方内清明 吾与尔偕享 曼生”的铭文。
3石瓢壶──此壶从石瓢提梁壶演化而来,更显周正,此壶也是唐云先生“八壶精舍”中的一把。壶身有陈鸿寿刻铭文:“不肥而坚 是以永年”,底款为“阿曼陀室”方印。
4瓦当壶──此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壶身为深紫色,一面为瓦当篆书阳文“延年”,另一面为“不求其全 乃能延年 饮之甘泉 春萝清玩 曼生铭第二千六百十一壶”的刻铭,底款为“阿曼陀室”,壶把有“彭年”小印。
5半瓢壶──此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壶高7. 2厘米,口径6. 6厘米,壶身铭“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把脚有“彭年”小印一枚,底款为“阿曼陀室”。
6井栏壶──此壶为调砂,壶身铭“吸井匪深 吉瓶匪小 式饮庶几 永以为好 曼生铭”,底款为“阿曼陀室”。此壶为唐云先生所藏。
7 乳钉壶――此壶为调砂制成。
8 合盘壶――此壶典雅高古,做工考究,铭刻隽永。
9 石瓢提梁壶――此壶为曼生壶中精品,形制大气,壶身上陈鸿寿的刻铭气度恢弘。
10竹节壶――此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壶身上以小篆刻诗。
11匏瓜壶――此壶形状若“匏瓜”,壶身上刻有铭文“饮之吉 匏瓜无匹”。
12笠式壶――此壶形似斗笠,壶身上刻有“笠荫喝茶去渴 是一是二 我佛无说”。
“曼生壶”的种类还有很多,仅已故著名国画大师唐云先生生前就藏有八把“曼生壶”,为此唐先生特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八壶精舍”以兹纪念。
陈鸿寿以其卓越的艺术家的造诣影响了紫砂茗壶的发展,使紫砂茗壶进一步艺术化,把紫砂艺术与诗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块闪烁的艺术结晶。“曼生壶”在造型上、用料上、落款及铭刻上多对后世的紫砂茗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人们仍在大量地采用当年“曼生壶”的造型,甚至铭文。这里笔者把所搜集到的“曼生壶”的铭文摘录下来,以食读者:
试阳羡茶 煮合江水 坡仙之徒 皆大欢喜
八饼头纲 为鸾为凰 得此者昌
有扁斯石 砭我之渴
不肥而坚 是以永年
饮之吉 匏瓜无匹
煮白石 泛绿云 一瓢细酌邀桐君
笠荫喝 茶去渴 是一是二 我佛无说
吸井匪深 吉瓶匪小 式饮庶几 永以为好
中有智珠 使人不枯 列仙之儒
铫之制 搏之工 自我作 非周童
注以舟泉 饮之吉 勿相望
竹里半炉火活
不求其全 乃能延年 饮之甘泉
梅雪枝头活火煎 山中人兮仙乎仙
为惠施 为张苍 取满腹 无江湖
与陈鸿寿同时及稍后,还有许多制壶名家,他们的作品各有特色,有些人在紫砂制作上的技艺要比杨彭年等人高超得多,但终于没能达到“曼生壶”的成就,大约是因为没有得到陈鸿寿的艺术熏陶和指点吧。而在陈鸿寿之后,文人参与紫砂茗壶的设计、铭刻,乃至亲手制作者越来越多,终于使紫砂艺术由俚俗完全变成了文人学士化的造型艺术了。
朱石梅,名坚,浙江山阴人,嘉庆、道光年间书画大家,他是继陈鸿寿之后又一位倾心壶艺的文人。他首创包锡铭壶,由杨彭年、申锡等人制壶,壶成后再通体包上锡片,而后再在锡片上以铁笔刻画,诗书、绘画无所不有。此后又发展为包铜,甚至包银、包金,这种形式的紫砂茶壶在清代后期风行一时,今日虽仍有效仿者,但以为人们所冷落。这种包锡壶掩盖了紫砂自身的媚力,大有“蛇足”之感。现有杨彭年制壶,朱石梅刻铭的圆角方础壶传世。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8-1-15 19: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7-7 21:18 , Processed in 1.38561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