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61|回复: 14

[转帖]蜀山窑发掘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8-5-23 16: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蜀山窑发掘
  紫砂和宜均的研究,是古陶瓷界的热点课题之一。2005年到2006年,南京博物院联合无锡博物馆、宜兴文管办和宜兴陶瓷博物馆对宜兴蜀山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各期陶窑8座,紫砂、宜均等各类标本3万余件,时代从明代晚期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这次发掘是紫砂研究中的第一次,为紫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期断代标尺,引起了古陶瓷界和广大紫砂爱好者的关注。
  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赞助了窑址发掘的整理工作,在此表示谢忱!

帖子的最近访客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 align=center><B>::蜀山窑发掘图::</B></P>
< align=left><BR>  羊角山出土的早期紫砂器型,在此次蜀山窑发掘中基本都有发现,两处出土器物的造型和工艺一致,但是,蜀山窑的出土地层为明代晚期。目前能确认的最早的紫砂壶出土于南京吴经太监墓,墓葬时间为明嘉靖23年(1544年)。有趣的是,这把壶的形制与明代画家王问--嘉靖年间进士--的《煮茶图》中煮茶的茶壶非常相像,提梁把手和壶腹几乎一模一样。从紫砂泥质较粗、胎质类似缸胎、工艺尚不成熟、壶身较大的特点来看,这种紫砂壶正处于从"配角"煮水罐向"主角"泡茶茶壶转变的演变过程中。<BR></P>
<>  据《阳羡茗壶系》记载的传说,紫砂壶的创始人名供春,是位书僮,明正德年间陪伴主人吴颐山到金沙寺读书,并学着寺中老和尚的样子做茶壶,金沙寺僧和供春同被列为紫砂壶的"开山鼻祖"。<BR></P>
<>  蜀山是座小山,海拔仅仅50米左右,占地不过千亩,山上草木繁茂,只有爬山锻炼的人踩出了几条小路。在山的西麓和南麓,依稀可以分辨出许多山脊和山谷,使得这一带看起来很陡峭。<BR></P>
<>  考古发掘是在蜀山西麓和南麓进行的,当年烧窑的残次品就堆在窑的四周,天长日久,窑就陷入了碎陶的包围之中。现在看到的每一个山谷,都是一个窑址,可以说,现在蜀山的边缘地带是残废碎陶片堆积出来的,走在山上,时不时地都会踩到碎陶片。<BR></P>
<>  考古队一共对6片区域进行了发掘,其中规模最大的是6号探方。探方壁上,一层层的碎陶片仍然清晰可辨。站在这有半个篮球场大,4层楼高的大坑前,考古队领队杭涛说,这里的地层多达23层,跨度从清初期直到民国,历时约300年。这些碎陶片,都是烧出来的残次品,它们被就近丢在了龙窑边,在勘探时,考古队还发现了几处比这里还厚的堆积层。 </P>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6号探方::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次考古发掘在一个探方的最下层发现了一批特殊的紫砂壶残片,其壶嘴的形制和"铆接"工艺跟<a href="http://zs.njmuseum.com/CNamePlate_Show.aspx?ID=14" target="_blank" ><I><B>吴经墓紫砂提梁壶</B></I></A>和<a href="http://zs.njmuseum.com/CNamePlate_Show.aspx?ID=17" target="_blank" ><I><B>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提梁壶</B></I></A>如出一辙,同时还出土了高领带鋬罐(匜口罐),它的口沿造型也与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砂罐口沿基本一致,这为圆满解决紫砂起源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蜀山窑址完整的年代序列和丰富的标本将会建立一个紫砂分期断代研究的标尺,为今后宜兴紫砂和均陶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年代学标准。将采集的标本排序,可以大致看出紫砂工艺的演变,明代晚期清代初期,壶嘴是铆接的--即将壶嘴插入壶身连接,此后,壶嘴便用粘接工艺,直接粘结在壶壁上,壶内光滑好看,清代中晚期以后,砂壶的嘴由单孔演变为多孔或梅花状。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经墓紫砂提梁壶】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柿蒂纹提梁壶
  明嘉靖
  通高17.7厘米   口径7.4厘米   底径7.1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南郊马家山明嘉靖23年吴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壶的砂泥质地比较粗。平盖,高底座宝珠纽,无子母口,盖内贴十字形筋,以保证壶盖与壶身的稳定。壶身为球腹,平底,流与腹部的连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流的外壁有刮削的棱状痕迹。提梁后部塑一只小系,用于栓绳。盖面和壶的腹部刷有胎浆水,呈肝红色,色泽深浅不一,无光感;盖内壁呈瓦灰色,为胎的本色。壶面有星点缸坛飞釉。壶的内壁,壶底和下腹部的连接处无接缝,腹壁中间有不规则的连接痕。
  墓主吴经为明嘉靖司礼太监,同时出土的砖质买地券记载墓主人的埋葬年代为明代嘉靖12年(公元1544年)。同墓出土的随葬品还有黄釉陶罐、绿釉陶罐各1只,仿官釉贯耳瓶1对,仿官釉双螭耳炉1只,白釉瓷碟8只(内壁有涩圈),白釉盅(口径7厘米的8只,口径4厘米的1只)9只,铜镜2枚,玉壶春锡瓶1只,仪仗陶俑200余件。
  这把紫砂壶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一件有绝对纪年可考的紫砂器。它看不出使用痕迹,壶的胎和造型与明万历朝以后出土的紫砂壶的风格截然不同。这把紫砂壶为我们认识紫砂壶的起源,了解它的使用情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6: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紫砂提梁壶】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7: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7: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梁壶
  明嘉靖
  高24.3厘米 口径8.2厘米 底径11.6厘米
  江苏省金坛市金沙广场明代水井出土
  江苏省金坛市博物馆收藏
  紫褐色细缸胎。短颈,园肩,肩部上支提梁,腹部上丰下敛,平底,微微上凸。壶的制作工艺有如下特点,①单孔弯流,流口部微微向外张开;②壶嘴在离根部三分之二处随意用手指一捺,即成弯流;③从流根部的内壁可以观察到,流是插入壶壁内的,即所谓壶流的铆接工艺;④在壶把与壶的连接处,即壶的肩部内壁也有一块贴泥,由此看来,壶把手也是穿在壶壁中的;⑤颈、肩、嘴根处和胫部有横向接痕,在内壁可以看到制作时的手指印。
  在明代水井中出土了紫砂匜口罐、紫砂提梁壶、紫砂花盆和明代正德至万历时期的青花瓷碗盘,其中一部分是残(件)片,一共40余件。紫砂提梁壶都为残件,此件腹部修复。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7: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坛明代中晚期井内出土的砂罐】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匜口罐
  明正德至万历
  高15厘米  口径13-14厘米  领高4.3厘米
  江苏省金坛市金沙广场明代水井出土
  江苏省金坛市博物馆收藏
  高领,粗颈,匜口,双泥条把手,上端内弯,下端随意的捺于罐腹部,可见手指印痕,圆腹,大平底,微微上凸。胎质比较粗,颈部和胫部有横向接痕。下腹部有烟熏痕迹。
  井中一共出土了六七件完整的匜口罐,另外有残件三四件。他们的造型基本一致,有二点略有差异,一是把手,有的是双泥条并列,有的是一个整泥条,在中间加一条压线;二是胎色有的发灰,有的泛红,还有的红灰色各半,胎子较厚处,有半壁红灰不一的现象,应该是受火不匀或者没有烧透之故。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7: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蜀山窑发掘

[转帖]蜀山窑发掘

匜口罐
  明正德至万历
  高14厘米  口径13.5-14.2厘米
  江苏省金坛市金沙广场明代水井出土
  江苏省金坛市博物馆收藏
   
  与第1号器物一起出土,井中还出土了紫砂提梁壶、花盆和青花碗盘,青花碗盘的造型和纹样具有明代正德至万历时期民窑器的典型风格,例如,正德时期的树石栏杆纹和斜腹的蓖点纹碗。
 楼主| 发表于 2008-5-23 17: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6号探方附近,发现了一处清代窑址,残存的窑址长约10米,宽约3米,窑壁残高1米,地面上铺着青砖。令人惊奇的是,窑壁和地面有一层厚厚的白色釉状物。这是龙窑用松枝烧带釉的陶器,釉和松油迸溅,挥发附着在窑壁和地面,形成的白色"窑汗"。 粗略估计,蜀山下埋藏着数十座古代龙窑,此次考古一共发现了8座。随着民国始烧的品胜窑在1959年春天停烧,蜀山400余年漫天的窑火熄灭了。<BR><BR>
<p>
<>  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印在紫砂壶底的款识类型多样,有堂斋款、人名款、店号款、诗联款、年号款、花押款、器名款、伪托款等,共约300件以上。在早期地层中以刻款为主,晚期地层多见印章款。年号款首次被发现:大明洪武、大清雍正年造、乾隆年造、嘉庆丙辰等等。有趣的是,名家款识如时大彬、惠孟臣、邵元祥、邵友兰、杨彭年、邵友廷等都是后代伪托款,目的是能使砂壶卖个好价钱,而首次见到的名家款识,如士英、邵顺昌、潘增元、钱彭秀等的作品也是质量上乘。</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7-7 22:18 , Processed in 1.483016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