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xxxxx

看只水平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8-7-25 22: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面南背北[/I]在2008-7-24 23:37:31的发言:[BR]十几年前,刚玩壶时,买了几本台湾书,当时当圣旨一样捧着读,里面光段泥就分几十种,什么“梨皮段”“咸菜段”“橘皮段”“金星段”“缸砂段”“XX段”......,当时读的也是如饥似渴,心想自己能都明白就好了,由于见不到实物,当时就马谡一样,纸上谈兵的研究,十年前有机会去丁山,有机会请教了几个做了几十年壶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别听忽悠,我们做了一辈子壶,泥就哪几种,大同小异,个人使用、调配各有偏好与方法而已。
故意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貌似深奥,实为忽悠打基础。
发表于 2008-7-25 2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8-7-24 16:20:32的发言:[BR]<>怎么看是新!这把应与拍照无关.</P>
支持看新!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2: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老紫砂[/I]在2008-7-25 22:35:33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面南背北[/I]在2008-7-24 23:37:31的发言:[BR]十几年前,刚玩壶时,买了几本台湾书,当时当圣旨一样捧着读,里面光段泥就分几十种,什么“梨皮段”“咸菜段”“橘皮段”“金星段”“缸砂段”“XX段”......,当时读的也是如饥似渴,心想自己能都明白就好了,由于见不到实物,当时就马谡一样,纸上谈兵的研究,十年前有机会去丁山,有机会请教了几个做了几十年壶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别听忽悠,我们做了一辈子壶,泥就哪几种,大同小异,个人使用、调配各有偏好与方法而已。</div>故意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貌似深奥,实为忽悠打基础。
我绝对没有忽悠任何人!烟灰砂是原矿,在青灰的下层,不是调配出来的
发表于 2008-7-25 2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zxxxxx[/I]在2008-7-25 22:48:57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老紫砂[/I]在2008-7-25 22:35:33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面南背北[/I]在2008-7-24 23:37:31的发言:<br>十几年前,刚玩壶时,买了几本台湾书,当时当圣旨一样捧着读,里面光段泥就分几十种,什么“梨皮段”“咸菜段”“橘皮段”“金星段”“缸砂段”“XX段”......,当时读的也是如饥似渴,心想自己能都明白就好了,由于见不到实物,当时就马谡一样,纸上谈兵的研究,十年前有机会去丁山,有机会请教了几个做了几十年壶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别听忽悠,我们做了一辈子壶,泥就哪几种,大同小异,个人使用、调配各有偏好与方法而已。</div>故意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貌似深奥,实为忽悠打基础。</div>我绝对没有忽悠任何人!烟灰砂是原矿,在青灰的下层,不是调配出来的
不好意思,让兄误会了,我的回复是针对面兄在他的帖子里提到的那些情况,因为我曾亲耳听说还有人可以把段泥分为一万多个品种呢。我认为这绝对是为忽悠买家、初学者而臆造的理论和概念,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犯晕,让别人感觉紫砂泥料简直无法搞得明白,从而体现他们的“博学”,树立他们的“权威”。
所以我的回复只是看到面兄的帖子有感而发,对事不对人,没有其他意思,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5 23:20: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8-7-25 23: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壶个人看法就是看新,但做壶的人想仿老,可新的毕竟还是新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3: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老紫砂[/I]在2008-7-25 23:19:12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zxxxxx[/I]在2008-7-25 22:48:57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老紫砂[/I]在2008-7-25 22:35:33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面南背北[/I]在2008-7-24 23:37:31的发言:<br>十几年前,刚玩壶时,买了几本台湾书,当时当圣旨一样捧着读,里面光段泥就分几十种,什么“梨皮段”“咸菜段”“橘皮段”“金星段”“缸砂段”“XX段”......,当时读的也是如饥似渴,心想自己能都明白就好了,由于见不到实物,当时就马谡一样,纸上谈兵的研究,十年前有机会去丁山,有机会请教了几个做了几十年壶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别听忽悠,我们做了一辈子壶,泥就哪几种,大同小异,个人使用、调配各有偏好与方法而已。</div>故意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貌似深奥,实为忽悠打基础。</div>我绝对没有忽悠任何人!烟灰砂是原矿,在青灰的下层,不是调配出来的</div>不好意思,让兄误会了,我的回复是针对面兄在他的帖子里提到的那些情况,因为我曾亲耳听说还有人可以把段泥分为一万多个品种呢。我认为这绝对是为忽悠买家、初学者而臆造的理论和概念,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犯晕,让别人感觉紫砂泥料简直无法搞得明白,从而体现他们的“博学”,树立他们的“权威”。
所以我的回复只是看到面兄的帖子有感而发,对事不对人,没有其他意思,呵呵!
没事的.兄说的这些情况绝对是有的,说实话,贴这把壶我也知道会引出很多争议,不过论坛也需要一些这样的争论.
发表于 2008-7-25 23: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zxxxxx[/I]在2008-7-25 23:37:23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老紫砂[/I]在2008-7-25 23:19:12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zxxxxx[/I]在2008-7-25 22:48:57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老紫砂[/I]在2008-7-25 22:35:33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面南背北[/I]在2008-7-24 23:37:31的发言:<br>十几年前,刚玩壶时,买了几本台湾书,当时当圣旨一样捧着读,里面光段泥就分几十种,什么“梨皮段”“咸菜段”“橘皮段”“金星段”“缸砂段”“XX段”......,当时读的也是如饥似渴,心想自己能都明白就好了,由于见不到实物,当时就马谡一样,纸上谈兵的研究,十年前有机会去丁山,有机会请教了几个做了几十年壶的老人,得到的答案是:别听忽悠,我们做了一辈子壶,泥就哪几种,大同小异,个人使用、调配各有偏好与方法而已。</div>故意把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貌似深奥,实为忽悠打基础。</div>我绝对没有忽悠任何人!烟灰砂是原矿,在青灰的下层,不是调配出来的</div>不好意思,让兄误会了,我的回复是针对面兄在他的帖子里提到的那些情况,因为我曾亲耳听说还有人可以把段泥分为一万多个品种呢。我认为这绝对是为忽悠买家、初学者而臆造的理论和概念,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别人犯晕,让别人感觉紫砂泥料简直无法搞得明白,从而体现他们的“博学”,树立他们的“权威”。
所以我的回复只是看到面兄的帖子有感而发,对事不对人,没有其他意思,呵呵!


</div>没事的.兄说的这些情况绝对是有的,说实话,贴这把壶我也知道会引出很多争议,不过论坛也需要一些这样的争论.

说的好,论坛就是需要理性,认真,负责的争论!
发表于 2008-7-25 23: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挺象烟灰的,呵呵
发表于 2008-7-26 0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8-7-25 23:33:10的发言:[BR]此壶个人看法就是看新,但做壶的人想仿老,可新的毕竟还是新的!!!

支持!
也支持古兄的說法,應該是清水泥一類的紫泥!
因為窯溫的變化導致現在的顏色!
 楼主| 发表于 2008-7-26 01: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藏壺[/I]在2008-7-26 0:48:25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8-7-25 23:33:10的发言:[BR]此壶个人看法就是看新,但做壶的人想仿老,可新的毕竟还是新的!!!</div>
支持!
也支持古兄的說法,應該是清水泥一類的紫泥!
因為窯溫的變化導致現在的顏色!
实物呈色其实更接进本山段,但肌理又和本山段有出入,在加上龙窑内烧制时对壶表产生的还原气氛,造成拉现在的色泽.另外,壶我是内外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包浆和茶渍拉,现在看起来质感和新壶是一模一样,但更能看清壶表的肌理
发表于 2008-7-26 03: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古兄看法</P>
<>這種泥料出現好些年了,坊間不難尋得</P>
<>想傳達一個觀念</P>
<>這把壺款是乾隆期</P>
<>壺型勉強貌似三代</P>
<>整把壺沒有任何一點支持民初</P>
<>一把壺的用款,型制,做工,就是反應當代的技法與審美觀念</P>
<>切不要以不入清但好似有些老就斷為民初</P>
<>民初是不會出現這樣的作品的</P>
发表于 2008-7-27 10: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把颇有争议的壶,首先新老不开门,其次泥料难辨。也正如此才获得各位专家的热烈讨论,凸显知识和经验的喷发,让他人和我收益匪浅。我也发表一点愚见:网上鉴壶对“一眼”货好看,对“不开门”的壶如雾里看花,故鉴定须上手细辩,此壶泥料我认为是复合泥料,即:紫泥+团泥,根据各制壶人配制的不同以及澄炼和烧制火候的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色泽。此壶像似龙窑烧造的,有老的可能,须上手!!!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1: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如何,都要谢谢大家的关注
发表于 2008-7-27 12: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zxxxxx[/I]在2008-7-27 11:33:51的发言:[BR]无论如何,都要谢谢大家的关注

感谢兄对壶友参与的支持!兄如果离宜兴不远,小弟想上门一睹实物,与兄共讨,不知兄愿否?更欢迎兄来丁山一聚.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12: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8-7-27 12:00:38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zxxxxx[/I]在2008-7-27 11:33:51的发言:[BR]无论如何,都要谢谢大家的关注</div>
感谢兄对壶友参与的支持!兄如果离宜兴不远,小弟想上门一睹实物,与兄共讨,不知兄愿否?更欢迎兄来丁山一聚.
感谢兄的盛情!如有机会一定来拜访。小弟在贵州省贵阳市,兄如果能来我高兴得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7-18 23:00 , Processed in 1.26360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