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2 10: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连载之104</p>
<p><b>
<div align="center"><br/>桐木“三红”茶的传说</div></b>
<p></p>
<p><br/> 咸丰七年(1857)春天,太平军刘国宗部从江西越分水关入闽,当他们进军途中,在江西车盘遇官军袭击,一部分太平军冲散,没有随队伍过分水关,却向桐木关方向行进。</p>
<p><br/> 这支军队冒雨沿黄冈山南坡,爬山越岭,黄昏时分到达隘下的桐木村时,人很疲倦,又饥饿衣单体凉,在村外路旁躺下,迷糊睡着。</p>
<p><br/> 半夜凉风吹醒了他们,可是个个头痛发热,四肢酸痛不能起来,呻吟声,惊醒一位老汉。他从屋里举火到屋外山路旁一望,两旁倒着几十位似是队伍的人,吓得跌跌撞撞进家关门吹灯。</p>
<p><br/> 太平军一头目大声喊道:“老伯,不要怕,我们不是官军,是天王的军队。我们爬了一天的山岭,又累又饥,病倒在这里,请老伯救救我们。”听说是太平军,便又执着点亮篾片出来。呻吟之声,此起彼伏,他摸摸这位的头,拿拿那位的手,个个发烧,便向山户人家大叫,大家快来,很多太平军的人病倒了,大家快煎“三红汤”来救人!</p>
<p><br/> 片刻,山里人从家里端出一碗热腾的紫褐色汤药,命太平军喝下,同时纷纷扶太平军入屋,在铺满稻草的堂屋躺下休息。</p>
<p><br/> 第二天,太平军的病好了,知是桐木村的百姓将自制自用的“红茶、红苏、红糖加生姜”的“三红汤”治好了他们的病,心里十分感谢。在临别时,老人还每人送上苧蔴布扎的一小包药茶,叮嘱太平军,如果路上再遇上病痛,就将此茶煎饮,可作防病的药茶。</p>
<p> <br/>
<div align="center"><b><br/>传递茶叶消息的“茶介鸟”</b></div>
<p></p>
<p><br/>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姓黄的闽南人,他听人家说,武夷山出产的茶叶非常好,特别是桐木红茶,是英国王室的专用品,武夷岩茶颇受海外人的欢迎。要是把茶叶运到南洋去卖,一定会发洋财。于是他典卖了家产,筹集了一大笔钱,就告别了家人,离开了家乡。随茶帮从闽南千里迢迢来到武夷山。他在赤石看见茶庄、茶店、茶楼林立,在武夷山看见茶山、岩厂连片,可他就是不知买什么茶好。正在进退两难,又看见竹筏、小船源源不断从九曲溪驶向赤石,他询问筏工船夫:“你们茶从何处运来?”答道:“从桐木、从星村来,代客运到赤石茶庄。”于是,他决定乘小船到星村,沿山路上黄岗山桐木村。 <br/><br/><br/> 当他走进村里,正遇见一位老人,就上前询问此地的茶叶行情,老人热情地把他迎接到家里,并泡了一壶当地特产“正山小种”红茶款待他。他喝了一杯茶,顿觉解渴舒倦,精神爽朗,齿颊有甘甜的家乡桂圆味。不禁赞叹道:“好茶,好茶。”</p>
<p><br/> 他告诉老人,我是闽南人,是来武夷山买茶做生意的,请老伯多关照。老人高兴地说:“下府郎,这里的茶多价平货又好,茶叶任你挑选。他不懂老人为什么称自己“下府郎”。因那时福建分八府,也称 “八闽”。划闽北四府为上四府,闽南四府为下四府,这里称漳泉来的茶客为“下府郎”。懂得了这层意思后,黄姓客人也乐意接受这个称呼。</p>
<p><br/> “下府郎”为了报答村里人热情的款待,为了熟悉茶叶采制工序,他决定住下来,跟村里人上山采茶,下坊一起制茶,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他也初步懂得制茶技术,和村里人建立了浓厚的感情。第二年春夏之交,“下府郎”向村里人买上百担茶叶,准备运往南洋出售,临走时村里人都来送行,祝他一路顺风。次日,开始肩挑至星村,上了舴艋小船,沿着九曲溪而下,顺流入闽江,到达福州台江,改装大船,出海远渡南洋。</p>
<p><br/> “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的祸福。”当他茶船运到南洋岛国新加坡后,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年新加坡一带,闹了一场大灾荒,弄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又有谁来买他的茶叶呢?茶价大跌,连付大船运费都不够,结果破了产。他一时悲痛万分,走投无路,无可奈何地跳进了大海。</p>
<p><br/> 他死后,精魂不散,怀念着热情好客的桐木村人,就变作一种鸟,年年给桐木茶农带去茶叶行情。每年茶叶采摘季节,它就飞到桐木村来,叫着:“下府郎上,下府郎上”告诉了桐木村人,他又回来作客看望大家来了。</p>
<p><br/> 说也奇怪,这种鸟声一叫,今年茶叶就出现丰收的好兆头。当茶季一过去,鸟就飞走了,他飞到哪里去呢?有人说,飞到世界各地去了解茶叶行情,明年再飞回来告诉大家,因此,人们称它为“茶介鸟”。<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