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55|回复: 1

这也是一种普及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9-8-29 07: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font size="4">这也是一种普及</font></p><br/>
<p><font size="4">紫砂经典作品“掇球”与“掇只”的造型,我常常分不清;待分清楚了,知道“掇球壶”像大中小三个圆球叠罗汉,故曰“掇球”。但那“掇只壶”,为何名“掇只”,却就不知道了。</font></p>
<p><font size="4">“掇只”不知何以称“掇只”?</font></p>
<p><font size="4">不知道就学。在看书时,我很留意寻觅;在访友时,我也有意求教------可是总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font></p>
<p><font size="4">今天,我又读“吴淑英作品集”,忽然眼前一亮:嗬,在这里找到了“掇只”的源头。吴淑英作品集的第28页是她的大作“掇只壶”,壶球腹、矮颈、短流、母子线口盖吻合严密,造型简练大方,素心素面,骨肉亭匀,静气文气,不愧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水平与功力。</font></p>
<p><font size="4">在她作品的下面,有个瓷质的罐子,旁边写着“掇只——日用器皿”;掇只壶为传统几何型壶型的代表作之一,雅俗共赏。壶体如“掇只”,故名。看来,“掇只壶”是师法“掇只”,又高于“掇只”而成为紫砂壶艺作品。</font></p>
<p><font size="4">那么,“日用器皿的掇只”是干什么的?我是北方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没有叫“掇只”的家什。在南方“掇只”是做什么的?我又不知道了。</font></p>
<p><font size="4">不懂,就问。我给宜兴紫砂艺术培训中心的朋友周余华发了手机短讯:“请教老友,掇只是做什么用的?学名是什么?”</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厨房里装油盐酱醋等的容器”,周校长回电说:“‘掇只’又称‘掇子’,身筒类‘球形’,平削两头。‘掇只’,是宜兴叫法。学名,还不太清楚,作用与‘酱油罐’、‘盐坛子’等器皿差不多。”</font></p>
<p align="left"><font size="4">宜兴人说的“掇只”,在徐州可以分开说,如“酱油罐”、“盐坛子”-------笼统的叫作“罐子”,真是十里不同俗。</font></p>
<p><font size="4">是啊,掇只源于地方文化、紫砂艺术也源于区域性文化,可是紫砂艺术、紫砂文化,已经从太湖岸边走出,走出江苏、走出江南,也走出了中国,但是,我们的书籍却还“自说自话”,说着宜兴人“懂”,其他地方的人不懂,或不太懂的方言土语,这可能就叫做“紫砂文化先进”了,“紫砂文化的阐释、翻译落后”吧?</font></p>
<p><font size="4">500年来,紫砂的经典作品很多,我们是不是要梳理一下,有哪些是师“方言土语”而创作的紫砂作品,像“掇只壶”一样。今天,为让各地人一看就懂,是否可以像吴淑英先生一样,在“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阐释一下、翻译一下,若“掇只”者,宜兴人叫装油盐酱醋的器皿也。让那些只有宜兴人懂的“方言土语”也走出来!</font></p>
<p><font size="4">让人们既能认识紫砂经典作品首创的艰辛与睿智,又能从普通话的视觉认知宜兴人生活的原汁原味,我想,这也是紫砂文化的一种传播、普及。</font></p><br/>
<p><font size="4">2009年8月23日星期日 杨世明于《知陶居》</font></p>

这也是一种普及

这也是一种普及
<br/>

这也是一种普及

这也是一种普及
<br/>

帖子的最近访客

发表于 2009-8-29 09: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7-5 04:38 , Processed in 1.409245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