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73|回复: 1

三年不刻字,刻字刻三年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11-9-8 16: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sp;&nbsp;&nbsp; 金石家徐廉甫(一八八五---一九六六)名仁锷,号籀斋,光绪十一年,出生于宜兴白果巷徐宅。<br/>&nbsp;&nbsp;&nbsp;&nbsp; 徐廉甫少年时,随父宦游两浙,壮年糊口四方,终日以篆籀治印刻竹为友,孜孜不倦几十年。童年读清冯云鹏《金石索》,即沉浸于钟鼎玺印碑碣砖瓦之中,初刻临摹,继以砖瓦仿刻,及至浙,得青石寿山诸石章,质细而密,受刀如意,喜不自胜。迨获名家印谱,眼界为之一开,他浏览了宋代赵明诚《金石录》以及百部印谱及诸家金石之学,始悟治印之道,绝非拘泥于一砖一石而能济,必深入籀篆,钟鼎,石鼓之堂奥,方能臻其神韵,精心摹仿,仅能得其形似,神形交融,方能登高望远,他认为这正是唐孙过庭书谱所谓“不及其门,讵窥其奥”。并认为即是登堂入室,也只应师其心而不蹈其迹。<br/>&nbsp;&nbsp;&nbsp;&nbsp; 徐廉甫当年,于北陈半丁,南王福庵诸老,切磋琢磨。数访西冷金石之宫,吸取营养,见识愈多,研究愈深,涉及愈广,进而求索晶玉铜印之雕凿切削之术,旁及竹刻之艺,毕生治印,难以数计。其《廉甫印存》达数十本之多。惜多年搜求的2印谱。碑帖,金石图书等等,先毁于“一。二八”之役,复丢失于抗战初起的避难途中,在孑然一身,片时不存的情况下,毅然从零开始,鼓刀耕石,切玉削金,终日埋头于豪端利刃之中,艺事日高,声誉日隆,求者踵接,直至他生命最后一息,才放下手中的笔和刀,其右手大拇指,中指端,重茧厚如核桃之壳。。。。。。<br/>&nbsp;&nbsp;&nbsp;&nbsp; 汤颇公,陈声聪,刘笤生等大家曾为《廉甫印存》作序,并题诗云,国内金石家权威,对徐廉甫之印,颇有好评,誉者谓徐廉甫的作品,重若鹏云,轻如蝉翼,古朴典雅,浑厚端庄,眼中有针,腕底有神。。。。。。<br/>&nbsp;&nbsp;&nbsp;&nbsp;&nbsp; 九十年代我还接触过伯年传人,问及刻字,三年不刻字,刻字刻三年,就是说三年学毛笔字,第一年口,第二年回,第三年田,后三年刻石件,然后刻茶壶。。。。。。

帖子的最近访客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18: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十年代北岩的传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8 18:20:11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04:29 , Processed in 1.23584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