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建国初期的恢复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飞跃期,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到达鼎盛期。早在三十年代,宜兴紫砂业曾经拥有六百多从业人员,抗战期间部分窑场遭到毁灭性打击而荒废,陶业急剧衰落,到1949年前夕仅剩下五十余人还在继续紫砂制作。新中国成立后,紫砂工艺重获新生。1950年人民政府拨专款恢复生产,对紫砂工艺采取了保留、提高、发展的方针,贯彻了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复、发展工作。
1955年10月成立宜兴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艺人都归了队,并开始招收青年艺徒,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1958年10月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厂,招收青年徒工三百多名,并开办紫砂中学,同时选派优秀青年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深造,成为紫砂行业的专门人才。此外,附近农村的家庭作坊迅速发展,多达三百余户,茗壶品也大幅度增加,由初期的几十种,增加到几百种,紫砂茗壶成为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特种工艺美术品,深受中外人士欢迎,生产达到了从未有过繁荣。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紫砂壶也列入封资修,除少量供外贸出口品种外,主要生产日用陶和工业陶,以维持生计。壶底款仅“中国宜兴”印章,偶尔见有作者名款。但“文革壶”却为人珍视,原因是坭质优良,色泽纯正,制作水准亦高,且有名人名作。
七十年代中期,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徐秀棠、徐汉棠、高海庚、吕尧臣、汪寅仙等组成,专门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此时,传统名作得以肯定,如顾景舟的僧帽壶、井栏壶、提璧壶,王寅春的菱花提梁壶,朱可心的咏梅壶,蒋蓉的白藕酒具等。
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宜兴举办“陶瓷美术设计班”,挑选最优秀名工参加学习,有徐秀棠、汪寅仙、何道洪、谭泉海、鲍志强等,逐渐形成一代名手,成为行业的带头人,七十年代未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宜兴紫砂陶器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银质奖和金质奖。期间,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高海庚等十九人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师”职称。1988年,顾景舟经国家轻工部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崇为“壶艺泰斗”而饮誉海内外。
通过了解现代紫砂发展简史,我们可以看到几代人为此付出的努力。无论是解放初期紫砂合作社成立、紫砂工艺厂的建立,还是后来诸多艺人们赋予紫砂更丰富的内涵,更强的生命力,范家传人一直在其间扮演重要的角色。勤劳的范家人在传统道德观指引下,一如既往地为了宜兴紫砂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