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陶缘、父亲
父亲与紫砂结缘不仅仅沿袭了范家制陶的传承,他的陶缘与“紫砂七老”还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谓艺术富有故事才有生命力,而父亲的艺术生涯充满了很多较有情趣的小插曲。
早先听徐秀棠大师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说是小时候居住在蜀山老街,随着狭长老街里制作紫砂壶拍打泥条的声音长大,就连母亲哺育自己,因来不及清洗手上的紫砂泥,所以乳汁里时常带着泥土味,可以说他是吃着紫砂泥长大的。徐大师的这番话,很生动地形容了一个艺术家在艺术氛围里长大的精彩历程。
入行
像这样的故事,在家父身上也有很多。
家父小的时候常去紫砂工场玩耍,见吴云根等一些长辈们在制作紫砂壶,也模仿着打起泥条。或许是家父继承了范家特有的制陶悟性,打出的泥条较有形制,几位长辈见此情景很是意外,便下意识想进一步试探他在制壶方面的潜质。
他们开玩笑地说:“盘冲啊,帮我们打泥条吧,一凳泥条给你个煮鸡蛋吃,怎么样?”
猜想当时真正吸引家父的不一定是紫砂文化的魅力,更多的是“帮打泥条可以换煮鸡蛋吃”的说法。于是,他像模像样地打完长辈们要求的“一凳泥条”后,接过那个还热乎乎的煮鸡蛋,吃得香香的。
此后,他便时常去吴云根等人的工场帮打泥条,酬劳也从煮鸡蛋演变成“给一毛钱”,那时的一毛钱还是很值钱的,每每打完泥条,他便会拿着奖励跑去街上买豆花吃。久而久之,家父对制壶的兴趣逐渐被这“打泥条”游戏给激发出来了。于是,他干脆跟着吴云根、朱可心、王寅春等老艺人学起制壶手艺来。
由于自幼生长在制陶世家,对紫砂壶制作早就耳闻目染,加之他的勤奋好学,技艺日见长进。当时的吴云根等人甚是欣喜,料想那段时间安排他打泥条换煮鸡蛋这一游戏,倒是发掘出一个制壶的好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