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25|回复: 0

福奎遗风(范建红·著连载十四)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12-4-7 14: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期间,各地“忆苦思甜”活动搞得红火,宜兴也不例外,尽管当时紫砂生产受到“破四旧”的影响,但一批有代表性的紫砂作品依然纷纷出炉。“收租院”便是其中典型之作;当时丁蜀镇有几个单位都制作了以“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其中,以凌锡苟参与设计制作的“收租院”系列雕塑尤为突出,这一题材影响了几代人。家父范盘冲也参与某单位该类题材的设计和制作。

1982年,被国家评为“雕塑、设计工程师”。

1982年,紫石器壶,获江苏省评比二等奖。

1982年,飞禽走兽雕塑,获轻工部三等奖。

  1983年,受江苏省轻工业厅委托,参与文革后宜兴县首届紫砂工艺职称评定工作。

1989年3月,被聘为上海市公用事业学校“工艺指导”,受到当时的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陈至立同志的接见。同时,被“四海艺术馆”聘请为高级艺术顾问,定居上海。

其作品明珠云龙壶、吉祥四象壶、竹器文房四宝等,被多家博物馆珍藏。

1986年,作品“四象壶”、“三足花鼎壶”被由香港海洋紫砂陶艺公司、远东出版社出版的《砂壶集》收录。

1988年,作品“紫泥夹砂方形思象壶”被香港艺术馆编制、香港市政局出版的“《紫砂春华》当代宜兴陶艺”一书收录。

2001年,作品“双色绿竹咖啡壶”被由韩其楼、夏俊伟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一书收录。

2010年,三件作品被《吴云根紫砂艺术》一书收录。

作品特点

紫砂器型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演变,已经由原来造型、色泽的单一,发展成为现在的款式多变,色泽丰富;其中,多色泥料在同一作品上的运用已经成为独树一帜的技法。家父多年研究此技法,克服了不同泥料由于收缩比例的不一样,在烧制过程中容易造成开裂、脱落的困难,研制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制作方式。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用两种以上不同色泽的泥料进行科学搭配,使得紫砂壶突破了受泥料成型限制的条条框框,让传统的紫砂工艺大放新的异彩。


20051222231494.jpg 590253026162791333.jpg d939a91afe6cadacae5133cc.jpg 未标题-1.jpg 1.jpg 2.jpg 未标题-2.jpg 3.jpg 4.jpg 6.jpg 5.jpg 7.jpg 8.jpg 9.jpg

因扫描问题图片颜色有些失真,先传上实物照片。

_DSC4340副本.jpg 123.jpg

_DSC4335.jpg _DSC4600.jpg

帖子的最近访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04:36 , Processed in 1.30925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