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陶缘、西望村崛起
改革开放之后,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渐由原来的温饱,奔向了小康。俗话说:乱世收黄金,盛世藏艺品。人们的经济条件改善后,大多想到的是科学养生,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此环境下,宜兴紫砂如遇春天,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点。 说到饮茶,人们自然想到喝什么样的茶。熟茶、生茶、正山小种、武夷岩茶、祁红、金骏眉、西湖龙井、宜兴红茶……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关于茶的种类,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80年代,尽管紫砂行业初显生机,但各地茶友对“宜兴紫砂”了解甚少,人们已经在固有的泡茶方式中,选择瓷器或玻璃器具来作为泡茶的工具,而对利于茶香的宜兴紫砂,问津者不多。导致这现象的原因在于茶友对宜兴紫砂的不了解。这种情况下,范家后人毅然担当起了“宜兴紫砂”文化推广的先驱者。 以范姓居多的西望村,在改革春风中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范家人为了本村制壶手艺的崛起付出了诸多努力。 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范氏族人在忙时耕田,闲来制陶的传统习俗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改良范家陶艺的制作方式,人们为了提高自身技艺,纷纷拜师学艺,或者进入紫砂学习班进行进修。范家制陶的一些高手们也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指点村民制陶的技法。在范家人的带动下,西望村大部分村民的制陶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整个村子成为了宜兴紫砂界文化氛围颇浓的几大村子之一。 西望村村民制壶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后,以范家人为首的一批中坚力量走南闯北、不辞劳苦,协助地方部门将宜兴紫砂这个民族瑰宝向各地进行推广。从此,很多外地茶友了解到宜兴紫砂特有的利茶性,也渐渐获知宜兴紫砂界有个文化底蕴浓厚的自然村落,叫做“西望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