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58|回复: 0

玩者胡(壶)说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12-9-28 07: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  玩者胡(壶)说
    能用藏壶、赏茶、摄影来调解生活,算是一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快事,闲暇、玩乐中提升生活品味和自身的综合素养。

    友人交流产生共鸣时,口若悬河、热情洋溢;障碍、误解时,又畅舒己见,互补交融,乐在其中。品玩、爱好是一趣事,那份平和从容使人受用,在繁杂旋绕的社会交往中,心力疲惫时,辟出一叶心灵方舟。
     
    身处喧嚣纷闹,尤其需要善待自己,保持良性的心态。那入世之中的世外安宁,如远古璞玉一样珍贵。求之,未能有,有,不可弃。而茶与壶恰恰是放飞心绪,休养生息的载体。每每品砂、尝茶之余,总会有一些感受,欲舒己怀,又恐言辞瑕敝,有碍视听,就借圣贤、先哲之言,在此斗胆一叙。
      
    闲暇爱好的目的就是调整身心,舒缓烦扰。如果这也复杂化,那就是自己为难自己,人处世困扰已太多,要对自己仁慈。要是有有一个“无为而为”的状态,于人、于事、于物均有无穷益处,这也是善待自己的一把钥匙:“居善地,心善渊”。岂达一个“不喜、不获、不名。生(居)而弗有,为之弗恃”的洒脱。这样,我们的一切都会很放松,“汝唯不矜,莫能与汝争能”,功利和争强好胜会让趣味消失。超然、快意方能身心愉悦,让生命更有质量。“于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事物本性就是自然、简单。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能知古(物)始,是谓道纪”,莫为混沌之死——“致虚极,守静笃”:
   
    紫砂的审美品玩,无需玄化,因为其本质朴实,亲近自然。说来无非就是,用料纯正、火候合适——实用性;形体协调、器韵佳(美感)——审美,目的就是愉悦身心——本质。至于“厂货”、“厂版”、“厂窑”、“煤窑”、“油气窑”、“电窑”等窑火的区别,看来就是实用与审美的划分。并非玄之又玄,只要了解了它的本质、内在规律、客观的去实践,就会发现它的天地极其宽阔、清明,只要善于透视本质,一切都变得很简单。《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问:“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瓦砾”、“在屎溺”,问题就这么简单。紫砂的本质是什么?很简单:实用性——泥料越好,矿物质越丰富;窑火越合适,越能保持它的自然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益,沏茶的口感也好;审美——愉悦身心,使生活多一些色彩与品位,让生命更有质量。就这样,莫要玄机,“众妙应须无以观,有无皆有其根”。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绝圣弃智,绝巧弃利”

    紫砂之初始,便与僧侣、文人士大夫有着不解的情缘,它虽然有日常实用器的一面,却以特有的文化气质展现着傲然的风骨。它的玄妙、复杂是人为的。塑造一种“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的品质,才能离弃虚表,直达根本。这样就可以于轻松惬意中,才能人、物交流,发现真正的内在。它就像涓涓溪水一样,为我们提供不竭的精神营养。它的品赏根本,说来就是两个方面,就是既要品玩它的自然形式——料、火,还要琢磨形体美感,这既是形而上又是形而下的,两者互为依存。不要因其极具日常实用性,就忽视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这就是根本。超然、不迷信、不偏执,透视表象,通达其实质。对名利、虚荣的苛求会迷失本质——“不尚贤,使不争;不贵物,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与不喜、不获一道对人对物皆如此,“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于物、于人无论有多好、多优秀,不应得,不妄求。尚贤、贵物、欲之不欲、喜所不喜、获所不获、名所不名,乱心智、迷清目,易使见不可见,不应见。易徒受其惑,而苦心力,方自拔,此亦上为,次之,路尽荆棘,足血涂途,尚未知所以然。——“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聘攻猎,令人心发狂。”

    有一位玩壶的仁兄,当别人认可他的壶要向他购买,而他又认为是求壶者是玩壶同道时,他就会把得到好壶和认识真正紫砂壶的渠道,无保留地相告。这种行为有的人认为很怪(这个怪有善意的与非善意之分),有的将此行为复杂化。有要好的朋友问他:“()老师,我很不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感觉很奇怪(这个奇怪是善意)”——言外之意,这是你自己的秘密,为什么要告诉别人。而这一问反倒让他木然,因为,其本意就是让周围多了解一些知识,都能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真正的好的紫砂器,形成一个良性的、大家受益,乐趣浓烈的氛围,这种对社会群体有贡献的行为,会让人有满足感、成就感——这是用物质无法衡量的内心愉悦,就这么简单。之所以有一些不解、被刻意曲解和被诋毁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当下的人格操守、价值观混乱和个别人功利心作祟的缘故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记得经常为品笨鸡的美味,驱车去近百公里去乡下的经历,也能映衬一点“难得之货,使人行妨”的道理。听闻笨鸡的好,不畏费时费力,这就是一种易遭受损失,引申的“尚贤、贵物”状态。只闻其名就产生品尝的欲望,而费时费力的过程,又对这种状态不断的加深强化。此时,一旦接触的是农家先去购买,然后临时散放在院落的肉食鸡,那就不妙了。偶尔一次没什么,如果是经常性的,那就会形成笨鸡就是如此的错误印象。即使之后尝到真正的笨鸡,也不会马上改变印象。因为,这是对先前那种费时费力的经历一种否定。大多数情况下,人对这种自我否定,在潜意识里会有一种抵触心理。这种经历,我们是不是似曾相识,感到很熟悉。品物尝茶,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为名所惑,于人于物屡喝凉水(挫折)。如何有一好心态,玩出品味,玩出知识,值得思考——知人(仁)获智,智达高远。

    姜太公:“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

    人各有长短,客观面对,做到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方能玩出乐趣、品位。好的器物,有缘获得当是好事,没缘,也可去研究。——“欲之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切忌功利心态,否者,即为玩之非玩。

    “不尚贤”通俗的讲,就是对待事物客观的态度。紫砂作品,作者的水平再高,创作得再成功,也只是繁星中较明亮的一颗。紫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信息渊博广阔,对它的了解应该是全面的。
   
    “知而不博,博而不知”;“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品玩物件,禁忌困于表象,忽视根本,后果很严重。就拿一种被扭曲的价值观来说:现在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概念模糊,下里巴人往往是代表智慧与质朴,一种“若朴、若客、若凌释、若谷、若拙(浊)”的美的象征。相反,阳春白雪却是,在华丽的外衣下,是长满蛆虫的肉体,灵魂深处散发着腐尸般的气息,每个毛孔渗淌出一个个的小和龌龊的脓液。(这是个别,但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人如此,物也一样,本质是一样一样的——
  
     尚贤:一位世界知名的大师,在国际上亦曾闪耀着光芒,现今,在国内的追随崇拜也不少,他的学说、课程同样有人去研读。而实际上什么呢?曾被指控谋杀、倡导、攻击、纵火,被24个国家拒绝入境,这是什么人?践踏人性,视社会的公序良俗于无物,这是什么人?有感阿三同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有幸看了他关于中国儒家的书,因本人只有初中文化(也许还不够),实在是看不下去,因为眼前不自禁浮现的是中国一些宫廷剧,演员阵容强大,拍摄水平先进,可是,实际是将现代的一些杂七杂八的故事拿过去,冠以某皇朝的名,演绎的是古装的现代剧。此公著作亦是如是,书名是关于中国文化,内容引用的是汉文化的经典,可他要表达的与我们的文化又有多大的关系呢?——其民族文明史的链条,都要靠我们的高僧去链接。在北京,我见过傍名人的(通过菲薄一些文坛巨匠、文化名人)、傍民主的,用来哗众取宠,以达到谋取不可告人的利益和目的之人。而这位国际大师算不算傍中国文化,他的本质是不是如此,见仁见智吧,反正看了这人的书,之后便为了买书的花销痛心疾首。此现象在紫砂收藏领域屡见不鲜,傍名人、傍历史、傍文化(实际上,这样的人不可能真正研究过紫砂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恰恰是对紫砂文化的践踏),其目的和结果无非就是,披着华丽无比的皇帝新衣,于朝堂正襟危坐,蒙上盖头自欺欺人地贪婪享受着物质文明的的饕餮盛宴。 这样的“尚贤”痕迹,在我们的紫砂收藏鉴赏中清晰可见。某杂志刊登了一位业内权威关于代工壶的粉饰,如果爱好者因其影响力而相信,就容易造成观念偏差。要知道无论收藏价值还是商业价值,代工壶都跟原作有质的差别。当然,作者始创(这是智慧财富)并指导参于制作另当别论;媒体使我们更容易认知一些事物,不过事物没有绝对,应该辩证看待。媒体要是不具备专业能力,登出的器物或文章也会出现偏差,应该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有报刊阐述紫砂壶源于宋代,但客观情况是:一、羊角山考古,窑虽然是宋时,但东西后来也有堆砌,所以不能证明遗物定是宋代。二、茶壶未必就是紫砂壶,不能说东坡壶就是紫砂壶。三、接触过明代紫砂器的人应该知道,就是那时砂料也还不纯,含有其它陶土,说明刚刚从其他陶器中分离,总不能宋代的料比明代还纯正。一句玩笑话,这是不是算傍历史呀?功利和虚荣会使人自欺欺人;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借尸还魂”的事例:一位玩壶老者,早年专搞廉价的“二厂壶”,见不好,转而倡导“一厂壶”这早被认可的正确概念,通过一系列的成功运作,成为一位名人。而实际上是借“收藏一厂好壶”外壳,销高仿“一厂壶”和大量早年所购二厂壶之实,当有人谈论如何正确认知紫砂壶时,此人还以长者身份,加以劝阻,美其名曰:教会别人,没了自己。要知道,我们的知识、经验都不是我们自己的,是他人、社会的给予,任何人没有资格据为私有,借我们再传播出去,这是任何有着基本道德操守的人所喜闻乐行。正如此,这老者的论调实在让人费解,而此人恰恰以民主和道德捍卫者自居。一些刚入门的爱好者,是先崇拜、再吃亏、再看清,一波又一波前仆后继,这已经是那个圈子业内人士共知的循环规律。这类人和事并不少见,不过只要客观清醒的去了解分析,就不难了解其真实。对人的“尚贤”,会让人模糊双眼,即在物质上受损失,又对紫砂产生不易更改的错误认识。就如有人出于争强而展示所谓的“紫砂上品”或图片,被非善者取笑、善者痛心的经历。对物的尚贤,会游离物的根本,结果使收藏只拥有一时的紫砂虚华浮表,并非紫砂本身。

    我爱吃狗肉了解它的口感。所以,即使把狗肉做出龙虾的味道,还知道是狗肉。玩紫砂,就要知道什么是好砂、好窑和形体美感,而紫砂以外的,就不要关心了,易受干扰。
   
    有个故事:一得道高僧,路过乡野茅屋,见佛光闪烁,便去一探,原是农夫念经,不过念错了,把“吽”念成了牛。于是,高僧帮他纠正过来,可再念之时,佛光消失。这不奇怪,前者是基于经的本质用心、用思想去念,而后者,掺杂了客观人化的东西,根本受到干扰。
   
    马莲道有一众所周知的传奇人物,现在已经成为茶和壶领域,规模实力、专业水平较强的业内人士之一。茶,众生产厂商希望合作的对象。壶,无论是认知水平,还是陈列品的档次、品味都是佼佼者。可是,就在十多年前,创业之初,蹬车送货,家人吃饭都成问题,起步时极其艰难。对于他今天的辉煌,有的人认为是运气,而没有发现此人成功的内在必然性。运气只能是一时一事,无法支撑一个人的成功,头脑、魄力、心态,应该是内因。率直、豁达,处事简单不繁琐,使人乐于交往,复杂奸猾之人很难近身,人脉清澈。魄力更是令人惊目,有一种横刀立马勇冠三军的气势。那么,他的成功就很自然了。

    对待事物或人,应该积极去看,不好的我们借鉴,好的要欣赏,用平和的心态透视本质,这样才能吸取到营养。

    人生苦短要善待自己:喧嚣浮华中的淡定与从容会强大内心,快乐生活;善待自己:包容体谅那些误解、曲解,只要你言行之始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就没必要计较太多;善待自己:对那些嘲弄与诋毁以平常心看待,因为大家都是星星,谁也不是太阳;善待自己:“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宽容那些魑魅魍魉们,仍待之真诚,让他们懂得如何走出来。让他们知道,走出来,这不是狗洞,那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大门;走出来,就挣脱了禁锢灵魂的牢笼,回归人的自由;走出来,就不再受人性光辉炙热的烘烤;走出来,失去的只有阴暗潮湿和与之相濡以沫的蛆虫、蚊蝇,而获得的却是人间的广阔灿烂,重拾人的尊严。

    有容乃大、无欲者刚这是良好生活心态的要素。一己之言必有偏颇,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帖子的最近访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04:20 , Processed in 1.18645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