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藏壺

第一把壺~明代(明瑞款)!與各位前輩交朋友!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6-6-29 19: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怡陶[/I]在2006-6-28 22:37:47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藏壺千百把[/I]在2006-6-28 21:08:12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怡陶[/I]在2006-6-26 22:35:25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藏壺千百把[/I]在2006-6-26 22:03:17的发言:<b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6/2006626221192250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6/2006626221194576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iv>
個人對明代壺認識淺.尚處研究階段.對此壺的蓋牆做工與汽孔稍有疑慮.望樓主與老紫砂談談.求教了.感謝!</div>
(趁家父有空閒了問到的答案,請前輩指教!)
先論胎土,此壺為明代茶壺成熟期製作的。應在大彬之前!
採用沙土為精選冷君子砂培練而成。純手工製蓋面雙圈蓋邊雙唇是草創期往成熟期改進而成!
氣孔順手自然通成不刻意做作,也不像清初~乾隆的精修造作!
蓋牆延續草創期短強而略有加強,不若清初~乾隆之長牆!牆內稍作修飾!

以上僅為長期上手老壺經驗,及文獻考證的認知!不足或疑問之處還請各位同好加強補足!</div>
感謝藏壺兄不辭辛勞提供解析.學習了.請問可否提供壺內底.流口.接片圖檔供參考.先行致謝!


此壶从照片上看,个人的感觉同楼上怡陶兄以及32楼慈壶兄有些类似,存在几点疑问:

       1。明末之前的胎土中含有许多杂质,烧成后可见火疵,还有飞釉,表面色彩及呈状自然而无规则,而此壶的胎土中虽调入了粗砂,但这种“粗”粗得比较均匀有规则,显得太纯而不自然。

       2。如藏壶兄本人所述,此壶的工艺比较成熟,用功也比较精致,因此出现在大彬之前显得不可思议,只有出现在明末清初之后,才更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明代落款一般为刀刻,印款是明末之后才出现的,双边框印款出现在明代似乎更不可能,也未见出土实物。

       4。没有岁月流下的痕迹,我们所常见的老壶,即便是清代或民国的,都可见其或多或少的包浆和磨痕,更何况是明代的,如果是新壶入土的随葬品,在没有类似实物标本可参照的情况下,就必需有其出处的依据,这样才更可信和科学。

       5。高古壶一般都是孤品,如果出现几乎相同的物品,那其中的真真假假,孰是孰非就非常值得研究了!大家都知道后世有几个时期很盛行仿古器。

        没有上过手,仅仅是看图推断而已,片面之词还请楼主兄见谅,望藏壶兄和诸位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9 20:37:4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3: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先感謝壺中小舟前輩~我會好好努力!
其實您的觀點和疑惑是非常客觀的,相信您也經過許多的研究。
以下轉述父親所說:
1.明末胎土之中很多雜質ㄧ種是民間藝人或是草創期,期轉往成熟期時已有許多大家精於煉土!往往選土~培煉就要五六年,做完還要在陰乾ㄧ兩年。而燒窯時擺放在龍窯的位置也有關係,並不ㄧ定都是有"火疵还有飞釉"。
2.斷為大彬前是有原因的。因為大彬之所以能為一代宗師除了其本身的製壺造詣高外也是其及各家大成的原因!但不代表在大彬前無能人巧手,其父時鵬與李仲芳之父李茂林等均是早於大彬的名家。但見此壺與上手之大彬壺上有差距,工藝精細度尚未盡成熟,固判斷為大彬前之大家!
3.第三點兄此言差矣!此種印款如您所說明末清出常見,但在大彬前如時鵬,茂林及趙梁等亦均有使用。且明清制壺名家不ㄧ定均為文人亦未必善用刀刻,善用款章的能人者眾也很正常!
4.所謂的包漿及磨痕其實是很後天的東西!家父藏壺絕對會整理洗淨,以此作為斷代的依據只能為輔助工具而已!
5.高古壺確為孤品,沒有ㄧ把會ㄧ模一樣!但能說同壺形就有可疑也不盡然,每把壺製作存在不同的工藝風格!此明瑞款我就親眼見過另ㄧ把同器型但較小ㄧ點的,顏色淡ㄧ點的!其精神也迥異~
明代壺的演進過程在"宜興古陶器鑑賞"ㄧ書中的前五把壺可做兄的參考!因為上手及收藏之古壺經驗較豐富,有些問題也是從實戰經驗中獲得解答!僅供各位同好參考~

(回覆太花心力,請各位有經驗前輩多幫幫小弟~共同分擔一下)
发表于 2006-6-30 14: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父親不愧是紫砂和古玉台灣第一把交倚,神呀
发表于 2006-6-30 18: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类似的壶看到过许多把了,这个论坛就不少了。真没想到明代的壶竟然还有这么多流传后世,这真是玩壶人的福啊~~呵呵。
发表于 2006-6-30 18: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藏壺千百把[/I]在2006-6-29 23:43:31的发言:[BR]首先先感謝壺中小舟前輩~我會好好努力!
其實您的觀點和疑惑是非常客觀的,相信您也經過許多的研究。
以下轉述父親所說:
1.明末胎土之中很多雜質ㄧ種是民間藝人或是草創期,期轉往成熟期時已有許多大家精於煉土!往往選土~培煉就要五六年,做完還要在陰乾ㄧ兩年。而燒窯時擺放在龍窯的位置也有關係,並不ㄧ定都是有"火疵还有飞釉"。
2.斷為大彬前是有原因的。因為大彬之所以能為一代宗師除了其本身的製壺造詣高外也是其及各家大成的原因!但不代表在大彬前無能人巧手,其父時鵬與李仲芳之父李茂林等均是早於大彬的名家。但見此壺與上手之大彬壺上有差距,工藝精細度尚未盡成熟,固判斷為大彬前之大家!
3.第三點兄此言差矣!此種印款如您所說明末清出常見,但在大彬前如時鵬,茂林及趙梁等亦均有使用。且明清制壺名家不ㄧ定均為文人亦未必善用刀刻,善用款章的能人者眾也很正常!
4.所謂的包漿及磨痕其實是很後天的東西!家父藏壺絕對會整理洗淨,以此作為斷代的依據只能為輔助工具而已!
5.高古壺確為孤品,沒有ㄧ把會ㄧ模一樣!但能說同壺形就有可疑也不盡然,每把壺製作存在不同的工藝風格!此明瑞款我就親眼見過另ㄧ把同器型但較小ㄧ點的,顏色淡ㄧ點的!其精神也迥異~
明代壺的演進過程在"宜興古陶器鑑賞"ㄧ書中的前五把壺可做兄的參考!因為上手及收藏之古壺經驗較豐富,有些問題也是從實戰經驗中獲得解答!僅供各位同好參考~

(回覆太花心力,請各位有經驗前輩多幫幫小弟~共同分擔一下)

千百把兄对明代壶的研究令人叹服,兄这把壶上有一枚印章,这一改大多数认为印章出现于明末清初的看法~~也怪时大彬这个后辈没有继承好紫砂这门工艺,倒是后人发现原来紫砂也可以用印章来的,呵呵。
发表于 2006-7-1 11: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壶中小舟[/I]在2006-6-29 19:21:40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怡陶[/I]在2006-6-28 22:37:47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藏壺千百把[/I]在2006-6-28 21:08:12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怡陶[/I]在2006-6-26 22:35:25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藏壺千百把[/I]在2006-6-26 22:03:17的发言:<br><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6/2006626221192250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6-6/2006626221194576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iv>
個人對明代壺認識淺.尚處研究階段.對此壺的蓋牆做工與汽孔稍有疑慮.望樓主與老紫砂談談.求教了.感謝!</div>
(趁家父有空閒了問到的答案,請前輩指教!)
先論胎土,此壺為明代茶壺成熟期製作的。應在大彬之前!
採用沙土為精選冷君子砂培練而成。純手工製蓋面雙圈蓋邊雙唇是草創期往成熟期改進而成!
氣孔順手自然通成不刻意做作,也不像清初~乾隆的精修造作!
蓋牆延續草創期短強而略有加強,不若清初~乾隆之長牆!牆內稍作修飾!

以上僅為長期上手老壺經驗,及文獻考證的認知!不足或疑問之處還請各位同好加強補足!</div>
感謝藏壺兄不辭辛勞提供解析.學習了.請問可否提供壺內底.流口.接片圖檔供參考.先行致謝!


       3。明代落款一般为刀刻,印款是明末之后才出现的,双边框印款出现在明代似乎更不可能,也未见出土实物。

       4。没有岁月流下的痕迹,我们所常见的老壶,即便是清代或民国的,都可见其或多或少的包浆和磨痕,更何况是明代的,如果是新壶入土的随葬品,在没有类似实物标本可参照的情况下,就必需有其出处的依据,这样才更可信和科学。

      



同感.
時間是公平的.
問題不在包不包漿,而是時間並沒在壺身上留下氣味.
发表于 2006-7-1 19: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壶!
发表于 2006-7-2 11: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老玩家[/I]在2006-6-30 14:05:45的发言:[BR]你父親不愧是紫砂和古玉台灣第一把交倚,神呀
荣幸!老玩家兄请介绍详细点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3 05:10 , Processed in 1.263602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