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7-14 11: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明远堂[/I]在2006-7-13 23:46:53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福哥[/I]在2006-7-13 22:22:11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藏壺千百把[/I]在2006-7-13 21:41:01的发言:
2.以釉判斷:注意看此壺的白釉其實相當薄,尤其蓋子機乎可看到胎土的顏色!而且釉面開片非常自然,只是此壺整理過後沒再泡養,否則釉色應會更水潤!
</div>
若真如兄上述所言,此壺已基可斷為老器,......</div>
为何仅仅知道白釉相當薄就可定为老器?请福哥释疑.
回明遠兄,
說實話,這是我個人很主觀的判斷,因為也玩老窯器的關係,所以對於器物的施釉方式及胎與釉的相互呈現比較感興趣,紫砂器加彩因為不是主流,所以不同時期的加彩紫砂器,所呈現的面貌大致上是可以作出分野的,民初時期這種施單色釉的紫砂器物,與清中以前,其不僅釉料不同,掛釉的方式亦是不同,這部份相信大家都可以輕易分辨。
所以討論重點在於民初時期這種施單色釉的紫砂器物,與現在的單色釉紫砂器物差異性,依個人的觀察,其實兩者間的施釉方式差別不大,主要還是鉛釉料的不同及燒成後的區別。房暗星在「中國砂壺鑑定簡述」裡提及,---『為了適應滿彩浸釉工藝和提高燒成品質,所許用的泥料多為砂泥中,拌入少量的嫩泥,以增加胎體的吸附性,這是一種傳統的浸釉生產工藝。』 不過,這種說法是否為事實,需要進一步求證,因為紫砂本身即含有少量的嫩泥成分,而現在的工藝師在配泥料時也會加入嫩泥,以利於壺器的成型,及增加燒成的穩定性。這種單色釉通常只施做一次釉,所以過於精練細膩的胎泥是不利於釉的附著,也容易產生縮釉現象,民初時期的釉料配製不如現在成熟,單次的施釉容易產生釉層極薄,釉面不均的現象,燒成後釉的玻化程度不足,以致胎釉結合是會產生如這把壺的失透感,尤其壺身菱形或折線部份會有明顯的出筋現象,
以上觀點純是出自個人的觀察,因為現在的紫砂壺也都不加彩,所以要拿現代的加彩壺器來做比較,有實際上的困難,現代的加彩仿品或如怡陶兄等因穿線、彌補殘缺而施彩加以掩蓋之器物,是否具有比較性,也屬見仁見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