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闽南出土紫砂壶侧记[zt]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5-2-11 11: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看来,扁鼓或扁梨形茗壶是清代闽南人经常接受的一种主要紫砂壶式,但并不是全部。例如一九七0年出土的"明朝归去路倒连"款的紫砂壶,就很值得一提。该壶通体枣红色,遍布小颗粒,通高10.5厘米,腹径8.5厘米,通高远大于腹径,与上述的腹径远大于通高的扁鼓形壶有明显的不同。其壶式浑圆如半球,蘑菇状钮,口沿下与上腹壁呈一条连续的斜线,至下部腹径最大处急收,作平底卧足,壶把上起点几乎到口沿处,下终点几乎到足部,如人耳状,粗而短的流从口沿下上昂,上点与口沿平,在稳定的中轴线的壶体两边,把和流形成了强列的对比,粗长的圆把和把圈之间,构成了一种大而虚的空间,几乎呈三角形的,粗短的壶流,造成的是与壶体连为一体的,小的,实的效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互为呼应,互为均衡,从而与壶体共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它不是像生陶,不是花货,不依靠多彩的陶色,也不用文字,或图画补充,立足于传统茶壶的基本造型,从而反映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度成熟的工艺技巧。
发表于 2005-2-11 11: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这件作品没有铭刻作者的名氏和纪年,只留下刀法娴练,顿挫有致的"明朝归去路倒连"七字,抑或这是一句暗伏玄机的偈语, 暗示着紫砂陶艺的某种发展规律。因此,我摘录《茗壶图录》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壶式有无款而胜于有款者,匠人往往爱无款者,无他虑,有款之真伪难辨也。"

  注1,2王文径《明户。二工部侍郎,郎维祯墓》《东南文化》一九八九年三期。
  注3王文径《清蓝国威墓和陈鸣远制紫砂壶》《东南文化》一九九一年三期。
  注4宋伯胤《鸣远紫砂出清漳》《龙语文物艺术》一九九二年十二期。
  注5《宜兴砂砂》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注6,7《紫砂茶壶》顾景舟主编。
发表于 2007-11-1 06: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4 04:21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