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讨论]接胎壶内看究竟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5-2-15 20: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P><>初创期难有范式、师徒相传、信息闭塞......种种局限,</P><>甚至亦工亦农客串一下,完全会有这种个例情况出现。</P><>所以壶艺本身的优劣是最为重要的、也才具有鉴定之价值。</P>
发表于 2005-2-15 21: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多次此贴,感觉此壶的制作手法应早于大彬或同时代。理由:1,泥料,虽已较细腻,但夹杂的石英、杂质较粗,表面有水色但无光亮,符合紫砂初创期泥料的特点,表面看不见飞釉这可能一窑烧制的没有上釉的器物。2,成型工具,此壶上下对接成身筒,底足和壶颈又分别相接在身筒上,可以说也是三段相接成型的,在壶内壁上的纹理,我认为是木模留下的,身筒是用木模分上下两部成型对接。把上用竹刀修刮的痕迹很明显,说明是把单独成型后粘到壶身再将湿泥将把固定,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到明的壶的把掉了壶身却不破,壶嘴亦然,因为装嘴手法相同。3,直接用手,在以前见过一些到明的紫砂残器包括一件时大彬的,发现一个共同处,就是在壶颈内里一圈都是指印,用自己的手指一摸刚好能吻合,而且指纹清晰可见,我看此壶也是如此,这说明壶颈在装到壶身后艺人是用手指粘湿泥固定的,这种手法只见于紫砂初创期。
发表于 2005-2-15 22: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5-2-15 22: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不擅长</I>在2005-2-15 22:05:11的发言:</B>
学习。。。。。。
发表于 2005-2-16 1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小马</I>在2005-2-15 21:04:50的发言:</B>
说明是把单独成型后粘到壶身再将湿泥将把固定,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到明的壶的把掉了壶身却不破,壶嘴亦然,因为装嘴手法相同。

<>现在做壶,把和流的装法/做法不同么?</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2-23 12:16 , Processed in 1.19165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