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本人购藏的壶痴款“点彩小四方”谈一点个人看法~~不当之处,各位海涵~~
紫砂加彩通常认为始于康熙年间,期间由于珐琅彩被运用在瓷器上获得成功,有识之士也将这种工艺用于紫砂的创造上,但终因材质的关系,两者的结合不算成功,再加上珐琅彩耗资巨大,这种工艺便逐步退出了紫砂领域,但依然留下了数件精品杰作,至今仍为世人称道~~徐秀棠先生在由其编著的“中国紫砂”一书中对紫砂加彩有一段很中肯的评价~~正是因为紫砂工艺经时大彬、陈鸣远两位宗师巨匠的提炼和充分发挥,后人始终难以突破前人的成就,工艺也一代不如一代~~这时“紫砂加彩”便登上了紫砂工艺的历史舞台,至少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此出现了康熙的珐琅彩,再到雍正、乾隆的粉彩、炉均釉的大行其道......但乾隆末年国力衰败,加彩器的制作工艺开始呈现粗俗化,“点彩”工艺因为用料少,工艺简单而被艺人所选用,并在嘉、道年间盛行~~这种工艺直至清末民初仍然被广为使用,可是这一时期清王朝国力贫弱,内忧外患,清末的点彩器已极为粗俗,不堪入目,但作为历史传器,仍然有其研究及收藏的价值。真正的“点彩”精品出现在嘉道年间,这时的“点彩器”画面清新、用料讲究、随意而不做作、颇具动感,本人所购藏的“点彩小壶痴”符合上述特征,应属嘉道年间的产物。
再来谈谈“壶痴”,“壶痴”其人现已无从考证,只知道他大约为活动于道光年间的紫砂艺人,但从现在留传于世的“壶痴”款的作品来看,工艺水准参差不齐,出入较大,究其原因,我们不妨作以下推断:
其一,正如民国“大生”款一样为祖孙几代艺人所共用,工艺水准自然有所不同。
其二,“壶痴”只是一位喜爱紫砂的票友,他在由他定制的茗壶上全部盖有“壶痴”款,这和年号、店号相通,只是一个印记而已,由于制作者的不同,技艺难免有高低之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但凡年份上符合时代特征的“壶痴”款作品都可被认为真迹,原因在于现在已无从确定标准器,到代的“壶痴”款作品被认为赝品显然不符合情理。
既然谈到“赝品”就要谈谈仿制的问题,“壶痴”托款最多者当数“印包壶”,“印包壶”可能也是后人认识“壶痴”的契机,但在道光年间,并无对“壶痴”的记载,当时正是陈鸿寿、杨彭年因"曼生壶"而大放异彩之时,连邵大亨这样有实力者都被埋没其中,这时期的“壶痴”被人熟知尚且十分困难,又何来仿制?因此同时代基本可以排除仿制的可能,至于后人出于好古而仿古,则另当别论了.......
以下为同时代的2件残件对比,个人认为"龙形纹园壶"的年份最早~~大约在乾隆晚期~~
也谈"壶痴"之真伪
也谈"壶痴"之真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5 19:46:5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