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3-1-27 23: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亮度21 于 2013-2-2 21:58 编辑
书早已收到,这几天苦忙,没时间上来,感谢总版操劳!
草读一遍,发表点技术性意见:书的内容没的说,恩多东西都是第一次看到,但是关于照片的拍摄方式之探索并不成功(个人意见),由于职业关系,我可能还多少有点发言权,对于资料展示性图片,还应遵循“正 大 光 明”的原则,
正——观看角度要正,照射光线要匀正,特别是圆器,如42页47页73页,强烈的单向光并不利于展示器物整体效果,过于斜角度造成景深不够,物品器形展示不清楚;
大——器物占画面比例要够大,多余的周围环境并不重要,多则浪费有限的画面篇幅;
光——曝光要达到一定的明锐度,低调固然很有味道,但是要因地制宜,用于一些营造气氛的照片很有用,但是用于资料展示还不是很理想,有碍于读者看清器物本质(特别是细节,细节的展示效果恰恰是区别正版画册和盗版画册的最明显特征),从技术角度来说,不合适的低调技术使用等同于曝光不足,67 68 69 77 83 91 105 146 147 149 150页等等,这个问题是最多,如果光线合适,一张照片完全可以展示器物的大部分信息,这是读者最想看到的,而不是一个过度营造气氛的照片,对于读者没有任何意义。
明——并不指明亮,而是画面交代要明了 明确,如50页的龙纹,163页的刻字,景深不够,作为气氛效果还可以,作为器物交代就不适用了,读者看到的信息很有限,等于废片一张。
此外,本书摄影师过于追求大光圈浅景深的营造,看似气氛很好,其实浅景深的最大弱点是所能看清的信息很有限,再加上盲目地使用低调,读者看起来很费劲,没有看到应有的信息,这种营造气氛的照片浪费了应该正常展示器物面貌的篇幅,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摄影手段用在环境气氛营造图片比较合适,并不适合每个器物的展示摄影。
另——黄老师的环境摄影很有味道,没有任何不专业的地方。相反图片摄影师的表现差强人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