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2-28 14: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明人周高起《阳羡若壶系》等有关文献,明正德、嘉庆年间(1506—1522年)的龚春(又称供春),是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境界的著名民间艺人,其作品“栗色阁阁,如古金铁,敦庞周正”,极造形之美,遂为社会名流推祟。其代表作《树瘦壶》和杯碟之器实为精美。其他如民间出现的《披云楼壶》 《味茶淹壶》 《寒保堂壶》等具有重要的代表性。至明万历年间(1573年),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得到新的发展,此时已是百品竞新,名匠辈出,显然这与当时封建土大夫阶层盛行饮茶风尚所分不开。明代饮茶风尚,不仅讲究茶质、制茶、贮存及用水的好坏,对茶具的要求日趋增高。紫砂壶代替了原来的瓷壶,它的优点也日趋显现出来,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当时就有人总结出紫砂壶有七大特点:其一,泡菜不失原味;其二经久耐用;其三不易变质发霉;其四冷热颇佳,可文火烛烧;其五传热缓,提不烫手;其六久用光泽美观;其七泥色多变,耐人寻味。由于紫砂壶制作精巧,适合文人雅士和社会民众,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人们对紫砂壶的极目注重,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瓷品种门类众多,但由于紫砂的独特制作工艺,在一个具体的产品上有姓名记载的,只有紫砂。所以在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陶瓷艺人以紫砂艺人最多,如时朋、董翰、赵梁、元畅和李茂林。时朋之后的时大彬,万历时人,善制小巧玲拢壶,影响颇大。当时与时大彬齐名的还有李中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根、蒋伯奎、陈用卿、陈信卿、闽兽生、陈光甫、邵盖、邵二孙、周后吴等。万历后的名家还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徐之音、项不损、沈子澈、陈子畦、徐次京、惠孟臣、薛轩、郑子候等。他们所制作的各类紫砂壶当时已属珍贵,传至清以后更甚,典型的作品有《水仙六瓣方壶》 《八瓣菊花壶》 《扁鼎足盖圆壶》 舶g意纹三足圆壶》 《僧帽壶》 《方壶》 《仿古虎谆壶》 《圆珠壶》 《束竹圆壶》 《扁方壶》 《水平圆壶》等。至今已罕为珍见,但留给后人的确是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也为宜兴的陶文化积淀了深深的底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