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话,我想在大滇训练营上说,但不可抑制的冲动下,还是粗浅记录这份感觉。
汤色、口感、叶底,是大致判断一个茶品质是否优良的依据。尤其是叶底。或许我们都认为,哪怕这个世界再变,叶底也会不变。然而,多年的观察下,这个结论动摇了。
改变这个规律的,是采摘方式和时机。
从班章到冰岛,各著名茶区,明显感觉叶底在变薄变小,所谓的叶底肥厚,更多见于一些二线茶区。观察茶树,的确,很大的茶树采摘下来的鲜叶变薄,叶形变小,采摘期普遍提前。按照天气状况和茶树生长状况,应该在4月份采摘的,全部都提前到了3月,赶在清明前,制作所谓的明前茶。
我恍惚记得在清朝,普洱名满京师的时候,是在农历四月采摘,即公历五月,甚至有小满茶的说法。而现在,明前茶这个概念下,3月份的茶价很高,清明后茶价恐慌性下跌,带来的恶性循环是,不到采摘时候的鲜叶都赶在了3月份采摘。芽头越来越短,甚至刚发出,薄薄的嫩叶,看起来就像小树茶。在知名茶区,这种现象极其普遍。反观二线茶区三线茶区的大树茶,叶底反而更加漂亮,叶底肥壮,名副其实。或许有一天,判断是否一线茶区,要看叶底是否更薄?记得曾有茶友拿出一片叶底肥壮写着老班章的茶,说300多买的,比老班章的叶底漂亮很多。我也承认这一点,但口感明显不是。茶友觉得很值,我也无言。
在某些茶区,偷采极为严重,为防止偷采,把未到时间的茶也都一齐采下来,否则一觉醒来,几万元的茶就没了。所以也都一次性采摘干净。
二月就开始有茶,三月疯狂,四月无茶,这个现象愈演愈烈。不是天气,是人为。
一线茶区的叶底没有周边的漂亮,似乎也成为新的规律。
过度采摘,提前采摘,赶在清明前,一线名山茶,能够持续多久?离让位还有多久?
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单株茶的流行,或许,只有单株上才能找到曾经的感觉吧。睡在那棵树下,从芽头开始出来那天起,守候着,直到成熟。
大滇飞扬于2013年清明节
有些话,我想在大滇训练营上说,但不可抑制的冲动下,还是粗浅记录这份感觉。
汤色、口感、叶底,是大致判断一个茶品质是否优良的依据。尤其是叶底。或许我们都认为,哪怕这个世界再变,叶底也会不变。然而,多年的观察下,这个结论动摇了。
改变这个规律的,是采摘方式和时机。
从班章到冰岛,各著名茶区,明显感觉叶底在变薄变小,所谓的叶底肥厚,更多见于一些二线茶区。观察茶树,的确,很大的茶树采摘下来的鲜叶变薄,叶形变小,采摘期普遍提前。按照天气状况和茶树生长状况,应该在4月份采摘的,全部都提前到了3月,赶在清明前,制作所谓的明前茶。
我恍惚记得在清朝,普洱名满京师的时候,是在农历四月采摘,即公历五月,甚至有小满茶的说法。而现在,明前茶这个概念下,3月份的茶价很高,清明后茶价恐慌性下跌,带来的恶性循环是,不到采摘时候的鲜叶都赶在了3月份采摘。芽头越来越短,甚至刚发出,薄薄的嫩叶,看起来就像小树茶。在知名茶区,这种现象极其普遍。反观二线茶区三线茶区的大树茶,叶底反而更加漂亮,叶底肥壮,名副其实。或许有一天,判断是否一线茶区,要看叶底是否更薄?记得曾有茶友拿出一片叶底肥壮写着老班章的茶,说300多买的,比老班章的叶底漂亮很多。我也承认这一点,但口感明显不是。茶友觉得很值,我也无言。
在某些茶区,偷采极为严重,为防止偷采,把未到时间的茶也都一齐采下来,否则一觉醒来,几万元的茶就没了。所以也都一次性采摘干净。
二月就开始有茶,三月疯狂,四月无茶,这个现象愈演愈烈。不是天气,是人为。
一线茶区的叶底没有周边的漂亮,似乎也成为新的规律。
过度采摘,提前采摘,赶在清明前,一线名山茶,能够持续多久?离让位还有多久?
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单株茶的流行,或许,只有单株上才能找到曾经的感觉吧。睡在那棵树下,从芽头开始出来那天起,守候着,直到成熟。
大滇飞扬于2013年清明节
大滇茶友俱乐部招募茶友中:172885548
(招募中。。。)入群验证:春晓
大滇春晓 QQ:2529675648 MOB:136408080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