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叶上荷阳

沙老藏砂 (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12-7-25 19: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不断、、、学习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20: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20: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兄欣赏,共同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2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不断、、、学习不断
岩骨 发表于 2012-7-25 19:22



    岩骨兄看壶品茶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20: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泥水平壶

         孟臣款朱泥水平壶.jpg

      通高7.1厘米,底款:烟村四五家  孟臣。

    汪寅仙大师在《中国明清紫砂精萃》序言中对此壶作评语曰:壶体端庄素洁,泥色红润,温润似珠玉,精致入味,爱不释手。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澹然斋高灯壶

         澹然斋高灯壶73.jpg

      此壶通高15厘米,紫砂质地细密,手工精湛,整体匀称、稳健,直颈圆腹,下部略收,盖钮制作颇见力度,把、流弯曲有致,可谓刚柔相济。壶底方印“澹然斋”。
发表于 2012-7-26 01: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邵元祥制满彩大壶

         

        邵元祥系清雍乾年间制壶名家,其时紫砂因上层社会审美取向而 ...
叶上荷阳 发表于 2012-7-24 13:25



    邵家典型器!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邵家典型器!
醉壶楼 发表于 2012-7-26 01:25


     呵呵,谢谢醉兄高度评价,请用茶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酒壶77_副本.jpg

      清 酒壶,无款,通高16厘米。
    这件酒壶的构思设计和制作工艺非常的精巧精致,且颇具异域风情,从中可以领略我国传统工艺与外来工艺糅和之美。整个壶形凹凸有致,亭亭玉立,形态动人,壶流上部连接壶颈的一根加强筋和壶的耳把起到了吻合对称的效果,壶盖、壶颈的两道圈线与壶身、底足的两道圈线都制作得匀称相当,疏密呼应,比例精当,显示出紫砂艺人的高度智慧和高超技艺。综观全壶,如一位翩然起舞的美妇,一手拈起蓬松的裙摆,一手半举致意,风雅可人。想来若以此壶助饮,定有酒不醉人人自醉之功。
 楼主| 发表于 2012-7-27 18: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德堂一壶四杯.jpg

      此套酒具包括一壶四杯。壶高12.8厘米,柱形钮,大耳把,弯曲流,底部圈足中央有“清德堂”篆体方章。清德堂是清代有名的堂号,许多种类的紫砂器上都有这样的印记。壶的盖圈和颈圈制作精细,手工一流。壶身用彩釉绘制一幅“葡萄图”,藤蔓缠绕,叶茂果硕,壶盖和壶的圈足上也装饰花纹,上下呼应,在紫泥的衬托下显得十分亮丽。葡萄有多子的吉祥寓意,因此成为古人绘图的对象。另有四杯,高2.7厘米,杯内和圈足底都敷以绿釉,杯身以白釉书写“石泉竹炉”字样,十分清雅可爱。
发表于 2012-7-27 1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開眼界!美不勝收!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開眼界!美不勝收!
qk9695 发表于 2012-7-27 19:54



    欢迎台湾壶友。
   最近这个紫砂收藏的热潮,最先便是从港台地区兴起。而沙老的第一本紫砂专著《中国紫砂》,1993年亦是在台湾出版发行。
   港台壶友爱壶藏壶,一方面是文化、茶饮、收藏方面的需求,更深层次,则是对故土的眷恋。过去背井离乡之人常怀揣一抷乡土。而紫砂,正是“乡土”的极佳表现形式。(个人陋见,与兄探讨)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2: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彩釉汉方壶

          彩釉汉方花款壶85_副本.jpg

      通高18.5厘米,除底面外,通身铺绿釉地,上绘秋菊怒放,其着色娇艳,与盖面及侧面的墨绿图案构成明暗对比,重点突出,艺术感染力得到增强。壶上不见作者款,唯外底中央落一花款。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3: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杨彭年直筒壶

         杨鼓年直筒壶91_副本.jpg

       此壶通高16.1厘米,砂质非常细腻,表面因长期使用而包浆厚重。造型凝重质朴,底款方印“杨彭年制”。

          杨鼓年款_副本.jpg

     杨彭年,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人。彭年一家都善制壶,弟弟葆年和妹妹凤年都闻名一时。彭年因与陈曼生合作创制“曼生壶”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也与瞿子冶、朱石楳等文人合作紫砂壶,所制砂壶常在壶内或把下留印。
 楼主| 发表于 2012-7-31 13: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 彭年石楳锡包壶

         石梅彭年锡包壶_副本.jpg

       壶对于中国人有不仅有饮茶的功用,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作用,比如以壶作明器,以壶来安宅定基,因为壶中可容天地,壶内自有乾坤。这件锡包壶便被一户人家砌进了墙基之内,待它重见天日,早已面目全非。
     20世纪60年代。南京城内一户人家翻建房屋,工人们挖墙时发现了一坨硬东西,捡起来一看,像是一把壶,外表沾满了泥砂,很不起眼。有人发现壶是锡做的,便想把它砸扁卖给收破烂的,正要落锤,被一个人看见了,连忙喝住,拿到手里反复检视,如获至宝。这个人便是沙志明。
     经检视,壶内底落有一方印章:杨彭年制。虽然壶体沾染了泥砂无法清除,难以再现昔日的雍容华贵,但也正是因为不寻常的遭遇而使得这把锡包壶更增内涵。仔细辨认,还能发现在斑驳的壶身上刻有诗句:桂香弥弥秋风里  晓露盈盈滴海棠。署款:石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4 08:06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