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壶迷

[下载][连载文章] 紫砂壶全书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2: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第九章 </DIV>
<DIV> </DIV>
<DIV>紫砂壶的评价、鉴赏与收藏 </DIV>
<DIV> </DIV>
<DIV>    人各有志,亦各有癖。志者,抱负也;癖者,嗜好也,如斯而已。杜甫有诗云:“从来性癖耽佳句。”白乐天也说:“人皆有一癖。”古人有爱兰、爱菊、爱梅、爱酒与爱茶者,今人则有爱集邮、爱火花、爱古钱、爱字画、爱陶瓷、爱古玩者,至于爱紫砂壶成癖者,往昔有项子京、吴骞、张叔未、李景康、张虹、储南强诸名士,当今则有唐云、亚明、冯其庸、罗桂林、许四海、唐国新、浪石、刘鸿禧、姚世英、富华、王一羽等名家,在台湾亦有众多爱好者及收藏家。紫砂壶从品茗用具演变成文人雅士的欣赏玩器,成为收藏家竞求的珍稀玩物,使人不见则已,一见爱不释手;不集也罢,一集终生不休,自有其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其简练大方之形、淳朴典雅之色、安祥恬淡之态,更为海内外各方人士所钟爱。 </DIV>
<DIV><BR>    如何评价、鉴定一件紫砂壶的优劣?古今中外许多收藏家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诉诸文字者,前人虽有片言只语,但系统理论却不多见。因为各家自有各家言,标准出就不尽相同。但能达成共识的,不外乎两个标准:一是艺术标准,二是功用标准。 </DIV>
<DIV> </DIV>
<DIV>前人对紫砂壶的评价 </DIV>
<DIV> </DIV>
<DIV>    “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李渔《亲说》)这是明人李渔对紫砂壶的总评价。 </DIV>
<DIV><BR>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还有许次纾《茶疏》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紫砂壶还有一种特点,就是使用越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沏出来的茶汁也越发醇郁芳馨。《阳羡茗壶系》说:“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久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宝。</DIV>
<DIV><BR>    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可见宜兴紫砂壶的身价是非常高的。究竟值多少钱一具呢?明人周澍《台阳百水注》里说: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到了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缗”(陈其年《赠高澹人诗》),可见名家出品价格尤高。再往后,则凡是明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不仅“价埒金玉”,而且已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吴梅鼎《阳羡茗壶赋》) </DIV>
<DIV><BR>    爱壶者不仅重金购藏名家茗壶,甚至对一些残破的紫砂壶,也愿意出价收购,明末周伯高就是这样的人。他在《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中说“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 </DIV>
<DIV><BR>    紫砂壶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稳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见奥玄宝《茗壶图录》)紫砂壶与当时名震宫廷的景德镇瓷器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因而博得古今外文人的“深爱笃好”。 </DIV>
<DIV><BR>如何进入欣赏紫砂壶之门 </DIV>
<DIV> </DIV>
<DIV>    欣赏紫砂壶,必须从爱壶、玩壶入门,在使用、玩赏中,了解什么是正宗紫砂,紫砂泥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秀气性、紫砂壶泡茶、注茗的功能,壶的造型、泥的色泽、工艺技巧以及装饰手段、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流派等等,逐步确立自己的收藏风格。欣赏紫砂壶,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键在於你如何进入赏壶之门。 </DIV>
<DIV><BR>    宜兴紫砂壶历来分四个档次:实用品(大路产品)、工艺品(细货)、特艺品(名人产品)及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之作)。实用品的特点是每个历史时期投入的制作人员最多,制作技艺较差,日产量高,品种单一,这项产品历来不入赏壶之列(历史上也有专做大路产品而独具功力的高手,应属例外)。工艺品出于良工巧手,其作品一般来说制工精良,但出于历史或文化因素、艺术素质,他们的作品大多为模仿传统造型,或创作一些符合初涉紫砂爱好者喜爱的造型。再上一个层次就是名人产品,称之为特艺品。名人当然是在同行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名人少,作品亦少,它总是赏壶、藏壶者渴求的对象。艺术品,粗略地说,并非就特种工艺、精湛技艺、独具功能、材质贵重等而言,而是根据作者文化艺术素养的高下,在紫砂这个传统工艺中注入艺术生命的多少来判定的。 </DIV>
<DIV><BR>    不富收藏就无赏壶可言。收藏应该各有所好,不必强求一致,多、全、精、专、深、大、小,都可视为收藏特色。在收藏中可以学会欣赏,在欣赏中能够学会收藏。 </DIV>
<DIV> </DIV>
<DIV>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DIV>
<DIV> </DIV>
<DIV>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盖、钮、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盖的周圆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DIV>
<DIV><BR>    当代紫砂陶艺大师顾景舟在《简谈紫砂陶艺鉴赏》一文中说:“抽象地讲紫砂陶艺的审美,可以部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辟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远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报,即气质,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则、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之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较量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或盎或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於从沏茶茗饮的方便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到美的本质以后才始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作出发点,才能中肯地赢得普遍爱好砂艺界的共鸣。” </DIV>
<DIV><BR>    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适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要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地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作具体范围的内容来考虑的。 </DIV>
<DIV><BR></DIV>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2: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DIV><BR>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料时,均说其含有氧化铁的成分,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DIV>
<DIV><BR>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 </DIV>
<DIV><BR>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笔者个人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谈泊平各,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DIV>
<DIV><BR>    许多制壶艺人,虽亦明白这个道理,但却是一味模仿古拙,结果反是“东施效颦”,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须知,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模仿是不可能达到古拙境地的。 </DIV>
<DIV><BR>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盛开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DIV>
<DIV><BR>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得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变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DIV>
<DIV><BR>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词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 </DIV>
<DIV><BR>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DIV>
<DIV><BR>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经济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之作,伪造的质品屡见不鲜,造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DIV>
<DIV><BR>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鲜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DIV>
<DIV><BR>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於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DIV>
<DIV><BR>    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一、容量适度;二是、高矮得当;三、口盖严谨;四、出水流畅,按目前我国南方人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饮,宜采用容量350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 </DIV>
<DIV><BR>    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大煞风景。煞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口堵住,此时需把壶嘴通一下为妙。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成独口,使流水明显比以前通畅。 </DIV>
<DIV><BR>    要求壶的口盖严谨,能使冲壶水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DIV>
<DIV> </DIV>
<DIV>紫砂壶的选用与收藏 </DIV>
<DIV> </DIV>
<DIV>    选用紫砂壶,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是古董收藏家的事。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只要是把好的紫砂壶,用以泡茶,善於蕴味育香;使用经久,越发光润古雅,就会给你的饮茶生活带来艺术享受和无穷乐处。 </DIV>
<DIV><BR>    选壶要领:一、购置新壶,壶的造型与外观要美,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那就代表了个人的美感。壶毕竟是自已使用的,未必要追随流行样式。二、壶的质地,胎骨要坚,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拔壶盖,以音色清脆轻扬,听来悦耳者为佳。三、壶中之味,应注意闻闻。一般新壶可能会略带土味,但可选用。若带火烧味、油味或人工着色味的则不可取。四、壶的精密度即壶盖与盖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能蕴味。测定方法是注入壶试验,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若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就表示精密度高。五、壶的出水效果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滴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六、壶把的力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之则不佳。七、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更佳。壶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低者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 </DIV>
<DIV><BR>    养壶要领:一、新壶新泡。先要决定此壶将用经配泡哪种茶?譬如是重香气的茶还是重滋味的茶,如果讲究的话,都应有专门备泡的壶。但是不讲究也无妨。二、使用新壶。应先用茶汤烫煮一番,一则除去土味,也可使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用小火加热煮壶,到水将滚未滚时,再将茶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待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自然阴干后,便可使用。三、旧壶重泡。每次泡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四、注意“壶里茶山”。有人泡茶,只除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在壶里阴干,日久累积茶山,如维护不当,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更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五、把茶渣摆存在壶里来养壶的方式绝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里易有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紫砂壶乃吸附热香茶味之质,残渣剩味实也无益于壶。六、壶应经常擦拭,并用手不断抚摸,不仅手感舒服,且能焕发出紫砂陶质本身的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七、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之处阴干。久而久之,自会与这把壶发生感情。 </DIV>
<DIV><BR>    名壶收藏:目前,在港、台和东南亚一带,紫砂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受人青睐的国粹。收藏名壶成了人们精神享受上的一种乐处,许多人竞相高价收购珍藏,犹如五十年前的上海一样出现“一两紫砂一两黄金”的身价。大陆改革开放,为台湾、香港、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华裔嗜茶者,提供了寻觅他们梦寐以求的制作精巧的紫砂壶的大好机遇。</DIV>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2: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紫砂壶艺人传略 </P>
<>明清紫砂壶艺人传略 </P>
<>    金沙寺僧 约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1465-1521年)宜兴湖父金沙寺僧人。“僧闲静有致,与陶缸瓮者处”,用缸泥澄练,捏成砂壶,“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僧人没有留下姓名,《阳羡茗壶系》“创始”篇把他列为紫砂壶的创始人。自从供春学了他的造壶技艺后,始为流传。</P>
<>    供春 亦名龚春、龚供春,明正德至嘉靖年间(1506-1566年)宜兴人。本是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颐山曾读书金沙寺中,供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用细土抟坯,指掠内外,指螺纹隐约可见;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制品古朴风雅,传器树瘿壶,极造型之美,被称为茗具中逸品。</P>
<>    爱闲老人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人,姓名不详。作品有宜均窑笔洗,紫红色胎,内有淡色开片釉,署“爱闲老人手制”款,作品流传英国及西欧各国。(《宜兴文史资料》) </P>
<>    欧子明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宜兴人,是宜兴烧制欧窑较为成功的名艺人。制品玲珑精巧,浑朴而妍态。作品有花盆、水盂、盘、碗、洗和佛像等。“尤以洗类为多”由于他对彩釉贡献甚大,故中国著名“欧窑”由此而得名。 </P>
<>    董翰 号后溪,明万历年间宜兴人,是最先创造菱花式的制壶艺人,已殚工巧。(《阳羡茗壶系》) </P>
<>    赵梁 明万历年间宜兴人,也有传为赵良的,他的作品中多提梁式。(《秋园亲佩》) </P>
<>    元畅 明万历年间宜兴人,也有传为元锡或袁畅的。无传器款章,未足敦是。(《茶馀客话》) </P>
<>    时朋 明万历年间宜兴人,朋一作鹏,时大彬之父。与董翰、赵梁、元畅四人,被誉为“紫砂四名家”。《阳羡茗壶系》对他们的评价是:“皆供春之后劲也,董文巧而三家多古拙。”</P>
<P>    李茂林 字养心,号称李老四,明万历至清顺治五年间(1573-1648年)江西婺源人。李仲芳父,善制小圆壶,上有朱书号记,世称“名玩”。那时名家壶坯都附人缸窑烧造,“不免沾缸罐釉泪”李茂林开始“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即用匣钵封闭起来),从而创新窑具、发展了紫砂陶业。(《桃溪客话》《秋园杂佩》)</P>
<P>    时大彬 时朋之子,别号少山,明万历至清顺治五年宜兴人。他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善制小壶,耳目一新,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推其正宗。居“壶家妙手称三大”之首位。吴梅鼎品评,称其典重,所传弟子甚众,皆知名于世。 </P>
<P>    李仲芳 茂林之子,大彬门徒,“为高足第一”,明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年)江西婺源人。制品渐趋文巧,技艺精湛,兼长家传与师承。今人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称道:“李大瓶,时大名。”(《阳羡茗壶系》) </P>
<P>    徐友泉 名士衡,明万历四年至崇祯十六年间(1576-1643年)江西婺源人。原非陶人,其父好大彬壶,延之家塾。友泉作品,别具一格,善仿古铜器形及蕉叶、莲房、菱花、鹅蛋、分档等各式各样的紫砂壶。泥色多变,技艺高超,所谓“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阳羡茗壶系》《阳羡茗壶赋》《宜兴县志》) </P>
<P>    欧正春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江西婺源人,时大彬弟子。其作品“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阳羡茗壶系》) </P>
<P>    沈君用 名士良,别称多梳,明万历至崇祯间人,原籍江西婺源。《阳羡茗壶系》称其制作为“神品”,壶式承欧正春一派,至尚像诸物,以离奇著称。 </P>
<P>    沈君盛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善仿徐友泉,而参以沈君用法,为时大彬再传弟子,品种十分丰富,巧与君用相媲美。</P>
<P>    陈正明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制器极精雅,所作坚致不俗,壶则别派,盛名天启年间。</P>
<P>    梁小玉 明万历年间崇祯年间人。原为武林人士,能赋诗操琴。为普陀三秀祠建祠,到宜兴特制茗壶为祭器。所制砂壶不落俗套,并能自撰铭文。蔡寒琼《牟轩边琐》记载梁小玉白泥茗壶“质坚如玉”,“工丽无匹”。 </P>
<P>    周后溪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原籍江西婺源。时大彬弟子。善制小壶,汉扁、流方为其代表作,妍妙在朴致中。(《桃溪客话》) </P>
<P>    邵二孙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人。制壶手段不凡,博采众长,造型千姿百态,件件不同,世称“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P>
<P>    陈用卿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原籍江西婺源。与时大彬同工而年、技俱后,负力尚气,俗称为陈三呆子。式尚工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不规而圆,已极妍饰,款仿钟繇帖意,落墨拙而用刀工。(《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 </P>
<P>    陈仲美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原籍江西婺源,初造瓷于江西景德镇,后慕名到江苏宜兴专事紫砂,把雕塑艺术与壶艺巧妙结合,善于重锼叠刻,喜作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等玩器。别具一格。尤好配壶土,对紫砂泥料配方作出较大贡献。 </P>
<P>现当代紫砂壶艺人传略 </P>
<P>    任淦庭(1888-1968年),又名干庭,字缶硕,宜兴人,现代最著名的紫砂刻画装饰家。工楷、草、隶、篆各体书法,以篆隶见长。绘画以山水花鸟为主,梅兰竹菊为常见题材。装饰手法大多是兼工带写,设计画面以吉祥和寓意性者居多。刀法熟练,诗词图画随意刻绘,自成章法。且左右手都能书画雕刻,功夫独到,自成风格。 </P>
<P>    吴云根 (1892-1969年),原名芝菜,宜兴蜀山人,现代著名制名家。擅长塑器造型,艺术风格朴实稳重,尤爱以竹为题材,其大型竹提壶、竹段壶等作品,既实用又美观,为紫砂壶爱好者所珍。 </P>
<P>    裴石民 (1892-1979年)原名德民,宜兴蜀山人,现代紫砂名家,有“陈鸣远第二”之称。早年即从事紫砂工艺,20年代曾在上海专事仿制紫砂古器,颇负盛名。善制水亟、杯盘和炉鼎等器,造型典雅别致,带有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曾为储南强所藏之供春树瘿壶配盖,为项圣思桃杯配托。其制壶光素花货类均作,尤以像真果品最佳。</P>
<P>    王寅春 (1897-1977年),宜兴上袁村人,现代制作筋纹器茶壶的名家。自幼习紫砂工艺,艺成后至上海专事仿制紫砂古器,见识甚广。中年则制小壶。善制各类方、圆器及筋纹器茶壶,造型雍容大方,浑厚端庄,色泽润和,线条纹理清晰,口盖准缝严密,而筋纹器茶壶吻合紧密度尤为出色。 </P>
<P>    朱可心 (1904-1986年),原名凯长,宜兴蜀山人。自取“可心”为名,意为“虚心者可师也”。现代著名的紫砂陶艺家、制壶名家。擅长紫砂器造型,刻意求新,风格独特,尤善以龙、云、松、竹、梅为题材的创作。名作“云龙鼎”参加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荣获“特级优奖”。他的许多作品为博物院和知名人士所珍藏。 </P>
<P>    顾景舟 又名景舟,1913年生于宜兴上袁村,当代最杰出的紫砂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他从艺五十余载,一直保持严谨的创作作风,功力深厚,技艺精湛,作品富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对紫砂历史的研究和传器鉴赏也有较高的造诣。代表作品有提璧茶具、此乐壶、仿古如意壶等,其壶艺成就可与明代进大彬相等齐。被海内外誉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P>
<P>    蒋蓉 别号林凤1919年生于宜兴潜洛村,当代著名紫砂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她出生于陶业世家,自幼习艺,善于将动物、植物、花景等自然界形体,经过艺术提炼、创造,自如运用于作品之中。她施艺精细,追求色彩效果,作品惟妙惟肖,生意盎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品有荷花壶、万寿壶、枇杷等,其壶艺成就可与清代杨凤年相媲美。</P>
<P>    王石耕 又名长耕,1922年生于宜兴上袁村,王寅春之子。工艺美术师。自幼随父学艺,制陶功底扎实。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工作并培训徒工,1981年起负责技术督导工作。其作品方圆规矩,施艺严谨,颇具古朴之风,以筋纹器见长。代表作品有九头高寿梅桩茶具、五头贵方茶具、长乐壶、永寿壶、展龙壶、鹏程万里壶等。 </P>
<P>    邵盘洪 1926年生于宜兴上袁村紫砂陶艺世家。工艺美术师。自幼受紫砂艺术熏陶,十六岁随母学艺制壶,二十岁前后师从顾景舟、王寅春,设计创作功力较深,技艺全面,以制作筋纹器、光货为主,作品受到港台客商欢迎。1990年曾参加为上海名画家朱屺瞻特制百岁面寿壶,甚获好评。现工作于宜兴紫砂工艺四厂。代表作品有仿古壶、束带壶、葵蜂嚼壶、花蓝壶、牡丹仙壶等。 </P>
<P>    高德芝 1930年生于宜兴。自幼习紫砂陶艺,从师现代著名艺人王寅春。1960年退休续艺于紫砂工艺四厂,得顾景舟、顾绍培、王石耕、沈汉生等艺师指点并合作,星光壶、东西组壶等作品曾多次获荣誉证书,且为中国茶叶博物馆、上海铁画轩及中外收藏家珍藏。 </P>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2: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汉棠 1932年生于宜兴蜀山紫砂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1948年拜名师顾景舟学艺,为顾老第一弟子,得其真传。1975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进修。制壶技艺功底扎实,能入古而化新,施艺独具匠心,品格高雅。现任宜兴紫砂工艺二厂总工艺师。其代表作品有:四方开片冰纹壶、上六茶具、石瓢壶、十五头嵌银丝咖啡具等。精品佳作多次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院收藏。
<>    张守智 1932年生于河北平泉。现任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1951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修读陶瓷专业。196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和现代日用陶瓷的创作设计。1975年以来,与多位宜兴紫砂工艺师合作创制多款提梁壶式,造型风格简练。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曾获全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奖和萨格拉布国际陶瓷展览会荣誉奖。代表作品有紫泥折肩提梁壶(汪寅仙合作)、紫泥扁方提梁壶(周桂珍合作)、紫砂扁圆提梁壶(张红华合作)、黑泥扁圆提梁壶(丁洪顺合作)、帆壶(张红华合作)、智华提梁壶具(周定华合作)。 </P>
<>    邵新和 笔名邵业,1935年生于宜兴紫砂世界。工艺美术师。1956年跟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学艺。1980年到紫砂二厂,为培养陶刻人材作出了贡献。近年来致力于花货茗壶的创作设计,时有新品推出。代表作品有:虎泉壶、石榴壶、石灵壶、金猴望月壶等。 </P>
<>    徐勇良 号老良、云破,1935年生于浙江海宁。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高级美术师,香港锦锋公司艺术顾问。60年代初因喜爱釉色变化而走上陶瓷创作新路,从此作品时有问世,尤以佛像、观世音菩萨居多,给大众的是仁爱和慈悲的形象,将美的艺术形象和宗教信仰合而为一。70年代涉足紫砂壶,饶有趣味,为国内外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作珍藏。代表作品有学塔壶、太平壶等。</P>
<>    顾道荣 1935年生于宜兴潜洛村。工艺美术师。自幼跟母亲学做茶壶,从小热爱紫砂。50年代初期在蜀山南街帮毛顺兴陶器店做坯。1955年进蜀山紫砂生产合作社,并得到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名师指点,技艺博采众长,其佳作颇具现代名家蒋蓉之风骨,兼得清代陈鸣远、陈子畦的神韵。1987年到宜兴紫砂三厂工作。1990年曾为上海名画家朱屺瞻特制百岁百寿壶,甚获好评。代表作品有松龄鹤寿壶、鱼罩壶、红梅绿竹壶等。 </P>
<>    韩美林 1936年生于山东济南。196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擅长画动物,用笔洗练,构图别致,捕捉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深受中外人士喜爱。近年来兼作紫砂陶器,并创建韩美林紫砂陶器,并创建韩美林紫砂工作室。制器造型流美典雅,成为著名的紫砂壶设计专家。代表作品有:此乐壶(顾就舟合作)、美提壶(顾景舟合作)、双竹提梁壶(汪寅仙合作)、宏光壶(江建祥合作)、长春壶(吴亚亦合作)、朱泥凤形圆珠壶(周桂珍合作)、黑泥夹砂直身圆壶(周桂珍合作)。 </P>
<>    五三大 1936年生于宜兴上袁村的紫砂世家,王寅春之子。助理工艺美术师。其壶艺继承了王寅春的特色,颇具个性,善制方货,线条清晰、严密,且形象鲜明,气质高雅。1990年为上海名画家朱屺瞻特制百岁百寿壶,甚获好评。曾工作于紫砂三厂。代表作品有四件福禄寿方壶、济公三宝壶等。 </P>
<>    李昌鸿 1937年生于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顾景舟学艺,1983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造型制图班。现任宜兴紫砂工艺厂技术副厂长。代表作“九件竹简茶具”(与沈巨华合作、沈汉生陶刻)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丙寅大吉”(与徐秀棠合作)获1986年中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 </P>
<>    徐秀棠 1937年生于宜兴蜀山紫砂世家,徐汉棠之胞弟。工艺美术大师。幼年随父徐祖纯学艺,1954年师从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后又得大师顾景舟教导。1958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民间雕塑。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史有较深的研究,一直致力于陶刻、雕塑及壶艺创作,并逐步形成其独特风格,是紫砂史上难得的全才。1996年1月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将牌及资格证书。曾任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副厂长。代表作品有“丙寅大吉”集锦、陶塑、“雪舟学艺”、“坐八怪”,均获历届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P>
<>雅士名流简介 </P>
<>    吴仕 字克学、颐山、号拳石。明弘治至正德年间江苏宜兴人。正德九年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少曾读书宜兴湖父金沙寺,家童供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心析,亦淘细土抟胎,以捏法制壶,款识“供春”二字书铁线小篆,传乃颐山研求式样,代为署款。</P>
<P>    柳佥 字大中、安愚,号味茶居士。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江苏吴县人。绝意仕进,为吴之隐君子。曾以宋本改正《水经》之错缪多篇。其读书处曰“清远楼”,定制宜兴紫砂壶署款“味茶奄”。 </P>
<P>    彭年 字孔嘉,号龙池山樵。明弘治十八年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05-1566年)吴(今苏州)人。正德六年进士。性颖异,嗜读书。善诗词,精书法。书初法晋人,已为楷,其小者信本(欧阳询)、大者清臣(颜真卿)、行草则子瞻(苏轼)。所书孙良贵墓志楷法极佳。兼精治印。少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世,著《龙池山樵集》。藏书处曰“寒绿堂”。</P>
<P>    项元汴 字子京,号墨林居士、香岩居士。明嘉靖四年至明万历十九年(1525-1591年)浙江嘉兴人。国子生。家资富饶,广收法书名画,储藏之丰,甲于江南,因薰习既久,书画自通。山水画法简远,有宋人韵致。善写水墨松竹梅兰,天真雅淡,颇胡逸趣。且能诗,著有《牧冢集》。所藏海内珍异,多精品,时人以为富埒于清秘。每得名迹以印钤之,其题跋皆署“樱宁庵”。曾藏晋孙登天籁琴,故名其所居曰“天籁阁”。 </P>
<P>    赵宦光 字凡夫。明嘉靖三十八年至明天启五年(1559-1625年)江苏太仓人。画承家学,颇有时名,且善治印,著有《篆学指南》。曾构“小苑堂”,藏书其中。昔“钱受斋”藏一壶名钓雪,即凡夫所定制,状似载笠垂钓者。 </P>
<P>    董其昌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嘉靖四十三年至明崇祯九年(1564-1636年)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才华俊逸,善鉴别书画,其书法自成一家,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又精于品题,收藏家得其片语支字皆以为重。性和易、通禅理,终日无俗语。著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曾定制宜兴紫砂壶、陶砚,并自书铭识。 </P>
<P>    陈继儒 字仲醇、眉公,号糜公、白石山樵。明嘉靖三十七年至明崇祯十二年(1558-1639)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与董其昌同郡,同时齐名。少负才华,饶智略,年二十八即隐居昆山之阳。工诗善文,兼长绘画。晚年筑别业于余山,致力书画著述,屡征不仕,有“山中宰相”之名。著有《太平清话》、《眉公书画史》等。颇藏异书,其所居名“宝藏堂”。曾改蒋伯敷名曰伯功夸,并为之撰书壶铭。 </P>
<P>    潘允端 字仲覆,号南箕老人、元邮道人。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上海人。嘉靖进士,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其父恩字子仁,以左都御史致仕,仲履筑“豫园”以奉之,中有“乐寿堂。碧山壶馆藏紫泥小壶一具,底镌“会向瑶台月下逢。乐寿堂制”行书,竹刀刻,盖内有“元江”小印。 </P>
<P>    邓汉 字远游、虚舟,号萧曲山人。明万历至天启年间江西新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佥都御史。著有《大旭山房》《留夷馆》《芙蓉阁》《文远堂》《南中·红泉》诸集。昔何觉夫藏紫泥小壶一具,底刻“文远堂”三字楷书。</P>
<P>    顾元庆 字大有,自号大石山人。明万历至天启年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谊子,亦善山水,传家法,能以精工佐其古雅。好古书法,尝作《瘗鹤铭考》。以书史自如,自经史以至丛说多所纂述,著有《云林遗事》《山房清事》《夷白齐诗话》。藏书尤卷,择其善本刻之,署曰“阳山顾氏文房”,名其堂曰“夷白”。性好茶,著《茶谱》一卷。曾定制紫砂壶署“顾大石”或“夷白斋”印款。 </P>
<P>    陈煌图 初名兰生,后更名鸿,字鸿文。明天启、崇祯至清顺治、康熙年间江苏常熟人。崇祯末官至翰林院典籍。明亡后,归隐于西湖北山草堂。</P>
<P>    释如曜 字昱光。明万历年间定海人。万历四十年主持普陀洛伽山白华庵。其徒性殊,字朗彻,著有《剖璞集》。师徒集藏金石、书画、文玩及紫砂名壶而致富。 </P>
<P>    蒋之翘 字楚犀,号石林。明天启至崇祯年间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家贫好藏书,明末避盗村居,搜名人遗集数十种,辑《甲申前后集》。张廷济弟季勤曾藏铭“名林壶”,为吴骞题款。 </P>
<P>    姚咨 字舜咨,号潜坤子、皇象山人、茶梦主人。明末江苏无锡人。著有《潜坤集》《春秋名臣列传》。喜藏书,藏书印曰“茶梦庵”、“茶梦散人”。定制紫砂壶亦用此印。</P>
<P>    宋荦 字牧仲,号漫堂、西陂放鸭翁。明崇祯七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634-1713年)河南商邱人。明亡以大臣子弟列侍卫考试优等,历任山东按察使、江西巡抚。康熙南巡,赐题牧仲别业“西陵”二字。及世有“令仪鱼麦堂”、“清德堂”等额。紫砂壶传器有“清德堂”篆印,以其名高,故后世仿其堂号制壶者甚多。 </P>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2: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第十一章 紫砂壶专著评介 </DIV>
<DIV> </DIV>
<DIV>阳羡茗壶系 </DIV>
<DIV> </DIV>
<DIV>    专论紫砂壶的第一篇著述。作者周高起,名伯高,江苏省江阴到(今江阴市)人,明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博学强识,工古文辞,早岁戏于痒,与徐遂汤同修江阴县志。居由山里,游兵突至,被执索资,怒詈不屈而死。著有《读书志》《阳羡茗壶系》。   </DIV>
<DIV>   《阳羡茗壶系》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该书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当时已誉为实用与陈设欣赏兼备的艺术珍品,“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书中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三十一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并将他们分别列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七大类。其中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被誉为壶家“妙手三大”。还记述了紫砂壶的泥料产地及制地点。文章最后为赞美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实用功能及艺术特色。全书计三千五百字,有新安张氏霞举堂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刊本。</DIV>
<DIV> </DIV>
<DIV>阳羡名陶录 </DIV>
<DIV> </DIV>
<DIV>    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有关紫砂壶的专著。作者吴骞,字槎客,号兔床,别号齐云采药翁。浙江海宁人(三国吴置海昌都尉,后改为盐官县,附属余杭郡,有蜀山,今海宁县),清代国子监生,富藏书画古玩,藏有坻刻本千部,名其书室谓“千元十驾”,意思是说,驾临此室看千部元版书籍,也可抵上十部宋版的资料,博古善诗,名闻吴越间。先世有别业在荆溪县桃溪(今宜兴张渚),间岁至荆溪采访旧闻,在宜兴著有《桃溪客话》、《阳羡名陶录》,译考国山碑文。 <BR>    《阳羡名陶录》书成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该书分下下两卷,设有七个栏目:自序、原始、选材、本艺、家溯、丛谈、文翰(包括记、铭、赞、赋、诗等)。上卷介绍了宜兴紫砂壶的起源,“相传壶土出,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买富贵!”土人郡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谰若披锦。”并详细评述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制作技艺,以及金沙寺僧、供春、时大彬、李茂林等三十九名制壶名家的壶艺特色。下卷则记叙了紫砂壶泡茶的特殊功能、工艺价值,以及“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金购之。”并附赞美紫砂壶的诗词铭赋等文翰,以《阳羡茗壶赋》为最,作者吴梅鼎,字天篆,号浮月,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工诗词,善书画,山水翎毛与其兄吴天右并称一时,所著《醉墨山房赋》中有篇《阳羡茗壶赋》,这是以诗赋形式歌颂此砂壶的最早专著。 <BR>    《阳羡名陶录》全书计一万八千字,有会稽章化光绪十一年(1855年)刊本。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年)刊出的是吴江沈氏楷堂刊本,不分卷。尔后,光绪十八年由仁和许增迈孙选人《榆园丛刻》。 </DIV>
<DIV> </DIV>
<DIV>茗壶图录 </DIV>
<DIV> </DIV>
<DIV>    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玄宝)编著,六十四开线装本,分上下两册,上册文,下册图,记载了三十二件名贵的宜兴紫砂壶,图版为工笔白描,并详实地注明了茗壶的大小尺寸,形制特色、壶泥色彩以及造器者印章、铭文、款识摹本。上册前有明治七年(1874年)奥兰田自序。文明治九年(1876年)江川田刚序。次注春三十二先生姓名字号,是仿《茶具图谱》《文房图赞》之例,据所录茗壶的异形殊性所予的命名。次凡例九则,声明本书的典故,皆以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和吴骞《阳羡名陶录》为粉本。其目次分:原流、形状、流扳、泥色、品汇、大小、理趣、款识、真赝、无款、衔捏、别种、用意十四章。书末还有1875年小舟渔隐田后序和光绪二年(1876年)嘉兴叶松石跋。 <BR>    图录第一章例举制壶高手金沙寺僧、供春、时大彬以下艺人四十余人,分述了他们的年代,评价了他们的作品。作者虽称著录了自明到清凡三百年间的紫砂艺人,而实际所收录的人名只到嘉庆时为止。其中有明代万历戊午年(1618年)的李仲芳壶,明末的陈和之壶,清初的陈鸣远仿古壶,还有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梨皮泥壶和许龙文、杨彭年的作品等。这些茗壶作者多数是明末清初的艺人,正和紫砂壶开始东渡的时代相符。 <BR>    奥氏在《宜兴窑和朱泥器》中评介紫砂壶是“自沏茶之法兴,阳羡砂壶始名于天下”,而且,“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他认为,“在日本,主要是重视煎茶的小茶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的,都受到珍爱”。同时,他还把明代欧窑出品誉为“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名器”。 <BR>    此书所采三十二器中,十五器是奥兰田的收藏,其余十七器则分别藏于各家。据奥兰田自己说,“茗壶嗜好成癖,不论状之大小,不问流之曲直,不计制之古今,不说泥之精粗,款这有无,苟有适于意者取购焉。”奥氏的选壶标准,只在壶艺,这比之一般只知道讲究年代款署壶工的有名无名,而无视壶艺自身价值的人,确实有胜一筹。叶松石在跋文中说:“甲戎(1874年)春,予初至日本,即闻奥兰田名,厥后又数闻人道其有茗壶癖。”可见奥氏是当时以收藏紫砂壶著名的“茶道”中人。 </DIV>
<DIV> </DIV>
<DIV>宜兴陶器概要 </DIV>
<DIV> </DIV>
<DIV>    宜兴陶器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备委员会编辑,1932年出版。该书由宜兴蜀山人士周润身和周幽东父子合著,为近代紫砂史的重要史料之一。书名为郑洪年题写。该书篇目分发刊词、宜兴陶器历史上这索考、陶业概况、实业救国与陶业救济以及“有关报纸上刊登的呼吁救济宜兴陶业的文章”五个部分,扉页刊有宜兴陶器名技暨各厂出品述要。 <BR>    该书首先追述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源流,并简要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三十九名制陶名家的造壶艺术、作品特色及工艺价值,应为“全盘陶器之菁华”;书中还叙述了宜兴陶器的原料、色釉、应用和仿造他物之机能四个特点,认为宜兴陶器“以其泥质举世无匹,制作特殊”的特色,已“为江苏省特产之一,为国粹之一。”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宜兴紫砂业、黄货业、粗货、砂货业、黑货业、沦货业六大类陶器产品的产地、制造、产量、产值以及销售等情况。该书最后根据当时宜兴陶器日益衰落的现状,呼吁政府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作者提出办陶业学校、陶瓷研究所和培养人才、开设工厂,以科学技术振兴宜兴陶瓷工业。全书计一万七千字。十六开铅印本。 </DIV>
<DIV> </DIV>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2: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阳羡砂壶图考 </DIV>
<DIV> </DIV>
<DIV>    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合作编著。两位作者都是紫砂壶收藏家和鉴赏家。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文,下卷图。上卷文字考据部分于1937年在香港出版。出版之际,适逢抗日战争,下卷图版部分未及出版。 <BR>    该书由番愚叶恭绰为其作序。上卷按年代统系、壶艺列传、土质出产、制工窑火、赏鉴丛话、前贤文翰、时人题咏、名家传器、雅流传器、待考传器、别乘传器、附记传器十二类论列。其列传考据溯自明代正德初,迄于清末宣统,以审其嬗递辨其沿革,此外从略。次编荧艺列传,列创始七人、正传十三人、别传三十五人、雅流五十五人、待考三十五人,共计一百四十五人。 <BR>    该书下卷载图一百一十三幅。附以印章铭识,悉由两家藏器暨海内朋侪名玩及著录可考者慎选,按图审辨,足资证佐。散佚已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下卷原稿,近年已为詹勋华先生所取得,并经整理付梓。 <BR>    关于《阳羡砂壶图考》下卷的幸存,据悉是由新加坡宋芝芹先生的承让,并为台湾詹勋华先生所得,经其精心整理、补述及詹先生历年来所集有关文献,还有海内外知名收藏家所藏之紫砂壶珍品提供照片,罗列而成《宜兴陶器图谱》一书问世。 </DIV>
<DIV> </DIV>
<DIV>紫砂陶器造型 </DIV>
<DIV> </DIV>
<DIV>    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编,轻工业出版社1978年出版。该书简要地介绍了紫砂陶器的独特风格、原料特点、成型工艺和历史沿革,并通过对典型产品的分析,着重介绍了它的艺术处理手法和装饰方法。此外还介绍了各类紫砂产品的造型工艺测绘图(并附规格要求)。该书收时大彬、徐龙泉、陈鸣远、陈曼生、黄玉麟、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所制及历代传统造型的紫砂壶式样二百三十八种,紫砂花盆式样一百O二种,其他紫砂器十六种,合计三百五十六种。 <BR>    该书是在一九七五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与江苏省轻工业局联合举办的“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训练班”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由潘春芳等进行编写的。书中着重整理并测绘了传统和创新的紫砂陶器造型三百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宜兴陶瓷工业公司陈列室和紫砂工艺厂生产的展品和样品,其余则是中央工艺美术学术学院陶瓷美术系师生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个人收藏的资料整理紫砂陶器造型。这结造型是先对产品进行测量绘出实大图,然后按一定比例缩成的。</DIV>
<DIV> </DIV>
<DIV>宜兴陶艺 </DIV>
<DIV> </DIV>
<DIV>    原是1981年香港市政局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办的“宜兴陶艺展”特刊,收明代十五人、清代五十一人、近代十四人的作品一百一十九件(内有明代二十四件、清代七十九件、近现代十六件),其中九十件为罗桂祥先生慨捐市政局的中国茗具藏品中的精品。 <BR>    该书于1990年出版,前有香港市政局主席霍士杰所撰弁言及香港艺术馆(藏品)馆长朱锦鸾的序言。 <BR>    书中有罗桂祥先生撰写的香港茶具文物馆的历史及其收藏的介绍,还有茶具文物馆赵锦诚先生撰写的《中国茗茶风俗》。 <BR>    《宜兴陶器简史》是该书中的一篇长文,系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谢瑞华女士所作。另外两篇长文,分别为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撰《上海博物馆藏宜兴陶器》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乐宾纳博士撰《宜兴陶艺西渐》南论。一百一十九件珍贵紫砂壶、器,历历在目,每幅照片下附有简略说明(中英文对照),还有该名家的刻款或印章放大字体。 <BR>书末最后有附录,介绍三种制造宜兴茶壶的方法,即镶身筒、打身筒和手捏法三种手工成型工序。</DIV>
<DIV> </DIV>
<DIV>宜兴陶器图谱 </DIV>
<DIV> </DIV>
<DIV>    詹勋华编著,台北市茶艺杂志社1982年出版。1990年重版由台北南天书局发行,九壶堂协助出版。内容分为四编: <BR>    第一编:宜兴陶器珍藏刊有明清两代宜兴陶器一O三件,每件藏品都注明收藏者姓名、器皿尺寸、年代及解脱文字,图文并茂。 <BR>    第二编:宜兴陶艺浅说分述宜兴陶艺的文化背景、宜兴陶冶述(包括明以前,以至明清以来的陶器)、宜兴陶器鉴赏、实用(包括选壶、适壶、保养、结绳、修补、潮汕小壶等)。 <BR>    第三编:阳羡砂壶图考手稿。这里强调《阳羡砂壶图考》下卷珍贵手稿全部展现。自1937年上卷出版之后,下卷湮没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近年由新加坡宋芝芹先生承让,编著者又在整理中加以补述。据悉,此前台北的《宜兴乡讯》自一一九期(1965年10月)起,首刊《阳羡砂壶图考》上卷的历史考据文字,连载历时九年之久,始克全文登完。惜未得见下卷为憾。下卷的失而复得,实是陶艺爱好者的一大幸事。 <BR>    第四编:宜兴陶艺名家及附录。名家小传列雅流、正传、别传、共列一百五十余人。附录计有:前贤文翰、宜兴县沿革、名家字号表、名家年代表、干支年代表及参考书目等。 </DIV>
<DIV> </DIV>
<DIV>中国陶瓷·宜兴紫砂 </DIV>
<DIV> </DIV>
<DIV>    《中国陶瓷全集》(日文版)第二十三卷《宜兴紫砂》,为八开本大型彩色图册,由姚迁、蒋蓉初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同日本美乃美株式会社于1982年合作出版。该图册收明清和近代紫砂器二百二十四件,其中紫砂壶一百五十九件,紫砂花盆三十三件,其它紫砂器六十一件。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又以同样开本重新出版了中文版图册,页印有全国窑址略图和江苏省及宜兴地图,并标明宜兴古窑址和现代窑址方位。 <BR>    姚迁在图册中撰写的题为《宜兴此砂》的文章,首先论述了宜兴紫砂的历史源流、古籍论据和古窑址的发现,并着重介绍了明清两代的制壶名家和传世名作。 <BR>    图册中还刊有蒋赞初、杨振亚、贺盘法和李壮大先生合撰的《宜兴紫砂的历史及现状》专论,概述了宜兴的地理、历史,分别论述了宜兴紫砂在宋代的创始时期、明代的勃兴时期、明末清初的进一步繁荣时期以及现代紫砂器的兴衰和1949年以后的新生等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陶艺发展状况,言论精辟,观点鲜明。 </DIV>
<DIV> </DIV>
<DIV>宜兴紫砂 </DIV>
<DIV> </DIV>
<DIV>    梁白泉主编,顾问顾景舟,宜兴紫砂器色图册,1990年由文物出版社和两木出版社合作出版。 <BR>    该图册辑录紫砂精品二百0一件,按制作年代先后排列。其中以明、清两代作品为主,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鉴于紫砂工艺正继续向新的高度发展,为了显示完整的历史概貌,该书兼收当然紫砂工艺师的一部份代表作品。 <BR>    该图册资料主要有江苏省的文物博物单位、收藏家及宜兴紫砂工艺厂提供,北京、福建、浙江、上海的文章单位及收藏家也提供了藏品。书中的明清紫砂器集合了全国二十多家著名博物馆和文物商店的精品,另加唐云、姚世英、王一羽、冯其庸等私人的藏品。 <BR>    历代紫砂名作多有仿制,而以往有些画册往往把一些后仿者也列作名家原有真品,每易教人混淆,使同好者更难辨别其相类似者的真真假假。而这本图册在安排上则比较妥善,凡经很多专家鉴定为真品的,才标明制壶人的姓名;不能确定制壶人的,只录铭款,表示存疑。 <BR>    该图册在选辑传世紫砂精品的同时,书中充分利用了考古发掘成果,其中有二十余件图录更是考古学家近年发掘的成果,最近百年出土的珍贵古董紫砂器,书中还附有出土紫砂器综合资料(十八件)和有年款的时大彬壶(十二件)。 </DIV>
<DIV> </DIV>
<DIV>紫砂春秋 </DIV>
<DIV> </DIV>
<DIV>    史俊棠、盛畔松主编,文汇出版社1991年出版。该文集为上海《文汇报》和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于1990年联合举办的“紫砂文化征文奖”活动所汇集的文稿,旨在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发掘紫砂文化的历史,推动紫砂文化的研究。记叙紫砂壶史事、沿革、源流,评品壶师艺术成就之文,多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及众多古籍中。此集中征文稿一百四五十篇中选出五十一位作者的六十篇文字汇编成书,内容列“溯源话艺”“紫艺论丛”“艺苑掇英”“文人题咏”等栏目。作者遍及古人今人,海内海外,歉收外域人士。有紫砂收藏家、鉴赏家的种种独到见地;有紫砂学者和科学考古分析研究成果的汇报;有对制壶名师的介绍、评品。尤为可贵者,尚有众多制壶高师的论述,或有多年实践而形成的深刻见解,或为凝聚毕生心血之理论升华。 <BR>    书中还附有两篇紫砂古籍经典著作:明代天启年间江阴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和清代乾隆年间海宁吴骞编《阳羡名陶录》并对原著加标点。整个文集共三十六万五千字。 </DIV>
<DIV> </DIV>
<DIV>宜兴紫砂珍赏 </DIV>
<DIV> </DIV>
<DIV>    顾景舟主编,徐秀棠、李昌鸿副主编,艺术顾问张守智。大型彩色画册,1992年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BR>    该画册收录古今宜兴紫砂精品五百十一件(套),分历史、现代两大部分,按制作年代先后排列。历史部分以1949年为界限,介绍了明、清、民国五十八位名家的一百六十七件精品;现代部分以高有工艺师的作品为主, 介绍了九十一位名家的三百四十四件(套)精品,展示当代紫砂陶艺发展的新方向。在图版之前,由主编者撰写了三篇专论:紫砂陶史概论(顾景舟)、紫砂生产工艺(李昌鸿)、阳羡茶事(徐秀棠)。文前配有一组“鼎蜀风情”摄影作品(唐国新摄),文中选用了六十余幅图片,以便读者更形象地理解宜兴紫砂。古往今来,紫砂名家精品历代多有仿制,该书非精不取,对真品、仿品也作了鉴定区别。凡鉴定为真品者,均标明制作者姓名;凡不能确定或经鉴定为仿品者,只照录铭款。为了便于读者鉴别、欣赏,画册中重点作品都有鉴赏评论。这些文字,除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藏品特邀黎淑仪女士撰稿以外,其余均出自主编者手笔,顾景舟大师提供了权威性赏析文字。 <BR>该画册除了收录了丰富的紫砂珍品外,还载有著名学者、收藏家冯其庸教授所写的序,书名题签为和汀教授。全书十一万字,彩图八百八十一幅。装饰设计分外讲究,有精装本和特藏本两种。</DIV>
<DIV><BR></DIV>
 楼主| 发表于 2008-1-9 12: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录
<DIV> </DIV>
<DIV>附录一 紫砂壶专著及有关参考书刊目录 </DIV>
<DIV><BR>40年代以前著作 </DIV>
<DIV><BR>《阳羡茗壶系》 明·周高起 <BR>《阳羡茗壶图谱》 明·周嘉胄 <BR>《阳羡茗壶赋》 清·吴梅鼎 <BR>《阳羡名陶说》 清·和芑堂 <BR>《阳羡名陶录》 清·吴骞(榆园丛刻乾隆丙午版) <BR>《茗壶图录》 (日本)奥玄宝(注春居明治甲戌年版)(1874年) <BR>《宜兴陶器概要》 1932年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筹委会编印 <BR>《阳羡砂壶图考》 李景康、张虹 1937年香港出版 <BR>《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家形集拓》 民国·邓实 <BR>《茶疏》 明·许次纾 <BR>《壶史》 清·朱石梅 <BR>《陶说》 清·朱琰 <BR>《茶笺》 清·冯可宾 <BR>《饮流斋说瓷》 民国·许之衡 <BR>《茶余客话》 清·阮葵生 <BR>《长物志》 明·文震亨 <BR>《池北偶谈》 明·王士祯 <BR>《杂说》 清·李笠翁 <BR>《秋园杂佩》 清·陈贞慧 <BR>《梦忆》 清·张岱 <BR>《前尘梦影录》 清·徐子晋 <BR>《景德镇陶录》 清·蓝溥、郑廷柱 <BR>《扬州画航录》 清·李斗自然庵藏版乾隆乙卯版 <BR>《支那陶磁的时代的研究》 (日本)上田恭辅 昭和五年(1930年)东京大阪屋号发行 <BR>《古玩指南全编》 民国·赵汝珍编述 北京出版社 1992年重印 <BR>《荆南漫稿》 明·吴可达 <BR>《宜兴县旧志》 清·嘉庆二年增修 <BR>《宜兴·荆溪县志》 清·光绪八年撰修 <BR>《常州先哲遗书》 清·盛宣德 光绪丁酉版 <BR>《宜兴县志刊伪》 清·徐滨 <BR>《荆溪遗闻》 清·史维彦 <BR>《荆溪野录》 清·许祖耀 <BR>《荆南小志》 清·陈径 <BR>《乡贤备考》 清·杨怀远 <BR>《见闻杂记》 清·蒋锡震 <BR>《宜兴备志》 清·周志清 <BR>《阳羡古迹》 宜新印务局 1930年版 <BR>《宜兴乡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版 </DIV>
<DIV> </DIV>
<DIV>50年代至70年代著作 </DIV>
<DIV> </DIV>
<DIV>《陶业概况》 宜兴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 1954年油印本 <BR>《宜兴陶业今昔》 南京大学历史系陶业史编写组 1959年油印本 <BR>《人民的陶都》 鼎蜀镇报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9年版 <BR>《宜兴十年史》 宜兴十年史编委会 1959年油印本 <BR>《宜兴紫砂工艺十年史》 宜兴紫砂工艺厂 1959年油印本 <BR>《宜兴陶瓷制造》 宜兴鼎蜀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9年版 <BR>《宜兴陶瓷工业的发生展与改造》 宜兴工商联 1959年初稿油印本 <BR>《宜兴陶瓷史》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1963年油印本 <BR>《我们的故乡宜兴》 台北《宜兴乡讯》特刊 1975年版 <BR>《宜兴陶瓷发展史》 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1976年油印本 <BR>《宜兴紫砂史》 江苏宜兴陶瓷公司 1978年油印本 <BR>《紫砂陶器造型》 宜兴陶瓷工业公司 轻工业出版社 1978年版 <BR>《中国之民间工艺》 (日本)能智修弥 昭和三十四年版(1959年) <BR>《中国的瓷器》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63年版 <BR>《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肯的演变》 冯先铭 文物出版社 1963年版 </DIV>
<DIV> </DIV>
<DIV>80年代以后著作 </DIV>
<DIV> </DIV>
<DIV>《宜兴紫砂陶》 韩其楼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BR>《宜兴陶器图谱》 詹勋华 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82年版 <BR>《陶都宜兴》 陶都宜兴编写组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年版 <BR>《宜兴名壶家及款及》 袁旃 刊於台北故宫《三希堂茶话》 1984年版 <BR>《古今名壶集》 香港英泰贸易公司 友谊出版社 1985年版 <BR>《壶锦》 香港锦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1985年版 <BR>《阳羡砂器精品图谱》 赖福来 台北淑馨出版社 1985年版 <BR>《宜兴茶壶的造型与纹饰》 美国谢瑞华 刊于台湾 《中国茶壶大观》 1985年版 <BR>《从有年款的作品看宜兴紫砂陶的历代发展》 香港罗桂祥 刊于台湾《中国茶壶大观》</DIV>
<DIV> 1985年版 <BR>《宜兴陶器》 (英文版) 香港罗桂祥 苏富比出版社、香港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BR>《砂壶集》 香港海洋紫砂陶艺公司 远东出版社 1986年版 <BR>《宜兴紫砂壶的鉴定历程》 曾柱昭 刊于1986香港 《中国文物世界》 <BR>《陶都精华》 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宜兴陶瓷公司合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7年版 <BR>《宜陶之膂》 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 1987年版 <BR>《紫砂春华-当代宜兴陶艺》 叶荣枝、赵锦诚锦 香港市政局香港艺术馆 1988年版 <BR>《中国宜兴陶瓷艺术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日本中国陶艺交流协会 1988年版 <BR>《中国陶瓷全集第二十三卷宜兴紫砂》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株式会社 1982年日文版 1989年中文版 <BR>《壶锦》 (续集)香港锦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1989年版 <BR>《壶锦》 (十周年纪念)香港锦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1990年版 <BR>《宜兴陶艺》 香港市政局茶具文物馆 1981年初版 1990年重版 <BR>《宜兴紫砂》 梁白泉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 1990年版 <BR>《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 台湾禧美术馆 1990年版 <BR>《紫壶黛墨》 叶荣枝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91年版 <BR>《紫砂陶》 季野 刊于1991年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 <BR>《名壶邮票特展专辑》 刊于1991年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 <BR>《紫砂春秋》 史俊棠、盛畔松主编 文汇出版社 1991年版 <BR>《淘砂集》 丁国兴、壶春阁香港壶春阁1991年版 <BR>《宜兴紫砂珍赏》 顾景舟、徐秀棠、李昌鸿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1年版 <BR>《紫砂茶壶》 李英豪 香港博益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1991年版 <BR>《中国宜兴紫砂现代名人作品锦集》 香港华萃有限公司 1991年版 <BR>《砂艺掇英》 首次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宜兴紫砂工艺厂油印本 1992年4月 <BR>《紫砂壶鉴赏》 唐云主编 郑重编著 香港万里机构·万里书店 1992年版 <BR>《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 钱剑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BR>《茗壶竞艳》 李景端、王敖盘主编 江苏译林出版社 1992年版 <BR>《中国砂壶鉴定简述》 房暗星台湾《壶中天地》出版社 1992年版 <BR>《宜兴紫砂陶艺》 姚迁等编著 台湾南天书局 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版 重印1992年版 <BR>《紫砂天下》 《紫玉金砂》杂志社 1992年版 <BR>《紫砂天下》 (创作)《紫玉金砂》杂志社 1993年版 <BR>《紫砂精壶品鉴》 陈传席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 <BR>《紫砂风采》 《茶与壶》 杂志社 1993年版 <BR>《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册》 何继主编 台湾奇园艺术中心 1993年版 <BR>《紫砂赏玩》 良绍著 台湾艺术园书公司 1993年版 <BR>《五色土》 (紫砂名家报告文学集)陆浦东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4年版 <BR>《宜兴古陶瓷鉴赏》 李瑞隆*台湾静观堂* 1994年版 <BR>《墨海壶天》 (第一届中国书画名家九三金秋紫砂艺术笔会)《紫玉金砂》杂志社*1994年版 <BR>《墨海壶天》 (第二届中国书画名家九四金秋紫砂艺术笔会)《紫玉金砂》杂志社 1995年 <BR>《天地方圆》 《天地方圆》杂志社 台北浩东有限公司 <BR>《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陈祖规、朱自振 农业出版社 1981年版 <BR>《中国陶瓷史》 中国哇酸监学会主编小组冯先铭等编 文物出版社 1982年版 <BR>《中国茶道》 黄墩岩 台湾文畅出版社 1982年版 <BR>《中华名壶选萃》 潘捷夫 台湾捷鸿出版社 1982年版 <BR>《三希堂茶客》 台北故宫博物院 1984年初版 <BR>《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 文物出版社 1984年版 <BR>《中国茶壶大观》 李治元 台湾长春树书 1985年版 <BR>《洞天福地的宜兴》 台北《宜兴乡讯》特刊 1985年版 <BR>《明清工艺美术名匠》 周南泉 刊于1985年《故宫博物院院刊》 <BR>《中国美术辞典》 沈柔坚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版 <BR>《工艺美术辞典》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BR>《中国陶瓷文献指南》 徐荣编著 轻工业出版社 1988年版 <BR>《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 吴山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9年版 <BR>《简明陶瓷词典》 汪庆正主编 上海辞典出版社 1989年版 <BR>《朱泥壶的世界》 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 1990年版 <BR>《国宝大观》 染白泉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0年版 <BR>《中华文物鉴赏》 罗宗真、秦浩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BR>《陶瓷造型设计》 杨永善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年版 <BR>《中国古陶瓷鉴赏》 陈文平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年版 <BR>《收藏辞典》 陈志伟主编 知识出版社 1992年版 <BR>《中国名壶》 台湾钟文出版社 1992年版 <BR>《名壶集锦》 台湾钟文出版社 1993年版 <BR>《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DIV>
<DIV> </DIV>
<DIV>刊物 </DIV>
<DIV> </DIV>
<DIV>《江苏陶瓷》 (季刊)江苏省宜兴陶瓷研究所 <BR>《中国陶瓷》 (双月刊)《中国陶瓷》杂志社 <BR>《宜兴文史资料》 宜兴市政协文史办公室 <BR>《宜兴乡讯》 (月刊)台北宜兴同乡会 <BR>《陶都报》 (周刊)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BR>《紫玉金沙》 台北市紫玉金沙有限公司 <BR>《壶中天地》 (月刊)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 <BR>《茶道文摘》 (季刊)台湾《茶道文摘》杂志社 <BR>《茶与艺术》 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 <BR>《茶艺月刊》 台北市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 <BR>《茶与壶》 台北市《茶与壶》杂志社 <BR>《文物》 (月刊)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出版社 <BR>《南艺学报》 南京艺术学院 <BR>《南京文博通讯》 南京博物院 <BR>《东南文化》 (季刊)南京博物院 <BR>《上博馆刊》 上海博物馆 <BR>《故宫博物院院刊》 (季刊)北京故宫博物院 <BR>《中国文物世界》 (月刊)香港《中国文物世界》杂志社 <BR>《收藏家》 (季刊)北京收藏家杂志社 <BR>《收藏天地》 (季刊)香港锦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BR>《艺术家》 台湾《艺术家》杂志社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
<DIV>(全文完 本文自网络收集整理)</DIV>
发表于 2008-1-9 13: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壶迷兄辛苦,谢谢资料
发表于 2008-1-9 15: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啦!
发表于 2008-1-10 08: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劳壶迷兄,谢谢了!
发表于 2008-2-17 12: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资料,历来没有形成体系。能有相对完整的资料,已经很好!谢谢了!
发表于 2008-2-11 21: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辛苦了</P>
<> 顶</P>
发表于 2008-2-26 16: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BR>
<TABLE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border=0>

<TR>
<TD class=oblog_t_4 bgColor=#ffffff><FONT size=2>雅士名流简介<BR></FONT><FONT size=1>----------------------------------------------------------------</FONT></TD></TR>
<TR>
<TD>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DIV align=right>clzhaoyue 发表于 2006-6-30 17:12:33</DIV></TD></TR></TABLE>明朝<BR> <BR> <BR><BR><BR>吴仕<BR>  正德一—嘉靖间人(约1506—1555),字克学,一字颐山,号拳石。宜兴人,正德申戍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少曾读书金沙寺内,家僮供春窃仿寺僧心匠,亦淘细土搏胎,以指揑法制壶。然供春一家僮,能作树瘿仿古诸式,款识亦书铁线小篆,传乃颐山研求式样,代为署款。<BR><BR>柳佥<BR>  正德一一嘉靖间人(约1506—1555),字大中,号安愚,别号味茶居土。江苏吴县人,绝意仕进,为吴之隐君子。曾以宋本改正水经之错谬多篇。其读书处曰『清远楼』,定制砂壶署款『味茶庵』<BR><BR>彭年<BR>  正德一一隆庆间人(约1511—1569),江苏吴县人。字孔嘉,号龙池山樵、龙池山人。正德六年进土。性颖异,嗜读书。诗宗盛唐,旁及香山、郢州。精法书,宗颜欧。少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世,著有『隆池山樵集』。其藏书处曰『寒绿堂』、『云光阁』。<BR><BR>项元汴<BR>  嘉靖一一万历间人(约1540—1596),浙江嘉兴人。字子京,别号古樵李狂儒、香严居土、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墨林子、墨林山人、墨林外史、墨林居土、墨林懒叟、鸳鸯湖长等。善写古木、水墨、松竹梅兰,天真雅淡、颇有逸趣。以善治生产致富,出其余绪,广购海内珍异,多精品,时人以为将埒於清秘。每得名迹以印钤之,累累满幅,其题跋臂署『樱宁庵』,其藏印曰寄敖、退密、墨林山人、世酒美堂、传家永宝、神游心赏,古樵李狂儒、墨林山房。尝藏晋孙登天籁琴,故名其所居曰『天籁阁』。相传蒋伯苓所制壶,底钤『天籁阁』印,其壶样即为子京所定,呼为天籁阁壶。<BR><BR>赵宦光<BR>  隆庆一一万历间人(约1567—1605),江苏太仓人。字凡夫,别号寒山梁鸿墓下凡夫。画承家学,颇擅时名,能文善治印,著有『篆学指南』。曾构『小宛堂』、藏书其中。<BR><BR>董其昌<BR>  嘉靖一一天启间人(约1545—1625),江苏松江人。字元宰,号思白、思翁、香光居土、香光。万历七年(1589)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书法自成一家,其画集宋元书诸家之长,又精於品题。性和易,通禅理,终日无俗语。著有『画禅室随笔』、刻石曰『玉烟堂』。<BR><BR>陈继儒<BR>  嘉靖一一崇祯间人(约1546—1633),江苏松江人。字仲醇,号眉公、眉道人、縻公、縻道人、白石山樵、白石樵、空青子、雪堂、醇儒。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年廿九,隐居昆山之阳。後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过。工诗善文,兼长绘画。颇藏异书,喜钞校旧籍,因得颜鲁公书朱巨川告身,故名其所居『宝颜堂』。又有『顽仙庐』来仪堂、婉变草堂。其所藏书画,刻石曰『一腐儒』。又曾手摹苏长公书,刻石曰『晚香堂』。曾改蒋伯敷名曰伯苓,为之撰书壶铭。其行书出入苏米。<BR><BR>潘允端<BR>  嘉靖一一崇祯间人(约1548—1630),江苏上海人。字仲履,号南箕老人、元邮道人。嘉靖进土,官至四川右布政使。其父恩字子仁,以左都御史致任,仲履筑『豫园』以奉之,中有『乐寿堂』。<BR><BR>邓汉<BR>  万历一一崇祯间人(约1573—1644),江西新城人。字远游,一字虚舟,号萧曲山人。万历廿六年(1598)进土,官至余都御史。著有大旭山房、留夷馆、芙蓉阁、文远堂、南中、红泉诸集。<BR><BR>顾元庆<BR>  万历一一崇祯间人(约1591—1644),江苏松江人。字大有,号大石山人。以书史自娱,自经史以至丛说多所纂述。行世著有云林遗事、山房清事、夷白斋诗话。藏书万卷,择其善本刻之,署曰『阳山顾氏文房』、名其堂曰『夷白』。性好茶,著『茶谱』一卷。定制茗壶署『顾大石』或『夷白斋』。<BR><BR>陈煌图<BR>  万历一一顺治间人(约1596—1654),江苏常熟人。字鸿文,初名兰孙,後更名鸿。崇祯末官至翰林院典籍,明亡归隐西湖北山草堂。<BR><BR>释如曜<BR>  万历一一泰昌间人(约1573—1620),定海人。字昱光,万历壬子四十(1612)年住持普陀洛伽山白华庵。其徒性殊,字朋彻,著有『剖璞集』。师徒蓄金石书画文玩茶具而富。<BR><BR>蒋之翘<BR>  天启一一清顺治间人(约1621—1649),浙江秀水人。字楚穉,号石林,家贫好藏书,明末避盗村居,搜名人遗集数十种,辑甲申前後集。又尝重纂晋书校注、昌黎、河东集,辑樵李诗乘四十卷。其藏书注『樵李蒋石林藏书』印。张廷济弟季勤曾藏铭『石林壶』,为吴骞题款。<BR><BR>姚咨<BR>  天启一一清顺治间人(约1621—1648),江苏无锡人。字舜咨,号潜坤子、皇象山人、皇山标老、茶梦主人。著有潜坤集、春秋名臣列传。喜藏书,其所钞书叶心中『茶梦斋钞』四字。藏书印曰『茶梦庵』、『茶梦散人』。茗壶亦用此印。<BR><BR>梁小玉<BR>  天启一一清顺治间人(约162l一1648),明,武林人。七岁即能赋诗,长而涉猎群籍,著有『姗缳集』二卷。工篆刻。其传器未见。曾商略古今名娃,奉薛涛为盟主,以苏小小,关盼盼配享,颜曰『花坛三秀之祠』,岁时奠而酧之,小玉自为祭主,并特制茗壶为祭器。<BR><BR>宋莹<BR>  崇祯一一清康熙闲人(约1631—1669),河南商邱人。字牧仲,号西陂、漫堂、西陂放鸭翁、沧浪寓公、绵津山人。明亡以大臣子弟列侍卫考试优等,累官山东按察使、江西巡抚。圣祖南巡,赐题牧仲别业『西陂』二字。及世有『令仪鱼麦堂』、『清德堂』等额。<BR><BR>项真<BR>  明末清初。浙江嘉兴人。字不损。明季诸生,入清官景陵知县,著有『无事编』。精书法诗文。制作砂壶,式度朴雅。传器底署『项不损』款,镌『砚北斋』三字。<BR><BR>   <BR> 清朝<BR> <BR> <BR><BR><BR><BR><BR>汪森<BR>  顺治一一雍正间人(约1658—1725),浙江桐乡人,原籍安徽休宁。字晋贤,一字碧巢。官至广西桂林府通判。营碧巢书屋以吟哦,筑华及堂以宴客,造抒楼以藏书,诗名甚播。著粤西之诗载、附词、文载、丛语等书。其藏书印曰『休阳汪氏裘抒楼藏书印』。嗜茗饮,有茶壶铭,传器未见。<BR><BR>汪文柏<BR>  当康熙之世(约1662—1722),浙江桐乡人。字季青、柯亭、柯庭。汪森弟。宫东城兵马司正指挥。学问渊博,工诗善画,尤善墨兰。筑有拥玉楼、摘藻堂、屐砚斋、古香楼等,收藏法书名画,藏书印有『屐砚斋藏书印』、『休宁汪季青家藏书籍』。暇时好焚香啜茗。陈鸣远尝为制砂壶,柯庭则作画其间,又鸣远制砚屏,柯庭为画双鈎兰。著有『陶器行赠陈鸣远』诗,惜传器未见。<BR><BR>马思赞<BR>  当康熙之世(约1662—1722),浙江海宁人。字仲安,号迂铁老人、南楼、渔村、术斋、寒中,又号素邨。曾筑皆山堂、道古楼、红药山房,所藏多宋元,善本及金石秘玩绢素真迹。藏书印曰『古盐官州马思赞』、『华山马仲安』、『古盐官州马氏南楼』、『古盐官州马素邨』、『海昌马思赞』、『中安一号渔邨』。著有『历代钟鼎款识』等。陈鸣远尝为制壶。<BR><BR>张氏昆仲<BR>   当康熙之世(约1662—1722),吴骞名陶录记载:『陈鸣远足迹所至,文人学土争相延搅,曾至海盐馆张氏涉园。』涉园在浙西海盐县城南三里乌依邨故址,为浙西望族张氏之别业,张氏昆仲甚众,延鸣远者不知何人,因录三人,以为参考。<BR>    ㈠张柯,字晋樵,又字东谷。藏印有『涉园主人宝镒藏』、『古盐张氏小白珍藏』、『古盐涉园张氏守白斋珍藏』。<BR>    ㈡张宗松,字青在、楚良、蠖庐。凡图书鼎彝之属,鉴别最精。著有『寒坪诗钞』。<BR>    ㈢张载华,字佩兼。刻有『初白庵诗评』,藏书印为『张载华』、『芷齐图籍』、『古盐张氏松下图书』、『张氏研古楼』。<BR><BR>杨忠讷<BR>  当康熙之世(约1663—1722),浙江海宁人,字端木,号晚研。康熙辛末(1691)进土。罢官後筑『拙宜园』,与许汝霖、查慎行、陈勋等人唱酬吟咏。著有『丛桂集』。曾延陈鸣远至家制壶,代署款识。<BR><BR>曹廉让<BR>  当康熙之世(约1665—1720),浙江海宁人。号廉斋。陈鸣远尝主其家。<BR><BR>允礼<BR>  康熙一一乾隆间人(约1698—1739),清圣祖第十七子。康熙四十四年从幸塞外,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藩院事,晋封亲王,自足历管工部、户部及苗疆事务,乾隆三年卒,赐谧毅。定制茗壶,底钤『静远斋继长制』篆书阳文方印。<BR><BR>唐仲冕<BR>  乾隆一—嘉庆间人(约1743—1801),湖南长沙人。字六枳,号陶山、自号『尉缭了事』。乾隆58年(1793)进土。曾任荆溪县长。吴骞曾赠咏茗壶绝句五首。著有『岱览』、『陶山文集』传世。仿古制茗壶,署之贻赠友辈。<BR><BR>尤荫<BR>  雍正一一嘉庆间人(约1725—1801),江苏仪徵人。字贡父,号水邨、半人、贡夫、贡夫人、赣甫,半湾诗老。擅绘山水花鸟,尤长梅兰竹。时人推为五十年中四大画手之一。著有出塞、黄山等集。家藏周种赠苏东坡石铫壶,容水升许,铜提有篆书『元佑』二字,因名所居曰『石铫山房』,後进呈内府,因广写石铫图,并书苏诗於其上以赠人,驰名远近。<BR><BR>源谦<BR>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60—1815),广东新会人。为粤人。字益否,号益热。工书画,性嗜茗。尝请人制砂壶,为制宜兴壶之始。<BR><BR>郑燮<BR>  康熙一一乾隆间人(约1700—1766),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又号板桥道人、风子、标敌人。乾隆进土,官至潍县知县,有惠政,为人疏宕洒脱,工画兰竹。书法以楷隶行三体相参,别成一格。曾制壶,板桥性喜诙谐,故壶铭亦嘲诙讽世,风趣独绝。<BR><BR>陈文敍<BR>  乾隆时人。江苏宜兴人。乾隆进土。博学嗜古,工诗书词,好造壶以恰友朋。<BR><BR>蒋升瀛<BR>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78—1812)吴淞人。字步蟾,一字釆若,号惠堂,自幼励志读书,名闻乡里。辟『镜古斋』、『寿松堂』藏书,多宋元刊本。曾定制砂壶,泥质坚结,风度姘雅,底钤『寿松堂』篆章。<BR><BR>杜世柏<BR>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78—1812)江苏嘉定人。字参云,号葭轩。<BR><BR>汪淮<BR>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85—1822)安徽休宁人。字小海,一字禺义。能诗,书法山谷。所制茗壶极精雅,或在壶底或在流下署款『汪淮』,唯传器不多。<BR><BR>张燕昌<BR>  当乾隆一一嘉庆之世,当乾隆、嘉庆之世。浙江海盐人。字芑堂,号文鱼、文渔,又号石窗山人、金栗山人。乾隆丁酉(1777)优贡生,嘉庆丙辰(1796)荐举孝廉方正,性爱古,所见古书甚多,著有『金石契』、『三吴占甎录』『阳羡名陶说』。<BR><BR>吴骞<BR>  雍正一一嘉庆间人。浙江海宁人。字槎客。笃嗜典籍,遇善本辄倾囊购之。校勘精审,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工训诂之学,诗文亦盛。著有『拜经楼诗集』、『阳羡名陶录』。<BR><BR>缪颂<BR>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80—1820),江苏吴县人。字石林,号石林散人、痴颂。为王玖弟子。其诗画放纵超脱,受时人推重。曾游宜兴,请葛子厚为制壶。<BR><BR>张廷济<BR>  当乾隆一一道光之世。浙江嘉兴县人。字叔末。嘉庆三年(1793)举人。曾结庐高隐,以图书金石自娱,自商周迄近代,凡金石书画刻削髹饰之属,无不收聚,构『清仪阁』以藏之。藏时大彬壶,作诗歌多首咏之。<BR><BR>屠倬<BR>  乾隆一一嘉庆间人(约1770—1820),浙江杭县人。字孟昭,号琴坞、瑟呜,又号耶溪渔隐、潜园。嘉庆戊辰(1808)进土。工诗古文,旁及金石书画篆刻,靡不深造。<BR><BR>薛怀<BR>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83—1827),江苏淮安人。字小凤,号竹君,又名季思。边寿民甥,善花卉禽虫,又善画宜兴壶器。<BR><BR>徐懋<BR>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66—1826),浙江杭县人。字仲繇,又作仲詹,号问遽,又号问年道人。嗜金石,收藏甚富,工书画,精篆刻,为浙中名手。请杨彭年制壶,自刻铭识。<BR><BR>陈鸿寿<BR>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68—1830),浙江钱塘人。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种检道人。嘉庆三年(1801)拔贡,以古学受知於阮云台尚书。後官之二苏、淮安知。素喜书,酷嗜摩崖碑版,行书古雅,八分书尤简古超逸,篆刻追踪秦汉,为西冷八家之一。曾作宰宜兴,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为时大彬後绝技,允推壶艺中兴。曼生壶铭多为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伽、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凡自刻铭,刀法遏逸,每经幕客奏刀或代书者,悉署双款。<BR><BR>郭麘<BR>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70—1827),江苏吴江人。字祥伯,号频迎,又号复翁、白眉生、苎萝长者、遽庵居土。嘉庆间贡生,工诗古文辞,书法黄山谷,醉後画竹石,别饶天趣。著有『金石例补』、『灵芬馆全集』。所与交游多知名之土,与陈曼生最知契,曼生宰宜兴时祥伯游幕中,尝铭壶镌字,贻赠知交,惜所制不多,故流传甚罕。<BR><BR>蔡锡恭<BR>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71—1829),江苏望族,字少峯。性嗜茗壶,收藏大彬为宝俭堂主人所作一具。张叔未尝赋诗纪之。又请杨彭年制壶,底钤『少峯』二字,篆文方印。<BR><BR>朱坚<BR>  乾隆——道光间人(约1772—1830),浙江绍兴人。字石梅,又号石楳、石眉。擅画人物花卉,工鉴赏,多巧思,创制砂胎锡壶。著有『壶史』一书,惜已己佚。<BR><BR>张香修<BR>  乾隆一一道光间人(约1767—1830),初名秋月。所制壶底刻『香修』二字小楷,极精雅。<BR><BR>乔重禧<BR>  嘉庆一一道光间人(约1796—1840),江苏上海人。字鹭洲。嘉庆廪生,博学嗜古,工鉴别,书法得颜真卿风骨,尤精小楷。与瞿应绍友善。<BR><BR>瞿应绍<BR>  嘉庆一一道光间人(约1796—1839),江苏上海人。字子冶,初号月壶,叉改瞿甫,又号老冶、升春。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收藏尊彝图史及古今人妙墨。曾制砂壶,自号『壶公』,请邓奎至宜兴监造,精者则自制铭性,或绘竹梅於壶上,时人称为『三绝壶』。平常馈赠之品,则为邓奎代镌铭识。<BR><BR>邓奎<BR>  嘉庆一一道光间人(约1776—1839),字符生。擅真草篆隶,博雅能文,曾为瞿应绍至宜兴监制茗壶,亦有自行撰铭定制者,铭语工切,书篆隶楷,间刻花卉,款署『符生』,壶底有『符生邓奎监造』篆文方印,或『符生氏造』篆文方造。<BR><BR>黄彭年<BR>  嘉庆一一道光间人(约1804—1840),贵筑人。字子寿。道光进土,官至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持土类为己任,曾掌理保定之莲池书院,成就大众。其父子三代世传家学,藏书渊富,其传器亦可珍也。<BR><BR>邵二泉<BR>  嘉庆一一咸丰间人(约1803—1860),工镌壶铭,且善制壶,邵景南壶多为二泉刻字,与吴月亭同时。<BR><BR>潘仕成<BR>  嘉庆一一咸丰间人(约1810—1853),道光时人。广东番禺人。字德番。先世以盐贾起家,在广州建别业名『海山仙馆』,收藏法书名画极富。所制茗壶盖唇外阴文篆书『潘』字印为识,至今流传,粤人名之曰『潘壶』。<BR><BR>伍元华<BR>  嘉庆一一咸丰间人(约1810—1854),广东南海人。字春岚。性嗜茗壶,特延宜兴名手冯彩霞来粤,在园中链土开窑,所制多小壶,壶底署『万松园制』四字,多楷书,间作草书。有署款『癸巳年万松园鉴制』者,间镌『彩霞』二字於盖唇外。又筑听涛楼,茗壶亦款书『伍氏听涛山馆春岚鉴制』,楷书二行,式仿供春,制工之精,不亚於万松园壶也。<BR><BR>蔡锦泉<BR>  嘉庆一—咸丰间人(约1809—1859),广东顺德人。字文渊,号春帆。道光十一年(183l)解元,曾提督湖南马政,且为惠亲王师傅。工诗善画,与伍元华友善,所制壶或手自题铭,或钤『听松山馆』印。<BR><BR>蔡惴<BR>  道光一一同治间人(约1831—1870),广刺匮德人。字乐樵,号小痴。蔡锦泉族侄。工诗画篆刻,嗜茗饮,手制茶具极精妙。<BR><BR>张之洞<BR>  咸丰一一光绪间人(约1846—1892),河北南皮人,字香涛,又字孝达,亦字香岩,号牛翁,晚号无竞居土、同治二年(1863)探花,历任两广两湖督抚,为清季名臣。曾命人往宜兴制壶,自撰壶铭,故号『壶公』,鉴赏书画法帖喜用『壶公』印。所见传器俱紫泥中壶,『香涛』撰铭,下款署『之洞』。<BR><BR>吴大澂<BR>  道光一一光绪间人(约1836—1875),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字清卿,号恒轩,曾得古铜愙罇,又号愙一斋。同治戊辰(1868年)翰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精训诂、工篆书,草书法山谷,兼擅丹青。嗜蓄书画、碑版、泉弊、钟鼎之属,著有『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等书。藏有供春缺盖树瘿壶,因请人至宜兴依式仿造,别制壶式数种,以贻知交,壶底钤『愙斋』阳文印。<BR><BR>胡远<BR>  道光一一光绪间人(约1850—1891),江苏松江人。字公寿,後以字知名於世。初号小樵,又号瘦鹤、;横云山民。书法学颜鲁公,绘画兼长山水花卉。著有『寄鹤轩诗集』。曾定制茗壶,自题铭识。<BR><BR>金铁芝<BR>  咸丰一一光绪间人(约1852—1908),江苏南京人。号玉道人。能画,以钢刀刻瓷,善双钩法,故其室曰『铁画轩』,兼善治印,与吴石伧齐名。制壶钤『铁画轩』篆文小章。<BR><BR>端方<BR>  当咸丰一一民国之世。满州正白旗人。字午桥,号陶斋。光绪举人,由工部主事历官至南洋大臣。精金石之学,珍藏甚富,司『陶斋吉金录』、『陶斋藏石记』。曾定制茗壶,投赠知交。壶氏数种,俱白泥色微黝,底有『宣统元年王正月元日篆书』两行长方阳文印,盖内有『陶斋』及『宝华董』印,俱篆书阳文。<BR><BR>莫无其<BR>  当光绪——民国之世。上海人。为民俗雅土。性嗜盆景、茗壶,尤好<B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裴石民</B>壶。<B black; BACKGROUND-COLOR: #ffff66">裴石民</B>曾往其府为其作壶而落其款。<BR><BR>任淦庭<BR>  当光绪一一民国之世(1889—1968)。是专门从事紫砂刻画装饰工艺的艺人,以多变的刀法,即运刀的利钝粗细,轻重缓急来表现装饰趣味,主要以素描来表达作者的装饰意图。<BR></TD></TR></TABLE>
发表于 2008-3-2 00: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08-4-17 21: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你!再顶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俱乐部 ( 浙ICP备12017229号-5 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4-9-30 07:25 , Processed in 1.33345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