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福哥

[讨论]一把小壺的年代歸屬,...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4-12-2 2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丰顺记.</P><>记得有资料说从清早期就有此款,清末民国也有该款.</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 21: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以壶会友</I>在2004-12-2 17:33:32的发言:</B>

<>壶流装在身筒泥片的接头处,是早期的做法,最晚到乾隆早期。依据是1997年扬州老城區大東門街南側六口清代古井中出土近50件紫砂壶,有类似的做法,而对这些紫砂壶的断代是“康熙至乾隆前期”。</P>
<>后来发现这样装法壶把容易脱落,反过来,将壶把装在身筒泥片的接头处,则牢多了。</P>

<>從實物上觀察,壺把按接於身筒泥片接頭處,是民國以前各時期的老壺都曾有的現象,
<>這身筒泥片接頭也許是位在把處,也有在流口處,或在這兩處的其餘地方,
<>這完全是基於製壺者個人的工法,</P>
<>要以此判斷年代,這個說法基本上是可以否定的,</P>
发表于 2004-12-2 21: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哥,看款不象是清初的风格啊?
发表于 2004-12-2 22: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以壶会友</I>在2004-12-2 17:33:32的发言:</B>

<>壶流装在身筒泥片的接头处,是早期的做法,最晚到乾隆早期。依据是1997年扬州老城區大東門街南側六口清代古井中出土近50件紫砂壶,有类似的做法,而对这些紫砂壶的断代是“康熙至乾隆前期”。</P>
<>后来发现这样装法壶把容易脱落,反过来,将壶把装在身筒泥片的接头处,则牢多了。</P>

<>上周看到一把残壶(无盖,嘴嗑),壶流就装在身筒泥片的接头处。底款:邵顺昌制, 壶身有“二泉”的刻字。因没带相机,没能拍照来上。</P>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 22: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老紫砂</I>在2004-12-2 21:42:54的发言:</B>
福哥,看款不象是清初的风格啊?


<>兄是點到重點要害了,...

<>提出這把壺來討論,是因後來發現這把壺很具有爭議性,

<>是很值得提出來學習討論的一把壺,

<>我必須說明,在這帖中說的每一句都是實話,

<>當初這把壺就是當"清早期"買的,

<>老實說這款"萬豐順記"款印,在此之前還是首次看到,

<>比起其他"萬豐順記"款印,這顆無邊長四方篆字款可說是相當古樸,

<>就在這之前不久,在翻閱沙老那本"中國明清紫砂精華"一書時,

<>赫然發現同一顆"萬豐順記"款印, p232

<>那是清末民初"泉石"刻款的一把洋筒壺底的款印,

<P>這個發現竟使我心底一涼,

<P>因為我要面對此壺年代的改判,竟是因為一顆底章,</P>
<P>那種心情,真是讓人難以接受,...
</P>
<P>如果不是這同一顆款印的出現???

<P>如果這是把無款之壺???

<P>如果這把壺鈐的是一顆未曾有過的款印時???

<P>如果,.....

<P>也許就這樣一直抱著錯誤的壺識, 錯把民初當清初,....

<P>對清末民初這一時期的仿"清初"之作, 是不是該多深一層的認識,</P>
<P>值得大家一起來討論,...
</P>
<P>

<P>

<P>

<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 23:02:14编辑过]
发表于 2004-12-3 08: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一本正经说了一大堆,结果是谬论,惨啊。。。</P><>一看底款,我的头就一大。这印章年纪不会老的,印象中在哪里见过,是梁白泉的《宜兴紫砂》?</P>
发表于 2004-12-3 09: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里.我想说:福哥这把壶很有学习,讨论和借鉴意义.福哥这个帖子发的好.</P><>对比了福哥小壶与沙老&lt;&lt;中國明清紫砂精&gt;&gt;上"萬豐順記"款印, 虽然有个别特征似乎有不同之处,但个人看法应该是同一印章.而&lt;&lt;中國明清紫砂精&gt;&gt;的洋筒壺是比较典型的民国壶.那么这小壶应该是同时期的.</P><>如果考虑到一枚印章的使用有个过程,比如从清末开始到民国使用同一枚印章,是完全可能,也是正常的.</P><>但如果说清早期用过的印章,民国还在用,似乎说不过去.</P><>由此看来,小壶的年份只能是清末到民国时期的.
</P>
发表于 2004-12-4 21: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是学习了一回,感谢!
发表于 2004-12-6 13: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福哥给我们提供这个极好的教材!</P><>玩老壶,对壶的新老一定要客观,要实事求是.新就是新,老就是老.是什么年代就是什么年代.</P><>福哥把这把壶贴出来给大家讨论,我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更让我感到福哥襟怀宽广!</P><>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会有出错的时候.收藏也同样.</P><>要想一点错都不出,那就什么也别做.</P><>所以我觉得看错,收错几件东西很正常.</P><>关键是最终要弄懂它,认识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P><>福哥的帖子就可以让我们免交学费,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P><>好帖!</P>
发表于 2005-1-3 23: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福哥的这贴,现在还能感受到你当时的心情,百感交集会啊。</P><>有福哥这种对壶的意境,真实难能可贵,现在很多玩收藏的,讲的都是这能赚多少钱,能潜心研究的少只又少。</P><>再次感谢福哥把心底的东西都拿出来于大家分享</P>
发表于 2005-1-4 00: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哥的用心,感谢。</P><>除了从底款上识别以外,我感觉从壶盖内泥胎的烧结上看好像不舒服。是否可再从泥料上佐证。</P>
发表于 2005-1-4 05: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以壶会友</I>在2004-12-6 10:56:12的发言:</B>

<>伤心伤心,与福哥同悲!</P>
<>不过话说回来,紫砂也就是二、三百年,资料相对又少,断代确实难啊。上次我在‘紫砂情韵“贴出1822年沉船紫砂的图片,也正是为了纠正一些以前断代太早的观点啊。</P>

<>兄言诧异!弟斗胆擅改!
<>痛快痛快,与福哥同喜!</P>
发表于 2005-1-4 10: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哥,好人、好帖。</P><>研读此帖,几多裨益。</P><>一人之堑,众友长智,</P><>学无止境,交流相长。</P>
发表于 2005-1-4 12: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敢問福哥,此壺花了多少銀兩?</P>
<>我有二點看法:</P>
<>1. 此壺索價銀兩,應可為一參考點...</P>
<>2. 就壺而言,不要被壺內土胎所蒙騙,一把仿古的壺加上有50年以上的風化,很容易瞞混過關,到是壺韻與精神是仿不來的,雖然我較晚看到此篇文章,但看到一樓的照片,心中替你涼一截,為何如此說法呢?此壺的壺肚是有點外鼓的張力不足鬆散鬆散的感覺,此韻味是偏向清末以後的,清初的壺大都有力道,活現的,同時有古樸的味道,在不然就是秀氣而有力道,可以讓你感到匠工的精神常存.</P>
<>在則,我自己也曾經嘗試用拍身桶做壺(用實驗室高溫爐燒製),你所說的工法特性都可以做到,壺內的味道作手都不是問題,壺身也可以燒結後看起來古樸(減少壺面明針的修整及控制窯溫),難就難在壺的味道(風化現象也需要一些時日,但100年與200年的風化,就不易分辨),這也就是此把壺疑點的所在....</P>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看法....</P>
发表于 2005-1-4 1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1.此壶重心偏下,缺乏清初挺拔力度。</P><>流的位置偏下、夹角过大。</P><>2.修胎做作,内壁毛糙,多刮痕。</P><>对照实物资料,实非如此。</P><>另外平底是否有疑?多见假圈足。</P><>老仿小壶,可鉴之物。事后诸葛,聊补一二。</P><>古物鉴定,推崇列举,以一谬百,宁漏不错。</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2 11:45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