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怡陶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6: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6: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6: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6: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6: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6: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6: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6: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br/>以上文章刊載於五行圖書 普洱茶藝/壺藝29期<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7: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為了讓壇友輕鬆閱讀,特將原稿文字附載如下<br/>========================<br/>&nbsp;
<p>正本清源</p>
<p>在台灣的古壺愛好者中,人們習稱這類小而拙的日系古壺為巨輪珠。但出處為何似無從考證。在眾多紫砂出版品中,最早所見,當屬1982年出版之宜興陶器圖譜中<u>自在軒藏淡甘色巨輪珠紫砂壺</u>。然此種拙趣小巧的紫砂壺名稱出自日本,或許當從日本傳世的典籍來尋求答案,在筆者手邊的資料,明治期的茗壺圖錄文中<b>邦俗呼曰具輪珠</b>與楓川追薦錄<b>第十二席 水注 海鼠窯具輪式</b>(圖1)兩段明治期當代的文字敘述,說明正確的名稱應為具輪珠最為妥適。<br/><br/></p>
<p>讓時光回到百餘年前</p>
<p>玩古.前人留下的典籍有如一道穿越時空的窗口,讓今人能藉著作者在當代的接觸藉由文字歷歷在目般的還原當時的情景。</p><br/>
<p>.論及具輪珠一式晚清日本煎茶道收藏家奧蘭田氏所著之茗壺圖錄是目前所知典籍論述最為詳細的著作,書中<u>別種</u>一文.勾勒了強而有力的當代觀點.讓當今藏者如置身明治時期日本煎茶道的豐富芬圍.就讓筆者引您進入時光隧道.一窺具輪珠在百餘年前東瀛獨領風騷的絕帶風華。<br/></p>
<p><b>(<font color="#ff0000">以下為別種原文</font>)<br/>『近時有一種奇品、邦俗呼曰具輪珠、所謂小圆式、鹅蛋式之類也、形有大小、製有精粗、泥色有朱、有紫、有梨皮、小而精者、曰獨茶銚、粗而小者、曰丁稚、而大概</b><b>無款識</b><b>、故不詳为何人手作、或云不降崇禎、或云不昇乾隆、議論纷纭、未有</b><b>確</b><b>乎析衆訴者、予竊謂、</b><b>粉本蓋權輿于明代良工、而清人轉傳臨摸(摹)、更逞奇巧、必非一人一手之所能製、蓋良工不苟作、若王氏之善畫、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妙品所以不多也、茲壺予所傳聞、殆將四十品、而目擊者過半、但有大同小異耳、其豈悉成於良工之一手耶、或有久匿于巾箱中、而清人新制不容疑者、或有經手澤揩摩、而彷彿明人所造者、似難辨而不難辨、故概論之、恐非明人之製、若彼不降崇禎之言、崇獎過當、而不昇乾隆之說、雖不當亦不遠矣、而其為器拙而密、樸而雅、流直而快於注湯、大小適宜有韻致、是所以盛行於世也、请者京坂好事家渴望心醉、一覩茲壺、津津流涎、爭購競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獲而後已、至曰非獲具輪珠者、難與言茗事、於是狡賈乘機射利、價比拱璧、甚有售偽物以欺人者、嗚呼好事之弊一至于此、玩物喪志、非言誣也。</b><b>』<br/></b><b></b></p>
<p><b><u><br/>近時有一種奇品、邦俗呼曰具輪珠</u></b><b><u></u></b></p>
<p>日本使用宜興茶壺作為煎茶道的用具,最早可追朔1654年(清順治)隱元禪師東渡日本所隨身攜帶的宜興茶具為目前可考之最早可靠資料,奧氏文中使用別種、近時、奇品等名詞,強烈的表示了其所觀察到的具輪珠風潮,是他所認知的古紫砂器中歸類為特殊型體且突然造成流行的特殊品種,即表示具輪珠一脈是在晚清才為人所知並廣為流傳與風靡。</p>
<p><b><br/>謂小圆式、鹅蛋式之類也、形有大小、製有精粗、泥色有朱、有紫、有梨皮、小而精者、曰獨茶銚、粗而小者、曰丁稚</b></p>
<p>這段文字交代了奧氏觀察到的具輪珠外型的相關資料,型制均為球體構型,並無花貨與方貨等宜興紫砂其他習用的型制。而選用的泥料,則豐富多變化,幾乎廣羅了紫砂當代所用的泥料種類。最後一段『<b>小而精者</b><b>……</b><b>粗而小者</b>』則清楚表明所見之具輪珠皆屬小壺但在作工上有明顯的精粗之別。</p>
<p><b><br/>而大概</b><b>無款識</b><b>、故不詳为何人手作、或云不降崇禎、或云不昇乾隆、議論纷纭、未有</b><b>確</b><b>乎析衆訴者、予竊謂、</b><b>粉本蓋權輿于明代良工、而清人轉傳臨摸(摹)、更逞奇巧、必非一人一手之所能製、蓋良工不苟作、若王氏之善畫、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妙品所以不多也、茲壺予所傳聞、殆將四十品、而目擊者過半、但有大同小異耳、其豈悉成於良工之一手耶、或有久匿于巾箱中、而清人新制不容疑者、或有經手澤揩摩、而彷彿明人所造者、似難辨而不難辨、故概論之、恐非明人之製、若彼不降崇禎之言、崇獎過當、而不昇乾隆之說、雖不當亦不遠矣</b></p>
<p>看到這裡,不經令人對身在非中國本土的奧氏因抱持著對中國紫砂藝術的興趣而能有清晰的理解與如此深切認知而感到肅然起敬。文中很清楚的說明在具輪珠廣受歡迎之初,人們對於它的年代背景是眾說紛紜的,文意中提到商賈以高古為包裝,將具輪珠式提升至明代的古器來獲取高額的報酬,然亦有少數真知灼見之士提出坊間所見具輪珠是不可能上看乾隆之前的說法。而奧氏亦肯定後者的看法,並認為具輪珠的形式,應源至明代的良工之作,而清代宜興陶人臨摹古人之傳器並加以改良與創新,迎合日人飲茶習性的創制作品。筆者十分認同這個觀點,在明末清初的宜興紫砂壺其造型元素,確實存在這類球形身筒構型、短直流鐵砲口式的固定型制,如成陽基金會藏之明代巨匠邵亨裕之平蓋直流壺(圖3)、江蘇鎮江市博物館藏於1965年鎮江市水泥廠出土之明末清初圓蓋鼓腹直流壺(圖4)與南京博物院藏南京市郊出土之明末清初龍蛋壺(圖5),這三種明末清初習見的鐵砲口砂壺型制,清晰的勾勒了晚清紫砂工匠在創作具輪珠的三種基本構型,故筆者認為晚清的具輪珠式,確如奧式所推測,是以明代紫砂的基本型制為藍本,陶工輔以巧思與變化並將尺寸做了迎合市場需求的調整,進而取得外銷至東瀛的成功。也由於是當代的仿古之作,讓當時不肖的商賈有了追求暴利的題材。</p><br/>
<p><b>而其為器拙而密、樸而雅、流直而快於注湯、大小適宜有韻致、是所以盛行於世也</b></p>
<p>拙而密樸而雅,說明具輪珠的製器風格是以樸素內斂的素雅風格見長。流直而快於注湯,說明了當時日人的茶器出水要求是又快又急的,這個特殊的品茗要求與清晚期中國茶具要求優美水流的觀念,無異是大異其趣且大相逕庭的,由目前的古紫砂器資料觀察,在晚清具輪珠這種日人除稱鐵炮口的肥短直切式壺流配置,只有在晚明到清初這段紫砂的草創期有較為廣泛的作品出土或傳世,在清中晚期的中國本土紫砂作品中因短直流的流體力學先天功能性的限制,茶湯的水流無法得到較順暢的引導,易造成紊流與垂涎的現象。故製器的數量比例已較明末清初大幅的降低,是乎筆者所見在清晚期突然於日本大放異彩的具輪珠型制應該是清中晚期宜興陶人臨摹先人作品無意間與日本茶俗意外碰撞出精采的火花而如野火般蔓延開來。</p>
<p><b><br/>请者京坂好事家渴望心醉、一覩茲壺、津津流涎、爭購競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獲而後已、至曰非獲具輪珠者、難以言茗事、於是狡賈乘機射利、價比拱璧、甚有售偽物以欺人者、嗚呼好事之弊一至于此、玩物喪志、非言誣也</b></p>
<p>文中所敘述的場景,歷歷在目猶如身歷其境。一股具輪珠狂潮,將彈丸小壺,推升到值一時人家產的境界。或許,當初的濫觴,試想乃真正的明代古器,以古物的珍稀,值百金二百金或許當是物有所值。然在僧多粥少供需失衡的市場機制下,仿品的大量製作是自古皆然的市場運行機制。奧氏所處的年代,正逢市場的過熱期,鑑定的知識與標準已開始慢慢廣播,在奧氏沒能接觸的民國初期,東瀛的茶具愛好者應已清晰的體認了具輪珠絕大多數當是當代仿古之作,具輪珠一式已跳脫了多數製器均無款識的宿命,來到標榜個人作坊品質保證的另一個階段,民初外銷東瀛的作坊商號如代表性的鐵畫軒,金鼎商標等均有打上清晰店章的具輪珠式作品傳世(圖八)。</p></font>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7: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nbsp;
<p><font size="4">基本的造型元素</font></p>
<p><font size="4">上文茗壺圖錄中已提及具輪珠應為小壺、圓形體。那除了這兩個要點,還有其他的構型資料可以輔佐嗎?在靜嘉堂文庫出版之靜嘉堂藏煎茶具名品集p112頁朱泥茶銚(俱輪珠)(圖九)中提供了線索(摘錄書中日文文字)其中<b>直線伸的注口(鐵砲口)</b>說明,具輪珠當為管式直流平切的流口型,另種漸縮直管斜切的長型注口(一般稱為劍流型流口)「圖d」應不能歸納於具輪珠的範圍,這個觀點可以從茗壺圖錄中採薇山藮一持劍流小圓壺奧氏並未將其歸納敘述為具輪珠來佐證,故筆者認為具輪珠的型制,當有三要素,是為小品、圓體與鐵砲口</font></p>
<p><font size="4"><br/>前文所敘,明末清初三種類鐵砲口的型制,給予清中晚期紫砂工匠創作具輪珠基本的構型元素,筆者故簡單分為基本型,平蓋型、笠帽型與其他型,以下藉由藏友壺緣閣先生所藏之明末清初紫砂壺與具輪珠來做簡單介紹</font></p>
<p><font size="4"><br/>基本型:構型要素為圓弧形蓋,球型身筒底做圈足提供穩定感亦有球體未做圈足之形體,紐有傳統圓紐與扁珠型紐(見附圖)</font></p>
<p><font size="4"><br/>平蓋型:基本仍以球體鐵砲口為主軸,以平蓋為蓋型構件,紐則有傳統圓紐與橋型紐(見附圖)</font></p>
<p><font size="4"><br/>笠帽型:此型在明末清初的紫砂器未能得見較為近似的形體,筆者歸納目前資料只有明末清初半圓形紐圓蓋壺型較為神似,此壺形將半圓弧紐進一步扁平化融入壺的線條,半圓弧形瓜帽型蓋將壺蓋與壺身過渡修飾極為順暢與協調,是清末外銷東瀛一個極為成功的變體創制,在老一輩接觸日本文物的藏者均稱此為日本和尚用的茶壺,而壺身亦多見刻有心經文字的作品(見圖八),不知是否為僧者喜愛亦或特殊定製的型制仍尚待考證。</font></p>
<p><font size="4"><br/>其他型:多由當代中國本土紫砂圓體的各式身桶型制延伸而來,將注口改配以鐵砲口,因符合筆者所文小壺,圓體,鐵砲口的三要素,故納入廣義的具輪珠系,此類壺構型雖未臻成熟,但在熟悉的型體上配以古拙的鐵砲口,亦有另一番情趣,故納入分享</font></p>
<p><font size="4"><br/>因台灣與日本鄰近的地理關係,加上清末民初東瀛具輪珠的風潮,讓早期具輪珠式古壺取得相對容易與近親合力,然古物的數量終究是不可複製的,近期在華人古壺收藏熱潮下,具輪珠的能見度已呈直線下降的趨勢,雖日後或許一親方澤的機會慢慢少了,但試想,因有清一朝陶瓷外銷史遠赴他鄉的宜興古壺,慢慢的重回故土的懷抱,在宏揚紫砂藝術的領域何嘗不是美事一樁!!</font></p>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发表于 2009-5-29 07: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好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8: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8: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8: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標準型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楼主| 发表于 2009-5-29 08: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7-12 19:20 , Processed in 1.273844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