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29 07: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4">基本的造型元素</font></p>
<p><font size="4">上文茗壺圖錄中已提及具輪珠應為小壺、圓形體。那除了這兩個要點,還有其他的構型資料可以輔佐嗎?在靜嘉堂文庫出版之靜嘉堂藏煎茶具名品集p112頁朱泥茶銚(俱輪珠)(圖九)中提供了線索(摘錄書中日文文字)其中<b>直線伸的注口(鐵砲口)</b>說明,具輪珠當為管式直流平切的流口型,另種漸縮直管斜切的長型注口(一般稱為劍流型流口)「圖d」應不能歸納於具輪珠的範圍,這個觀點可以從茗壺圖錄中採薇山藮一持劍流小圓壺奧氏並未將其歸納敘述為具輪珠來佐證,故筆者認為具輪珠的型制,當有三要素,是為小品、圓體與鐵砲口</font></p>
<p><font size="4"><br/>前文所敘,明末清初三種類鐵砲口的型制,給予清中晚期紫砂工匠創作具輪珠基本的構型元素,筆者故簡單分為基本型,平蓋型、笠帽型與其他型,以下藉由藏友壺緣閣先生所藏之明末清初紫砂壺與具輪珠來做簡單介紹</font></p>
<p><font size="4"><br/>基本型:構型要素為圓弧形蓋,球型身筒底做圈足提供穩定感亦有球體未做圈足之形體,紐有傳統圓紐與扁珠型紐(見附圖)</font></p>
<p><font size="4"><br/>平蓋型:基本仍以球體鐵砲口為主軸,以平蓋為蓋型構件,紐則有傳統圓紐與橋型紐(見附圖)</font></p>
<p><font size="4"><br/>笠帽型:此型在明末清初的紫砂器未能得見較為近似的形體,筆者歸納目前資料只有明末清初半圓形紐圓蓋壺型較為神似,此壺形將半圓弧紐進一步扁平化融入壺的線條,半圓弧形瓜帽型蓋將壺蓋與壺身過渡修飾極為順暢與協調,是清末外銷東瀛一個極為成功的變體創制,在老一輩接觸日本文物的藏者均稱此為日本和尚用的茶壺,而壺身亦多見刻有心經文字的作品(見圖八),不知是否為僧者喜愛亦或特殊定製的型制仍尚待考證。</font></p>
<p><font size="4"><br/>其他型:多由當代中國本土紫砂圓體的各式身桶型制延伸而來,將注口改配以鐵砲口,因符合筆者所文小壺,圓體,鐵砲口的三要素,故納入廣義的具輪珠系,此類壺構型雖未臻成熟,但在熟悉的型體上配以古拙的鐵砲口,亦有另一番情趣,故納入分享</font></p>
<p><font size="4"><br/>因台灣與日本鄰近的地理關係,加上清末民初東瀛具輪珠的風潮,讓早期具輪珠式古壺取得相對容易與近親合力,然古物的數量終究是不可複製的,近期在華人古壺收藏熱潮下,具輪珠的能見度已呈直線下降的趨勢,雖日後或許一親方澤的機會慢慢少了,但試想,因有清一朝陶瓷外銷史遠赴他鄉的宜興古壺,慢慢的重回故土的懷抱,在宏揚紫砂藝術的領域何嘗不是美事一樁!!</font></p>
[原创]怡陶拙筆--具輪珠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