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11-21 14: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238329">05年好友李長平在編寫《明清紫砂珍賞》時,請了宋老為書作序,在此書『後記』裡有一段這樣的深切動人描述:<br/><br/>「....直到不久前讀了宋伯胤先生為本書作的序,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膚淺。<br/><br/> 宋伯胤先生是我國著名的陶瓷專家,前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出版過多篇重要的陶磁專著和紫砂論文。1959年宋老認識紫砂時,我還沒出生;1981年宋老為《香港茶具文物館羅桂祥藏品》一書作序時,我還沒有接觸過紫砂;1997年底宋老的《紫砂苑學步》一書整理出版時,我還是個從玩新壺像老壺轉變不久的新手。在宋老極其豐富的經歷、閱歷面前,我感到自己只是個小學生。但這麼一位令我非常尊敬的前輩,再給本書寫的序中卻謙遜的自稱"〈面對〉百花紛陳的中國紫砂史,...我頓然感到自己還是個蒙童,可得多看多問,既要讀書,也要讀文物。百尺竿頭,我才爬了一小段。"讀完宋老寫的序,我感到自己的靈魂被觸動了。<br/><br/>.....當我收到宋老親筆書寫的序-《別具只眼看紫砂》時,內心真的非常感激!但更令我感動和愧疚的是,宋老在對本書藏品予以肯定的同時,另給我附信一封,信裡對書稿中存在的錯誤和不足,包括圖版順序、文字與圖片的協調等細節問題都一一指出。....<br/><br/>....宋伯胤先生看過清樣後,對此提出了嚴肅的批評:『作者〈包括公司〉的生平歷史沒有寫,希望補上;"要‘知陶’必須‘知陶人’,這是至理名言,不可省略。』宋老的批評著實讓我汗顏,也使我靜下心來,拋開一切雜事,專心致志地近行文字補充。.........」<br/><br/>這段宋老與收藏後進的互動,真切感人,我想這除了提攜同好後進之外,與宋老一生嚴謹的治學態度有關。玩藏紫砂老壺的人,在接觸研究資料或文章時,或多或少都曾拜讀過宋老的文章,甚至受到啟發與影響。去年底宋老集結索以文章出版《宋伯胤說紫砂》一書時,然已臥病在床,仍孜孜不倦,兼善天下。嘆無緣拜訪令我輩後學尊重的宋老,僅以此遙祭宋老一生功勞在紫砂。</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