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沪上茶人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6-1-31 16: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xq2004</I>在2006-1-26 22:48:17的发言:</B><BR>这件在南通上过手,新!</DIV>
<>支持。</P>
发表于 2006-1-31 19: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物看清中期,应是少山刻!可惜残的太厉害!收藏价值大打折扣。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21: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师友您们好:<BR> 做为一个刚进论坛的新人,能得到壶迷论坛的名位师友的坦诚点评和指导,我感到非常荣幸,茶人在这里向大家说:“谢谢了。”<BR> 小弟初到论坛感恺万千,我认为个人业余时间搞收藏,存在着又少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只因喜欢而收藏,非专职搞文博方面人土,<BR>所以对藏品知识了解不多,单枪匹马的搞收藏,是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会走很多弯路,关起门来搞收藏也是非常困难的.....好在现在有了我们自己喜欢的论坛,为我们这些喜欢紫砂收藏的业余爱好者打开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中国壶论坛给我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中国壶论坛:是我们紫砂收藏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圆地,通过对藏友之间发表藏品的讨论和鉴赏,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开拓眼界,广交同好之朋友。这才是我来中国壶论坛的目地和感受!今后还请各位师友多多帮助和指教。谢谢!</P>
<> 对少山款紫砂帽筒的几点个人看法,可能有误,希大家指证。<BR>1:从包浆和风化成度来看到清中期。<BR>2:从刻文的风格来看,我对比少山刻款的有关资料,刻文的刀法、韵味及风格,符合少山常用的携刻手法。<BR>3:从泥们方面来看:属于清中期的紫砂红泥类,砂质细润,色呈赫红。几年前我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博物馆中见过这类泥料的清中期紫砂藏品。<BR>4:从型制方面来看:不同于晚清的风格,可以看到作者对竹题材处理的颇为得体,造型筒练、大方而稳重,非一般匠人所能及。<BR>5:此物伤损比较严重,己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做为流传数百年的紫砂帽筒,完整的较少,又是名家之作。留在手上做学习紫砂的清中期标本,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价值。<BR> <BR></P>
发表于 2006-2-8 15: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传炉斋</I>在2006-1-31 19:49:22的发言:</B><BR>此物看清中期,可惜残的太厉害!收藏价值大打折扣。</DIV>
<>同感.应是一件不错的作品。气韵也好。</P>
发表于 2006-2-12 01: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沪上茶人</I>在2006-2-7 21:08:04的发言:</B><BR>
<>各位师友您们好:<BR>做为一个刚进论坛的新人,能得到壶迷论坛的名位师友的坦诚点评和指导,我感到非常荣幸,茶人在这里向大家说:“谢谢了。”<BR>小弟初到论坛感恺万千,我认为个人业余时间搞收藏,存在着又少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只因喜欢而收藏,非专职搞文博方面人土,<BR>所以对藏品知识了解不多,单枪匹马的搞收藏,是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会走很多弯路,关起门来搞收藏也是非常困难的.....好在现在有了我们自己喜欢的论坛,为我们这些喜欢紫砂收藏的业余爱好者打开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中国壶论坛给我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中国壶论坛:是我们紫砂收藏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圆地,通过对藏友之间发表藏品的讨论和鉴赏,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开拓眼界,广交同好之朋友。这才是我来中国壶论坛的目地和感受!今后还请各位师友多多帮助和指教。谢谢!</P>
<>对少山款紫砂帽筒的几点个人看法,可能有误,希大家指证。<BR>1:从包浆和风化成度来看到清中期。<BR>2:从刻文的风格来看,我对比少山刻款的有关资料,刻文的刀法、韵味及风格,符合少山常用的携刻手法。<BR>3:从泥们方面来看:属于清中期的紫砂红泥类,砂质细润,色呈赫红。几年前我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博物馆中见过这类泥料的清中期紫砂藏品。<BR>4:从型制方面来看:不同于晚清的风格,可以看到作者对竹题材处理的颇为得体,造型筒练、大方而稳重,非一般匠人所能及。<BR>5:此物伤损比较严重,己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做为流传数百年的紫砂帽筒,完整的较少,又是名家之作。留在手上做学习紫砂的清中期标本,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价值。<BR><BR></P></DIV>
<>开门! 1:从泥料看,最多到同冶. 2:从刀刻看是典型的晚清风格.3从型制看是晚清到民国的特征. 本人
<> 认为此为晚清之物!  我也收到过二只与此一样的造型(刻不同),现手上还有一只!</P>
发表于 2006-2-12 10: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东西我觉得楼主用清水肥皂洗刷一下,</P>
<>露出真面具才有利讨论。</P>
<>我第一次说这话:这件肯定不对!!!</P>
<></P>
 楼主| 发表于 2006-2-12 12: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各位师友点评,随评无仿!谢谢...........
发表于 2006-2-13 22: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尚古兄这件泥料、做工、陶刻、老气到味,</P>
<>应该是母鸡!</P>
<>相比之下,楼主这件新仿无疑!</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3 22:48: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2-13 19: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BR>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BR>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BR>
发表于 2006-2-13 19: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BR>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清代紫砂竹节帽筒:少山款
<BR>
发表于 2006-2-13 19: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尚古兄的这件与楼主的应该是同时期之物,彭年的字刻的非常漂亮!有细冲线很可惜!</P>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21: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刻的非常漂亮!有冲线很可惜!谢谢尚古陶轩兄...........
发表于 2006-2-14 08: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尚古兄的这件很漂亮。
发表于 2006-2-14 13: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不错
发表于 2006-2-18 21: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沪上茶人</I>在2006-2-7 21:08:04的发言:</B><BR>
<>各位师友您们好:<BR>做为一个刚进论坛的新人,能得到壶迷论坛的名位师友的坦诚点评和指导,我感到非常荣幸,茶人在这里向大家说:“谢谢了。”<BR>小弟初到论坛感恺万千,我认为个人业余时间搞收藏,存在着又少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只因喜欢而收藏,非专职搞文博方面人土,<BR>所以对藏品知识了解不多,单枪匹马的搞收藏,是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会走很多弯路,关起门来搞收藏也是非常困难的.....好在现在有了我们自己喜欢的论坛,为我们这些喜欢紫砂收藏的业余爱好者打开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中国壶论坛给我们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中国壶论坛:是我们紫砂收藏业余爱好者的学习圆地,通过对藏友之间发表藏品的讨论和鉴赏,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开拓眼界,广交同好之朋友。这才是我来中国壶论坛的目地和感受!今后还请各位师友多多帮助和指教。谢谢!</P>
<>对少山款紫砂帽筒的几点个人看法,可能有误,希大家指证。<BR>1:从包浆和风化成度来看到清中期。<BR>2:从刻文的风格来看,我对比少山刻款的有关资料,刻文的刀法、韵味及风格,符合少山常用的携刻手法。<BR>3:从泥们方面来看:属于清中期的紫砂红泥类,砂质细润,色呈赫红。几年前我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博物馆中见过这类泥料的清中期紫砂藏品。<BR>4:从型制方面来看:不同于晚清的风格,可以看到作者对竹题材处理的颇为得体,造型筒练、大方而稳重,非一般匠人所能及。<BR>5:此物伤损比较严重,己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做为流传数百年的紫砂帽筒,完整的较少,又是名家之作。留在手上做学习紫砂的清中期标本,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价值。<BR><BR></P></DIV>
<p>支持,我的见解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14 03:15 , Processed in 1.166808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