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I]milojo[/I]在2006-6-18 8:56:03的发言:<br>< >雖然紫砂工法深受陶.瓷器影響.但從工藝發展來看,當紫砂製家逐漸摸熟泥性,其後的成型工法就迴異於陶.瓷工法,是否會採用濾網之法,不無可疑.</P>< >暫且不論朱泥自成一格.</P>< >濾網工法是否為高難度之藝?按使用經驗,濾網要較單孔好用多了,需求創造進步,何以不見其他人群起效尤?顯然不用濾網製法另有原因,何以此壺獨獨外於傳統?何況要論及明末,工藝之法更不見成熟,此壺獨領風騷,更見悖理.</P>< >紫砂工藝深受傳統影響,老朱泥不見濾網應也與傳統有關,請問此件同類作者,有見此濾網嗎?再按中國文人老愛指揮東指揮西的,有此大進步,怎不見大書特書一番?</P>< >再者,朱泥落款多見仿名為傳統,關鍵在於此壺見不似到明.清初之品,若說是清末.民初之仿倒有可能,那三孔亦可能是此地無銀之作.</P>
milojo 提的這些問題確實值得學習、討論,
在回覆這些問題之前,首先必須表達個人對樓主這把壺的看法,
這把殘體朱泥,個人看法並未到明代,
是清雍正、乾隆時期的制壺,也只有此一時期才會出現此類的摻砂朱泥中壺,
這在陳範虞的其他制壺上可以得到此年代的判斷與印證,
紫砂壺以濾網型態出現的內流孔,最初以金錢孔為代表,且時間應不晚於明代萬曆時期,〈如附圖1.〉
且與單流孔並存,金錢孔濾網到了清初即逐漸減少,
促成這個轉變的原因,我想應與二種情況脫離不了關係,
1.紫砂壺的製作由中、大型壺轉趨為中小壺,尤其是朱泥壺的製作特別明顯,
2.與茶人的要求或茶葉的製作型態應該也有密切關係,
這與製作技藝的困難度無關,有些明代晚期紫砂壺製作的精湛工藝是讓人嘆為觀止的,
至於2或3孔式的內流孔,在上帖中已說明,不再纍述....
附圖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9 9:39: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