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阿志先生

[分享]一個破的大身筒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6-6-17 23: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谢谢福哥!
发表于 2006-6-17 23: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福哥[/I]在2006-6-17 22:14:26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milojo[/I]在2006-6-17 17:32:28的发言:[BR]<>沒聽過清末前,朱泥壺有濾孔的.</P><>其後出現的,也只聽過有二孔.四孔.五孔與七孔.量極少.</P></div>
這就是個例證,......
金錢孔不說,
就清中期,至少在道光時期以前就有2孔或3孔內流口濾孔,
存在於當時的瓷器、紫砂、朱泥制壺器上,
只是比例上較少而已,...
支持!
发表于 2006-6-18 0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壶轩[/I]在2006-6-17 0:39:18的发言:[BR]我也喝很多酒了,眼花认不出谁的款?
壶是挺老的!

碰巧我也刚喝了很多酒回来,不过就算滴酒不沾,我也认不出来,呵呵!
发表于 2006-6-18 00: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milojo[/I]在2006-6-17 17:32:28的发言:[BR]<>沒聽過清末前,朱泥壺有濾孔的.</P><>其後出現的,也只聽過有二孔.四孔.五孔與七孔.量極少.</P>

不说清末,明末,清三代都没有,没有有力证据,个人看不对,虽老但应是后仿。
发表于 2006-6-18 01: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到名堂.
发表于 2006-6-18 07: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福哥[/I]在2006-6-17 22:14:26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milojo[/I]在2006-6-17 17:32:28的发言:[BR]<>没听过清末前,朱泥壶有滤孔的.</P><>其后出现的,也只听过有二孔.四孔.五孔与七孔.量极少.</P></div>
这就是个例证,......
金钱孔不说,
就清中期,至少在道光时期以前就有2孔或3孔内流口滤孔,
存在于当时的瓷器、紫砂、朱泥制壶器上,
只是比例上较少而已,...

哥回帖....三言两语 又岂是三两年功夫 两三件器物 可以归纳.....谢谢ㄟ
发表于 2006-6-18 08: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紫砂工法深受陶.瓷器影響.但從工藝發展來看,當紫砂製家逐漸摸熟泥性,其後的成型工法就迴異於陶.瓷工法,是否會採用濾網之法,不無可疑.</P><>暫且不論朱泥自成一格.</P><>濾網工法是否為高難度之藝?按使用經驗,濾網要較單孔好用多了,需求創造進步,何以不見其他人群起效尤?顯然不用濾網製法另有原因,何以此壺獨獨外於傳統?何況要論及明末,工藝之法更不見成熟,此壺獨領風騷,更見悖理.</P><>紫砂工藝深受傳統影響,老朱泥不見濾網應也與傳統有關,請問此件同類作者,有見此濾網嗎?再按中國文人老愛指揮東指揮西的,有此大進步,怎不見大書特書一番?</P><>再者,朱泥落款多見仿名為傳統,關鍵在於此壺見不似到明.清初之品,若說是清末.民初之仿倒有可能,那三孔亦可能是此地無銀之作.</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8 11:50: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18 23: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milojo[/I]在2006-6-18 8:56:03的发言:<br><>雖然紫砂工法深受陶.瓷器影響.但從工藝發展來看,當紫砂製家逐漸摸熟泥性,其後的成型工法就迴異於陶.瓷工法,是否會採用濾網之法,不無可疑.</P><>暫且不論朱泥自成一格.</P><>濾網工法是否為高難度之藝?按使用經驗,濾網要較單孔好用多了,需求創造進步,何以不見其他人群起效尤?顯然不用濾網製法另有原因,何以此壺獨獨外於傳統?何況要論及明末,工藝之法更不見成熟,此壺獨領風騷,更見悖理.</P><>紫砂工藝深受傳統影響,老朱泥不見濾網應也與傳統有關,請問此件同類作者,有見此濾網嗎?再按中國文人老愛指揮東指揮西的,有此大進步,怎不見大書特書一番?</P><>再者,朱泥落款多見仿名為傳統,關鍵在於此壺見不似到明.清初之品,若說是清末.民初之仿倒有可能,那三孔亦可能是此地無銀之作.</P>

milojo 提的這些問題確實值得學習、討論,
在回覆這些問題之前,首先必須表達個人對樓主這把壺的看法,
這把殘體朱泥,個人看法並未到明代,
是清雍正、乾隆時期的制壺,也只有此一時期才會出現此類的摻砂朱泥中壺,
這在陳範虞的其他制壺上可以得到此年代的判斷與印證,
紫砂壺以濾網型態出現的內流孔,最初以金錢孔為代表,且時間應不晚於明代萬曆時期,〈如附圖1.〉
且與單流孔並存,金錢孔濾網到了清初即逐漸減少,
促成這個轉變的原因,我想應與二種情況脫離不了關係,
1.紫砂壺的製作由中、大型壺轉趨為中小壺,尤其是朱泥壺的製作特別明顯,
2.與茶人的要求或茶葉的製作型態應該也有密切關係,
這與製作技藝的困難度無關,有些明代晚期紫砂壺製作的精湛工藝是讓人嘆為觀止的,
至於2或3孔式的內流孔,在上帖中已說明,不再纍述....

附圖1.


KnrMX8Bw.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9 9:39: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19 00: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福哥提供的圖片.</P>
<>但我仍有疑問.</P>
<>1.按此圖片來看,壺流內挖孔的技術並不見成熟.隔了一大段時間才又在朱泥見到,何以如此呢?(若真是出現於清中期)雖然整個歷史的壺體是由大變小,變小的朱泥若是單孔反更易於阻塞,若從清中期才開始又見濾網來看,之前年代的人就無此困擾?我個人覺得另有原因,而此原因有可能成為一種對製壺的限制,若按當時的社會階層文化來看,此可能是一種很難跨越的界線,是否有人敢如此違背,不無疑問.除非是上有所好,或是民間一片叫好,但按所謂當時的量少景況來看,顯然不是如此那即使是少量,其存在的原因仍不無疑問.相對之下,晚清的局勢混亂,整個社會階層壁壘分明的結構開始鬆動,此情況提供社會開始變遷的肥沃土壤,濾網的少許出現,我看來反而是很有可能的嘗試.</P>
<>2.從明太祖下令將茶葉改為散茶成型後,至明末整個茶葉的製作早已改弦許久,相較於傳習的鬥茶,濾網對於幾近於粉末的茶葉更顯的徒勞無功.改為散茶後,濾網的功能會大大的提升,為何後來的人放棄此製法?又隔了這樣大段時間才想到濾網很好用,居然還影響不到其他的製壺者?</P>

<>我自己的看法,此濾網重出現的年代,須從當時的庶民文化中找答案,不然無法解釋這中間一大段時間的遺漏.亦就無法證明是否出現於清中時期了.雖然此壺製法風格應該落於清中時期,但據我所知,此傾向亦該算是大體的趨勢,獨外於此風的亦不見少數,更不用論自古皆有的仿作了..待查,待查.</P>
发表于 2006-6-19 14: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    呵呵,M兄分析的有道理,还有一个看法不知对不对:此壶制作也很怪异,底足远小于壶口直径,这壶且还是高身筒的,这也同样有悖于传统的制壶理念,从实用角度来看,也属于南辕北辙了吧。在众多朱泥器图鉴中更加少见到这类型壶式。</P>
<>常理来看,此壶不通。</P>
发表于 2006-6-19 16: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紫薇兄的過譽了,我的朱泥知識比起樓上諸位都差太遠,只因愛讀些雜七雜八的書,又蒙各位不吝的討論,邊學邊論,提出的小小疑問,希望各位指正.</P>
<>若按工藝發展的步伐來,整個紫砂製壺久久不見有濾網的製作才是悖於常理.挖孔又不是件高難度的技術問題,就真真不見成為紫砂的傳統.</P>
<>據此,我認為形成的原因,決不在於技術問題,而應落入屬於社會文化的問題.一旦落入此範疇中,其不見濾網,就會是一個類似於社會禁忌之事,而不再是量多量少的問題.由於中國歷史向來只著重於政治上的正史,一部二十四史,關於民生百事僅是聊備一格.關於此原因的答案只能草灰蛇線慢慢找了.</P>
发表于 2006-6-20 00: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朱泥土胎小弟斷清初(此期土胎雜質較多顯色較不鮮豔.故表面大多塗上一層朱泥漿).但清中前朱泥壺,個人還未見過多孔.今日有幸得見真是感謝兄的分享!!看大家熱切的討論,小弟忍不住插個花.提個意見--朱泥壺大多銷往南部,而此地區泡的茶葉大多以綠茶為主.若是小壺加上網孔則更易塞住(當時為散茶非今揉成球狀的茶葉.各位可用碎茶葉泡看看!).當然市場主導--不適用就淘汰.故相對的,量就少的多了.---上傳一張清初完整紫砂錢幣孔

[分享]一個破的大身筒

[分享]一個破的大身筒
发表于 2006-6-20 06: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P>
<>那就再有疑問了.</P>
<>需求創造進步,但也自然淘汰不適用的東西.</P>
<>若真是銷往南方之故,那帶有率網的朱泥產量,其慮網的生產曲線,應該是從一個高蜂往下降低.照道理,有網的會比沒網的更多見,那從目前能看到的清初朱泥壺情況如何呢?</P>
<>至於南洋各處是飲綠茶,請瞭解情況的壺友說一說了.</P>
<>此說我較懷疑,原因無他,中國對南洋各地的移民要到晚清齊才大量湧出.除了將中國的飲茶習慣更進一步的帶往此處,在此之前所受的中國影響也不小,會是襲用日本的喝法嗎?茶葉的進口似乎也應是中國.</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3 19:08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