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kyleshen

印包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6-8-29 14: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壶不错
发表于 2006-8-29 14: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内沿非壶痴.</P>
发表于 2006-8-29 20: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西看到清中,好东西,好壶,泥料不错,可惜象素太低。
发表于 2006-8-29 20: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小马[/I]在2006-8-29 20:20:51的发言:[BR]东西看到清中,好东西,好壶,泥料不错,可惜象素太低。

對!
高雅簡潔細緻,透露出製壺者能工巧匠的深厚功底!衣褶自然有文人之風~
发表于 2006-8-29 20: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漂亮~~欣赏了~~顶!
发表于 2006-8-29 2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壶
发表于 2006-8-29 23: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一致认好.好在那里/工/形/还是泥/更佩服版主.象索太低.却能看出泥不错.我就是读不懂这把壶好在那里.个人认为这把印包有凝.工花哨反映在身筒的布条上/形不协调表现在嘴与把/泥该用紫泥而此壶却是清水泥./其次.孔是独孔.盖内出口是民国后期长出口/一家之言.非贬壶.人.注发短信骂我的朋友注意.我不会回信.关于壶上帖.其它侮辱我没时间找草喂你.</P>
 楼主| 发表于 2006-8-30 0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8-29 23:22:17的发言:[BR]<>大家一致认好.好在那里/工/形/还是泥/更佩服版主.象索太低.却能看出泥不错.我就是读不懂这把壶好在那里.个人认为这把印包有凝.工花哨反映在身筒的布条上/形不协调表现在嘴与把/泥该用紫泥而此壶却是清水泥./其次.孔是独孔.盖内出口是民国后期长出口/一家之言.非贬壶.人.注发短信骂我的朋友注意.我不会回信.关于壶上帖.其它侮辱我没时间找草喂你.</P>

古兄息息氣 大家就壺評壺 人歸人  壺歸壺 不必因對壺有不同看法 就牽扯到人身上去 有共同的愛好 就是有緣 一起保持一個每個愛壺人都喜歡參與的論壇
发表于 2006-8-30 08: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
发表于 2006-8-30 10: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8-29 23:22:17的发言:[BR]<>大家一致认好.好在那里/工/形/还是泥/更佩服版主.象索太低.却能看出泥不错.我就是读不懂这把壶好在那里.个人认为这把印包有凝.工花哨反映在身筒的布条上/形不协调表现在嘴与把/泥该用紫泥而此壶却是清水泥./其次.孔是独孔.盖内出口是民国后期长出口/一家之言.非贬壶.人.注发短信骂我的朋友注意.我不会回信.关于壶上帖.其它侮辱我没时间找草喂你.</P>

古兄分析的確實很精闢!但是單就工和型而論,個人對這把壺還是肯定的。當然這也關乎喜好與審美觀的不同!其他泥料部分因為確實看不清晰,年代無法判斷準確!最好能有清悉點的圖片可以看清胎土!
網上看壺都是就現有的圖片資料發表意見,資料的充足清晰很能影響大家的判斷!希望大家勿因壺而傷了和氣^^
发表于 2006-8-30 11: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8-29 23:22:17的发言:[BR]<>大家一致认好.好在那里/工/形/还是泥/更佩服版主.象索太低.却能看出泥不错.我就是读不懂这把壶好在那里.个人认为这把印包有凝.工花哨反映在身筒的布条上/形不协调表现在嘴与把/泥该用紫泥而此壶却是清水泥./其次.孔是独孔.盖内出口是民国后期长出口/一家之言.非贬壶.人.注发短信骂我的朋友注意.我不会回信.关于壶上帖.其它侮辱我没时间找草喂你.</P>

请古宜陶兄解释两个疑问:
一是"泥该用紫泥而此壶却是清水泥"此话怎讲?清水泥的称呼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二是"盖内出口是民国后期长出口"是什么意思?
至于"工花哨反映在身筒的布条上"说法不认同,这把壶的高明之处就是"花而不哨"!
"形不协调表现在嘴与把",只是不同于常见的印包而已.并没有感觉不协调.
发表于 2006-8-30 17: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明远堂.紫砂泥实际称呼仅三种.紫泥.段泥.红泥.其它泥都是这三大类中分支.清水泥是不含其它砂粒.它温度吃高可变成紫色.应该说是紫泥的一种.统称的老紫泥是在清水泥中渗进其它泥种的砂粒.清水泥的使用日期无法定.其次是出口即内墙.只是一个断代的问题.许多壶友断代是看包浆.胎土及表面的工.个人认会壶盖内墙是断代最重要的依据.明.清初.清中及后期做壶技术的堤高都能从内墙上反映出来.今天的壶艺技术已不需要最为盖与身的合逢上下功夫.是有了金岗砂......二次哓成即可.古人没有这个条件故在内墙上就有一个演变过程.这便是凝印包内墙不到清的依琚.最后是形.印包壶从身.嘴.把都是方.此壶嘴的底部却是圆脚从同类作品中,指老壶.不合理.当然这涉及个人的审美情趣.没有迫人认同理由.
发表于 2006-8-30 18: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疑义的论语更能促进和提高大家对壶识的积垒,好!
发表于 2006-8-30 19: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图看,老!好!精品!
发表于 2006-8-30 19: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8-30 17:45:48的发言:[BR]答明远堂.紫砂泥实际称呼仅三种.紫泥.段泥.红泥.其它泥都是这三大类中分支.清水泥是不含其它砂粒.它温度吃高可变成紫色.应该说是紫泥的一种.统称的老紫泥是在清水泥中渗进其它泥种的砂粒.清水泥的使用日期无法定.其次是出口即内墙.只是一个断代的问题.许多壶友断代是看包浆.胎土及表面的工.个人认会壶盖内墙是断代最重要的依据.明.清初.清中及后期做壶技术的堤高都能从内墙上反映出来.今天的壶艺技术已不需要最为盖与身的合逢上下功夫.是有了金岗砂......二次哓成即可.古人没有这个条件故在内墙上就有一个演变过程.这便是凝印包内墙不到清的依琚.最后是形.印包壶从身.嘴.把都是方.此壶嘴的底部却是圆脚从同类作品中,指老壶.不合理.当然这涉及个人的审美情趣.没有迫人认同理由.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7-6 12:32 , Processed in 1.197245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