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紫醉金迷

这样的壶到底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6-9-23 23: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找到了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6-9-23 20:10:28的发言:</B><BR>
<>小马总版好象还为此壶专题写过一篇观后感!</P>
<>我一下找不到,好象是发在陶都上的,不知部分请我们的马总再发一次!</P></DIV>
<>“ 鱼跃龙门壶”观后感(小马)<BR><BR>近在宜兴藏壶大家李明府上获幸得观一具陈鸣远制“鱼跃龙门”壶。壶高8.5厘米,宽15.5厘米,容量在300cc左右,段泥材质,表面因火候关系略微有起泡现象。观之再三,不忍释手,李明君很谦虚,笑曰:“此是老壶,但是否鸣远真迹,不敢断”。细观此壶,工手可谓一流,尤其是壶身上刻画堆砌的波浪,一浪连着一浪,观者眼神流转处浪花便汹涌至,波浪之中一条鱼只露出半个身子来,却给观者有此鱼正奋力向上跃起之动态,壶盖上一簇浪花抑或一朵祥云上一条巨龙仰首环视四周苍茫,桀骜不逊、惟我独尊之神态跃然而至,真是一把“塑镂叠刻,鬼斧神工”的好壶!<BR><BR>李明君曰此壶看老无法断真,笔者也只是从几个肤浅的角度来阐述一下观此壶之心得体会,意在抛砖引玉能引来方家的指正。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谈:1,鱼跃龙门之典故及此壶之特色。2,陈鸣远时代的壶艺风格及其结交之文人学者对他影响。3,陈鸣远作品的刻饰粗论。4,30年代上海仿古风潮的影响。<BR><BR>   1,“鱼跃龙门”之典故形成在西汉初年,与当时强化神龙崇拜有密切关系。辛氏所著《三秦记》(该书已失传)为最早记载,此书虽已失传,但在后书《艺文类聚》、《太平广记》中有对该书的引述可窥一斑,《三秦记》中曾多次提到鱼跃龙门的传说,如“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有如“龙门山在河东界.......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等,这是古人在观察到鱼类回游产卵时遇到水面落差较大之处奋力逆流向上游得情景引发得遐思,也是一种美好得愿望和期待。其实这里所称的“黄鲤鱼”经考证是称为“鲔鱼”,或称“鳣鱼”,又叫“鳇鱼”或“黄鱼”,也就是鲟鱼的一种。鲟鱼是江海回游性的鱼类,体长约两米,最大可长5米以上。我国珍稀动物中华鲟、东北鲟、长江鲟即是这类鱼。由于古代大鲤亦名“鳣”,故古人将“鲔鳣”与大鲤相混,传为“鲤鱼跃龙门”。<BR><BR>   李明君藏此壶便是明显的“鱼跃龙门”的典故形象化的产品。仔细观察会发现此壶壶身两面都是浮雕了一条奋力跃起的大鱼,且此鱼与我们日常所见之鲤鱼有所区别,更像是一条从海里回游的大鱼!而壶盖上是一个双目炯炯的可活动的龙头为纽,表示“成龙也”!从艺术角度看,这是一件非常写实的作品,波涛汹涌的浪花也是重重叠叠,连绵不绝,那么,陈鸣远为何要把此壶做成这个样子呢?这与他的个人修养、偏好及与文人交往有很大的关系。众所周知,陈鸣远在紫砂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他的出现,他的作品,在继承明代遗风的基础上开创了清代壶艺的新风貌,拨开了明末紫砂的单调和昏暗,焕发了紫砂工艺的第二春,称他为与时大彬前后辉映的巨星是不为过的,陈鸣远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是他与当时文人学者的相交、相知、合作的结果。这件“鱼跃龙门”作品笔者认为是他的首创,也是紫砂壶中最早的此类题材的作品,当时的鸣远在创作这件作品时,或许是受民间传说的影响、或许是那位达官贵人的点题要求,但有一点,此壶肯定是与学者研讨或鸣远向他们求教过,不然,鸣远生活的地区随处可见鲤鱼,以这位写实高手的水平,浮雕成一条惟妙惟肖的鲤鱼是不成问题的,正是文人的参与,鸣远才会把这塑成有真是意义的“大鱼”来的,细细堆雕的波浪是鸣远的拿手好戏,当然要尽情展现,极尽能事的了。<BR><BR>陈鸣远活跃在清康熙年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徐喈凤编修的《宜兴邑志》中有记载,内容大意为陈鸣远年纪虽不大,但其紫砂技艺高超,所以特别的编入邑志。这说明,康熙二十五年时陈鸣远年纪在35岁左右(徐喈凤也是宜兴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按古时中进士的较早年纪也是要在20岁左右,那么1686年时徐喈凤当是在45--50岁之间)。此壶有纪年为“壬戍”即1682年,推算当时鸣远在30岁左右,正是而立之年,精力旺盛,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作品从文献记载及传世品来看,记有,“壶、杯、罐、盒和各种象生杂件、文房,可以说是一个技艺全面的高手,并以制作精致,比例合理,对传统文化的美学特质和民族精神深刻理解而年少成名,当时有很多文人学士竞相以诗歌、杂文的形式赞颂鸣远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BR><BR>   前面讲过了,陈鸣远的一生受文人学士的影响极大,《阳羡名陶录家溯》记载:“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懆,足迹所致,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则汪柯庭家,海宁则陈氏,曹氏,马氏,多有其手作,而与杨中允晚研交尤厚........”,文人学士的修养、雅好、学识直接感染、影响了鸣远的作品,他也创作了很多品种的文房用品,应该说他的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促使他成为了清一代紫砂巨匠。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文人学士要“争相延揽”鸣远呢?答案很简单:1,鸣远年少即以技艺高超成名。2,鸣远领悟能力强,能与文人学士的想法不谋而合。3,能以实物表达出文人学士的想法。文人学士讲究的是雅、精、不落俗套,而鸣远充分迎合了这一要求并从为他们制作过程中也提升、锻炼了自己的艺术水准。后辈杨氏兄妹与陈曼生的合作虽也是狠成功,但在雅和精致上不及鸣远,行文至此,不禁有所感慨,现而今之紫砂艺人的作品在精准度上可以说不逊前人了,可惜乎独独缺了文气和雅气,其中奥秘不言自明。<BR><BR>李明君此壶壶底中间竖刻二排六字:“壬戌夏鸣远制”,楷书。这只是一个纪年款,且不是出自鸣远之手。那么,这六个字是谁的手迹呢?史载为鸣远作品书写题记款字的有汪柯庭(名文柏,顺治、康熙间人,康熙时官至城北兵马指挥史,工诗善画,山水萧疏简嶦,墨兰雅秀绝俗,富收藏,精鉴赏,嗜茗饮,好壶艺,局浙江桐乡)、杨中抐(字瑞木,号晚研,海宁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官至右中允,工书法,模晋唐,纵横中具有法度,尤善草书)、曹廉让(号廉斋。字希文,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举人,工书法,得晋唐风格,查慎行称其为“不羁之徒”,以书法、篆刻闻世)等。那么,此壶之提款出自谁得手笔呢?笔者获观天津艺术馆藏的鸣远天鸡壶上有落款“廉让书”三字的铭文、获观《艺苑掇英》中刊登故宫博物院藏的禹子鼎作《王士祯放鹇图卷》后幅曹廉让之题跋、南博藏鸣远瓜棱壶上铭文,把四者和此壶的铭文比较字体之间的结构、笔法、点画、用笔习惯、笔画走势、气息风格来看,均出自一人之手。这把“鱼跃龙门”壶壶底之提款出自曹廉让之手! <BR><BR>    曹廉让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的举人,应该说是年纪和鸣远相仿,从天津艺术馆藏天鸡壶铭文的落款“壬午”来看为1702年,曹的年纪应在50岁左右,那么,为鸣远这具“鱼跃龙门”壶提款应是35岁左右。从几个方面来论证:吴蹇在《阳羡茗陶录》中写道:“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上锓庚子山诗,为曹廉让先生手书..........”,可以证实就是现在天津艺术馆藏的天鸡壶。吴蹇生于1733年,1813年卒。享年80岁。他著《阳羡名陶录》是在其57岁,也就是1786年,这说明吴蹇是在1786年之前得到天鸡壶的。那会不会是1762年的(壬午)呢?也不可能,曹廉让在1762年是或许已过百岁(1699年中举人,1762年除去中举前的年龄也以63岁了,如加上中举前的年纪就过百岁了),那么,有可能是1642年(壬午)吗?也不可能,还是以曹廉让中举的1699年为基准,1642年距1699年有57年之多,曹廉让能与其他文人相结识,吟诗唱和(查慎行等)至少在30岁左右,如果1642年曹是30岁的话,那么他在1699年中举就是87岁的老举子啦,这显然不合理,所以,吴蹇得到的这件天鸡壶只能是曹廉让1702年的作品,时年曹在50岁左右。<BR><BR>再说此壶。此壶为1682年所制。论证此壶必须再提到一位对陈鸣远影响颇大的文人,他就是陈维菘(明末清初人,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人,清癯多鬓,海内呼为陈鬓,康熙三十八年(1679年)特试博学鸿词中选,授翰林院检讨,修《明史》,嗜茗饮,好壶艺),他应是鸣远的长辈,他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他向汪文柏推荐认识了鸣远(汪文柏《陶器行赠陈鸣远》诗中有写:“我初不识生,阿鬓尺素来相通”)。那么,汪文柏、杨中衲,曹廉让等学者应是在1683年之前就与陈鸣远交往并合作了。那会不会是1742年制的呢?不可能,按徐喈凤在1686年所编的《宜兴邑志》中称“故其年虽未老,而特表之”判断,1686年时,鸣远在35岁左右,那么1742年已90多岁矣,显然不现实。那么,会不会是再往上的1622年呢?也不可能,还是徐喈凤的《宜兴邑志》为基准,1686年编写的,如此壶为1622年制,陈鸣远也以做了这把壶有64年了,徐喈凤不可能陈其“年虽不老”。所以,此壶只有是在1682年所制。当时鸣远30岁左右,正是创作高峰期,曹廉让35岁左右,学识渊博书风已然定型,故此壶之书法风格和天鸡壶、南瓜壶的风格一致,皆为曹廉让书法成熟期之手笔。说到这里,不得不谈谈另外一具鸣远壶,即1990年7月福建漳浦赤岭蓝国威墓出土的一件鸣远壶,底款为楷书“丙午仲夏,鸣远仿古”,王文径先生在1991年3、4合期的《东南文化》上撰文称此壶为雍正四年(1726年)鸣远制,笔者有不同看法,从壶的造型、款识的字体来看,认为1666年鸣远制,廉让书比较合适,这个问题以后将专门撰文阐述。 <BR><BR>    下面简单谈谈30年代上海仿古风潮对鸣远壶的影响。在民国二十至三十年代,上海有很多有实力的紫砂收藏家,一些商人为了迎合这种嗜好,主要是为了赚钱,聘请了当时一些名手来仿制前朝精品,如蒋燕庭、王寅春、裴石民、顾景舟、蒋蓉等,他们都仿制过陈鸣远的作品,几可乱真,给鉴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正如李明君所言:“此壶看老,不敢断真”,毕竟当时这些高手在上海衣食无忧,没有工作压力,又都是个个身怀绝技的,所以仿出来的东西精美绝伦。不过,此“鱼跃龙门”壶从泥料、形制的独特、刻画浮雕之细腻、尤其是底款的明确纪年来看,可以排除是30年代的仿制品,那是的仿制品刻饰字体单一(这从仿时大彬壶底的刻饰可以看出),且极少有明确的年份落款,毕竟当时社会条件限制,范本还是很少的,那么,此壶会不会是臆造品或某个艺人之创作品呢?从现有资料看,也不是的,如是臆造品没有这么细腻、传神、精致,如是某个艺人之创作品,这个艺人不会只是作个一件或几件,他会在以后以自己的名号做一批,那么,现在也会有看到,毕竟从艺术角度看、功用角度看这都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壶啊。<BR><BR>  陈生一出发巧思,浑然天成见匠心。<BR><BR>  李君疏财宝砂器,鱼跃龙门谱新章。<BR><BR>以上缪论,有感而发,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斧正。<BR><BR>                                                                        文芳斋主于丙戌初夏<BR> <BR><BR></P>
发表于 2006-9-23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醉兄出我洋相阿,哈哈。
发表于 2006-9-23 2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马</I>在2006-9-23 23:39:00的发言:</B><BR>醉兄出我洋相阿,哈哈。</DIV>
<p>兄贴在陶都是赞声一片,我转到壶迷让兄弟们也学习一下怎么可以说是出兄洋相呢!
 楼主| 发表于 2006-9-24 00: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马</I>在2006-9-23 23:29:31的发言:</B><br>可以看出是新仿的,款式与李明兄一样,但是差很多。</DIV>同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19:03: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9-24 00: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假东西现在可是多撒!</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19:04:38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24 06: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结构严谨,旁征博引,论据充分,文采奕奕。但与马兄前的叙风有异。</P>
<>疑!呵呵</P>
发表于 2006-9-25 09: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醉金迷</I>在2006-9-24 0:18:41的发言:</B><BR><BR>
<>这样的壶我认为难以说差很多,有的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不同罢了,用心和不用心到是差很多的.</P></DIV>
<p>兄贴的这件肯定是新的,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23: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老紫砂</I>在2006-9-25 9:04:44的发言:</B><br><br>
<>兄贴的这件肯定是新的,呵呵</P></DIV>
<>是新的东西,是个做的不怎么好的东西!</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19:06:13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26 0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仿品无疑。
 楼主| 发表于 2006-9-26 09: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垒石邀月</I>在2006-9-26 0:01:33的发言:</B><br>仿品无疑。</DIV>
<>新壶是肯定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8 19:05:34编辑过]
发表于 2006-9-27 20: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6-9-23 21:17:09的发言:</B><BR><BR>
<>这得问问我们的李兄此壶外借过没有,哈哈!</P></DIV>
<>哈哈.借给过陈国良,但陈做的比紫醉贴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但跟我这把原件风格韵味不一.而且只做两把.</P>
发表于 2006-9-27 20: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醉金迷</I>在2006-9-24 0:18:41的发言:</B><br><br>
<>这样的壶我认为难以说差很多,有的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不同罢了,用心和不用心到是差很多的.</P></DIV>
<>.既然你跟壶主很熟悉,你应该知道谁仿谁.</P>
发表于 2006-9-27 20: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天地方圆</I>在2006-9-27 20:02:27的发言:</B><BR><BR>
<>哈哈.借给过陈国良,但陈做的比紫醉贴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但跟我这把原件风格韵味不一.而且只做两把.</P></DIV>
<>临摹可以说是潜意识的创造,与劣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P>
发表于 2006-9-27 20: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P>
发表于 2006-9-27 22: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过一楼壶,只能说两点:</P>
<>1、佩服丁山当前做仿者的嗅觉敏锐和出品速度</P>
<>2、对他们的仿制的工艺水平和专业素质感到非常遗憾</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1 00:46 , Processed in 1.18560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