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木痴

“荆溪所制”底款小壶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6-10-11 15: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见过老壶洗后养的很漂亮的.木痴加油吧!
发表于 2006-10-11 16: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壺養起來,泥料絕對漂亮無比的. </P>
发表于 2006-10-11 16: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清中。
发表于 2006-10-11 22: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怎么这么多出土的东西啊?
发表于 2006-10-11 23: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拎壶冲[/I]在2006-10-11 22:09:28的发言:[BR]最近怎么这么多出土的东西啊?

是论坛上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多了,不是现在出土的多了!
发表于 2006-10-12 01: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開門  荊溪所製 好款  小壺  看清初   可惜工粗了一點~~
发表于 2006-10-12 04: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兄请教洗壶方法偶也洗过可不理想.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2 10: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怕瓦落地[/I]在2006-10-12 4:56:26的发言:[BR]木兄请教洗壶方法偶也洗过可不理想.谢谢!

84泡,牙膏再刷,清水再煮
发表于 2006-10-12 19: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发表于 2006-10-12 20: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P>


发表于 2006-10-12 21: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发表于 2006-10-12 22: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学习,对吾来说还是很深奥的!
发表于 2006-10-12 23: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发表于 2006-10-13 05: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6-10-12 22:56:10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div>
学习,对吾来说还是很深奥的!

醉壶楼喝酒装醉的这种谦虚的态度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em17][em17]

[em01][em01]
发表于 2006-10-13 07: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7-31 03:35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