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紫醉金迷

[讨论]完整版的四系大壶.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7-5-15 10: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紫兄有缘得宝!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0: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cbl205[/I]在2007-5-15 10:54:08的发言:[BR]恭喜紫兄有缘得宝!

感谢兄弟.
发表于 2007-5-15 13: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壶,好资料,典型的农家壶,回想过去农伯伯带壶到田间务农的情景!!!!!!!!!!</P>
发表于 2007-5-15 17: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紫醉金迷[/I]在2007-5-14 23:40:04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怡陶[/I]在2007-5-14 22:51:00的发言:[BR]難得完品,看清初</div>

怡陶在下认为此壶应为明至清过渡期间的东西。
从壶形制上以及泥的表现来看,是具备有鲜明的明代呈状。
但从工艺上又比明代的“拿捏挖围”的方法进步了许多。
特别从壶底上看已经是用上了“假底”的做法。在壶的“的纽”及四系的串套上,可看出是铜钱纹和如意纹了,这些却
又具备了清初的一些装饰工艺。
因此在下才有这样的认为,不知此判断对错如何,有请多指点。谢谢。

愚對於明代器斷代看法較為嚴謹,由於近期多版專研出土書版問世,感覺明壺不脫土胎銀砂閃點,工手豪放大氣
兄這壺式可參考砂壺匯賞一書p70頁
編號11之四繫壺,係1978年江蘇省句容縣春城公社出土
書中斷明晚期
然兄此壺與該書圖錄亦有些許差距
個人看法在於土胎紫兄所藏明顯較於書中此壺精練,胎土較為細緻
其二壺身明針與壺流工法明顯有所精進
其三金錢紐配置愚見頃向清季風格
故看清早期.一孔之見.互相學習,甚幸!!
发表于 2007-5-15 2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恭喜胖紫!本人看眀末至清初!
发表于 2007-5-15 21: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
发表于 2007-5-15 21: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常乐安★[/I]在2007-5-15 13:32:01的发言:[BR]<>好壶,好资料,典型的农家壶,回想过去农伯伯带壶到田间务农的情景!!!!!!!!!!</P>

呵呵 這把壺跟長樂安兄說的提樑所謂[田埂壺]還是有區別的
這種壺都看到早清 以當時算很貴很稀少的 這是烹或說是煮茶的一種習慣 飲茶方式不同
再補充一點 如果單純拿到田間喝茶用 不會有那一層深厚的包漿 種田的農老大以清早期 根本買不起茶紫砂壺的
簡單說明 教學相長 共勉之!
发表于 2007-5-15 21: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兄真是遇宝了,上的东东都精彩!看来51长假带来好运了。</P>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21: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聆雨堂[/I]在2007-5-15 21:09:06的发言:[BR]再次恭喜胖紫!本人看眀末至清初!

感谢祝愿.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2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alpina[/I]在2007-5-15 21:23:51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常乐安★[/I]在2007-5-15 13:32:01的发言:[BR]<>好壶,好资料,典型的农家壶,回想过去农伯伯带壶到田间务农的情景!!!!!!!!!!</P></div>
呵呵 這把壺跟長樂安兄說的提樑所謂[田埂壺]還是有區別的
這種壺都看到早清 以當時算很貴很稀少的 這是烹或說是煮茶的一種習慣 飲茶方式不同
再補充一點 如果單純拿到田間喝茶用 不會有那一層深厚的包漿 種田的農老大以清早期 根本買不起茶紫砂壺的
簡單說明 教學相長 共勉之!

兄以及怡陶兄的看法,在下非常认可,
感谢到位的评论,此乃在下之福气啊.
发表于 2007-5-16 01: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alpina[/I]在2007-5-15 21:23:51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常乐安★[/I]在2007-5-15 13:32:01的发言:[BR]<>好壶,好资料,典型的农家壶,回想过去农伯伯带壶到田间务农的情景!!!!!!!!!!</P></div>
呵呵 這把壺跟長樂安兄說的提樑所謂[田埂壺]還是有區別的
這種壺都看到早清 以當時算很貴很稀少的 這是烹或說是煮茶的一種習慣 飲茶方式不同
再補充一點 如果單純拿到田間喝茶用 不會有那一層深厚的包漿 種田的農老大以清早期 根本買不起茶紫砂壺的
簡單說明 教學相長 共勉之!
谢谢兄指正!我说的农家壶不是清未到文革时期的那类品像,首先我在帖己经把{{好壶,好资料}}己说在前面了,后面的几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个人认为在过去做壶者一半者都以半农半工者{所为半农半工就是以务农主业以做壶为富业}然后做壶做得好了就慢慢地正式成为做壶艺人.再说早清的农伯伯也有很富有的,{{烹,煮,是南宋以前的饮茶期}},早清己经改为线条型茶叶泡茶法.........
发表于 2007-5-16 07: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常乐安★[/I]在2007-5-16 1:34:41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alpina[/I]在2007-5-15 21:23:51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常乐安★[/I]在2007-5-15 13:32:01的发言:[BR]<>好壶,好资料,典型的农家壶,回想过去农伯伯带壶到田间务农的情景!!!!!!!!!!</P></div>
呵呵 這把壺跟長樂安兄說的提樑所謂[田埂壺]還是有區別的
這種壺都看到早清 以當時算很貴很稀少的 這是烹或說是煮茶的一種習慣 飲茶方式不同
再補充一點 如果單純拿到田間喝茶用 不會有那一層深厚的包漿 種田的農老大以清早期 根本買不起茶紫砂壺的
簡單說明 教學相長 共勉之!</div>谢谢兄指正!我说的农家壶不是清未到文革时期的那类品像,首先我在帖己经把{{好壶,好资料}}己说在前面了,后面的几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个人认为在过去做壶者一半者都以半农半工者{所为半农半工就是以务农主业以做壶为富业}然后做壶做得好了就慢慢地正式成为做壶艺人.再说早清的农伯伯也有很富有的,{{烹,煮,是南宋以前的饮茶期}},早清己经改为线条型茶叶泡茶法.........

看一把茶壺的新 老那怕剛進入紫砂領域的朋友 我想很快就能進入狀況!
但是要斷代一把茶壺 一定不能屏除歷史與生活的對話
簡短贅述一下近代歷史:
清朝算是中國歷代比較強盛的朝代 所謂清朝盛事 由於海峽兩岸積極整理清朝檔案,史料公開 康熙時期中國剛剛從數十年內戰恢復過來 在這時期百廢待舉 政府幾乎進入癱瘓狀態 人口也是數百年最低水準 康熙在位60年間水患頻繁 加上天災連連 農民生活困苦 所以康雍兩朝 致力於水利工程 不遺餘力 經過康雍兩朝政府與人民的努力 才讓這個大猛獸慢慢甦醒過來 因而奠定以後的乾隆盛世!
反正論壇天天開著 大家可以不斷補充 都是一種學習
透過人字也許很難一筆說到位
常兄所言 小弟應能領會 也許人文差異 方向上導入會有所不同 求實求真大家一致
共勉...!
发表于 2007-5-16 10: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東西,看清末</P>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0: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milojo[/I]在2007-5-16 10:09:18的发言:[BR]<>好東西,看清末</P>

如何看到清未的,请教您了.谢谢.
发表于 2007-5-16 10: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紫兄:</P>
<>此壺真是難得一見的好東西.</P>
<>若從紫兄貼上的圖來看,是典型清末年間的泥料.(當然還是以實際上手</P>
<>更準確,但個人麼看,都不覺是明末清初年間的東西.)</P>
<>雖然對岸兄弟講究器型的鑑別年代,我個人有個小小的看法:</P>
<>器型的出現,最能確定的是:最早出現於何時.</P>
<>但卻不一定表示此器型不見於後世製作中,也未必表示後世在演變過</P>
<>程中,老的型制就不做了.</P>
<>換言之,紫兄這把四系壺只要仍有符合當時生活型態的實用性,幾百年下來都還是會有人做.</P>
<>這是個人自己從許多歷史書中推論出來的看法.</P>
<P>幾天前與古董商友人談過,老經驗的他也是如此看.雖然在瓷器與紫砂製作上,確實稀少零落出現過不同於時代性卻是真品的東西,但決不是</P>
<P>僅從器型上來認定.</P>

<P>呵!呵!</P>
<P>我多事的代他發一言:</P>
<P>那把大家吵了半天的大壺,他說:明末清初間根本沒這型制的東西.</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7-22 08:32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