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七碗茶

可作主人款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7-7-20 00: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福哥[/I]在2007-7-16 19:00:02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明远堂[/I]在2007-7-14 21:59:40的发言:[BR]疑!而且很有疑!</div>
支持明遠兄的看法,...

福哥兄.几天来我与一些朋友反复看此壶找不出疑点.请福哥兄指点一下看疑的依据.先谢了!
发表于 2007-7-20 10: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7-7-20 0:10:40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福哥[/I]在2007-7-16 19:00:02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明远堂[/I]在2007-7-14 21:59:40的发言:[BR]疑!而且很有疑!</div>
支持明遠兄的看法,...</div>
福哥兄.几天来我与一些朋友反复看此壶找不出疑点.请福哥兄指点一下看疑的依据.先谢了!

好的,現在工作中,不便深論,
晚上再回此帖,說說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起討論,...
发表于 2007-7-20 10: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密切关注!
发表于 2007-7-20 22: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與朋友聚會,回帖的時間拖晚了,...
說實話七碗茶兄這把壺並不容易判讀,要具體說出看仿的原因更是不易,
因為即使說了,也很容易被反駁掉,這也是我回帖中同意明遠兄的看仿,卻沒有敘述的主因,
古宜陶兄既然問了,我就試著說說我對此壺的疑慮之處,
第一眼看到此壺,即認為壺蓋的形制與壺身筒很不搭調,若是把帽蓋壓低些,感覺會更協調,
而這笠帽蓋內的牆唇,雙層內底直平的修整工法也很值得討論,
蓋內若是圓弧形的雙層內底,應該會更符合當時的這類蓋形的修整工法,
見過士衡款的橄欖壺的蓋內,即是圓弧形的雙層內底,
底部的印款,香字葉形印,與同時代的葉形款比較,可以說是有形無神,
壺底的胎泥氣氛,感覺不出是老壺的味道,刻字更是可疑,橫筆豎筆的刻法均不具古意,
附貼一圖供大家參考比較,...

可作主人款

可作主人款
发表于 2007-7-20 23: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与福哥的都看老,但都是托款。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08: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本想趁此次高雄网聚请众兄弟上手,无奈杂务缠身.只好寄望下次的网聚!而福哥的疑惑正是小弟当初的疑惑,但古宜陶兄的见解却也是小弟上手此壶后的认知!!总之还是感谢众兄弟对此帖的捧场!
发表于 2007-7-21 11: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七碗茶[/I]在2007-7-21 8:05:04的发言:[BR]小弟本想趁此次高雄网聚请众兄弟上手,无奈杂务缠身.只好寄望下次的网聚!而福哥的疑惑正是小弟当初的疑惑,但古宜陶兄的见解却也是小弟上手此壶后的认知!!总之还是感谢众兄弟对此帖的捧场!

竭誠歡迎兄參加這次高雄的壺友聚會,....
這次有不少資深藏家參與了聚會,相信會是相當精采的一次網聚,
其實紫金城古壺版這次的網友聚會,不僅是聯誼性質,壺識的交流才是重點,
每位收藏者都是希望自己的藏品,在分享之餘,也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但有些老壺,網上就是說不清,或許需藉由實際上手才能解惑,
感謝兄的貼圖分享,也給了大家討論的空間,..
发表于 2007-7-21 21: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七碗茶[/I]在2007-7-21 8:05:04的发言:[BR]小弟本想趁此次高雄网聚请众兄弟上手,无奈杂务缠身.只好寄望下次的网聚!而福哥的疑惑正是小弟当初的疑惑,但古宜陶兄的见解却也是小弟上手此壶后的认知!!总之还是感谢众兄弟对此帖的捧场!

這次回台灣有機會去拜訪兄^^
发表于 2007-7-21 22: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福哥[/I]在2007-7-20 22:47:05的发言:[BR]今天與朋友聚會,回帖的時間拖晚了,...
說實話七碗茶兄這把壺並不容易判讀,要具體說出看仿的原因更是不易,
因為即使說了,也很容易被反駁掉,這也是我回帖中同意明遠兄的看仿,卻沒有敘述的主因,
古宜陶兄既然問了,我就試著說說我對此壺的疑慮之處,
第一眼看到此壺,即認為壺蓋的形制與壺身筒很不搭調,若是把帽蓋壓低些,感覺會更協調,
而這笠帽蓋內的牆唇,雙層內底直平的修整工法也很值得討論,
蓋內若是圓弧形的雙層內底,應該會更符合當時的這類蓋形的修整工法,
見過士衡款的橄欖壺的蓋內,即是圓弧形的雙層內底,
底部的印款,香字葉形印,與同時代的葉形款比較,可以說是有形無神,
壺底的胎泥氣氛,感覺不出是老壺的味道,刻字更是可疑,橫筆豎筆的刻法均不具古意,
附貼一圖供大家參考比較,...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7/20077202246307640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谢福哥回复!
此壶身筒象橄榄壶,盖却似笠帽壶.容易给人张冠李戴之疑.但此壶形在清初也有类似的壶型.特别是邵俊根的作品.
清笠帽壶我也曾多次上手内墙做工非全相同.
底刻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能刻时坯干......这种现象应正常.
底胎色差与拍照也许有关.
这类壶我个人最喜.也着实花了很大精力去试泥拓样.但很难.......
其实看老壶是一种感觉.用理论表达很难.就像你我对此壶的看法.观点不同并不会影响对此探讨!
再次谢福哥!
发表于 2007-7-21 22: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7-7-21 22:45:24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福哥[/I]在2007-7-20 22:47:05的发言:[BR]今天與朋友聚會,回帖的時間拖晚了,...
說實話七碗茶兄這把壺並不容易判讀,要具體說出看仿的原因更是不易,
因為即使說了,也很容易被反駁掉,這也是我回帖中同意明遠兄的看仿,卻沒有敘述的主因,
古宜陶兄既然問了,我就試著說說我對此壺的疑慮之處,
第一眼看到此壺,即認為壺蓋的形制與壺身筒很不搭調,若是把帽蓋壓低些,感覺會更協調,
而這笠帽蓋內的牆唇,雙層內底直平的修整工法也很值得討論,
蓋內若是圓弧形的雙層內底,應該會更符合當時的這類蓋形的修整工法,
見過士衡款的橄欖壺的蓋內,即是圓弧形的雙層內底,
底部的印款,香字葉形印,與同時代的葉形款比較,可以說是有形無神,
壺底的胎泥氣氛,感覺不出是老壺的味道,刻字更是可疑,橫筆豎筆的刻法均不具古意,
附貼一圖供大家參考比較,...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7/20077202246307640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iv>
谢福哥回复!
此壶身筒象橄榄壶,盖却似笠帽壶.容易给人张冠李戴之疑.但此壶形在清初也有类似的壶型.特别是邵俊根的作品.
清笠帽壶我也曾多次上手内墙做工非全相同.
底刻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能刻时坯干......这种现象应正常.
底胎色差与拍照也许有关.
这类壶我个人最喜.也着实花了很大精力去试泥拓样.但很难.......
其实看老壶是一种感觉.用理论表达很难.就像你我对此壶的看法.观点不同并不会影响对此探讨!
再次谢福哥!

看高手切磋、过招,真是一种享受!
 楼主| 发表于 2007-7-22 00: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藏壶[/I]在2007-7-21 21:14:31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七碗茶[/I]在2007-7-21 8:05:04的发言:[BR]小弟本想趁此次高雄网聚请众兄弟上手,无奈杂务缠身.只好寄望下次的网聚!而福哥的疑惑正是小弟当初的疑惑,但古宜陶兄的见解却也是小弟上手此壶后的认知!!总之还是感谢众兄弟对此帖的捧场!</div>
这次回台湾有机会去拜访兄^^

兄好!!兄的家藏有目共睹.但令小弟折服的是兄包容不同意见的气度及不藏私的精神.佩服!佩服!!兄预计何时回台?先几天前通知一下,让小弟腾空个几天一同浸在壶里世界!
发表于 2007-7-23 23: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7-7-21 22:45:24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福哥[/I]在2007-7-20 22:47:05的发言:[BR]今天與朋友聚會,回帖的時間拖晚了,...
說實話七碗茶兄這把壺並不容易判讀,要具體說出看仿的原因更是不易,
因為即使說了,也很容易被反駁掉,這也是我回帖中同意明遠兄的看仿,卻沒有敘述的主因,
古宜陶兄既然問了,我就試著說說我對此壺的疑慮之處,
第一眼看到此壺,即認為壺蓋的形制與壺身筒很不搭調,若是把帽蓋壓低些,感覺會更協調,
而這笠帽蓋內的牆唇,雙層內底直平的修整工法也很值得討論,
蓋內若是圓弧形的雙層內底,應該會更符合當時的這類蓋形的修整工法,
見過士衡款的橄欖壺的蓋內,即是圓弧形的雙層內底,
底部的印款,香字葉形印,與同時代的葉形款比較,可以說是有形無神,
壺底的胎泥氣氛,感覺不出是老壺的味道,刻字更是可疑,橫筆豎筆的刻法均不具古意,
附貼一圖供大家參考比較,...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7-7/20077202246307640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div>
谢福哥回复!
此壶身筒象橄榄壶,盖却似笠帽壶.容易给人张冠李戴之疑.但此壶形在清初也有类似的壶型.特别是邵俊根的作品.
清笠帽壶我也曾多次上手内墙做工非全相同.
底刻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能刻时坯干......这种现象应正常.
底胎色差与拍照也许有关.
这类壶我个人最喜.也着实花了很大精力去试泥拓样.但很难.......
其实看老壶是一种感觉.用理论表达很难.就像你我对此壶的看法.观点不同并不会影响对此探讨!
再次谢福哥!
古兄的论述很到位,
这把壶无论器形做工都是上品,
个人只是觉得底款稍弱,但也算到位,
把的上部接榫拉长会增加把做强度!
形制上这种上下搭配会经常出现,
这壶嘴特别有感觉!
在看不清泥的情况我会赌这把!
发表于 2007-7-23 23:5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7-24 0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有疑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4 0:11: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7-7-24 12: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跟恒德堂兄一樣會去賭一睹,不過要先上過手才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4 12:23:5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7-27 14:47 , Processed in 1.23240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