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书生议论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5-4-26 09: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P>
发表于 2005-4-26 1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衷心感谢各位发表高见!再请看一流刻款,断断年代!
发表于 2005-4-26 1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mai兄的两个是日本壶迷网上的吧,应该是后仿的孟臣。
发表于 2005-4-26 10: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以壶会友</I>在2005-4-26 10:07:35的发言:</B>
mai兄的两个是日本壶迷网上的吧,应该是后仿的孟臣。

<>是啊!款上写的很清楚是仿的,拿来大家讨论的。</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6 21: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刻款看伪的证据!

<>明代刻款多正楷,但绝无写年号地望之类的行文习惯,比如“时大彬”也仅刻此三字而已。从真正有出土纪年的明代紫砂壶中你举不出一个类似有“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这样行文的壶来,这种行文习惯是清代文人介入紫砂后才慢慢形成的。他写什么“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你可以一望“明代”字样即疑,但还要其他证据一块来支持才能枪毙。看东西,器型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款应该放在最后一位。但许多人本末倒置,一看名家款就心跳不止,呼吸都不正常了。</P>
<>     清雍正二年才割宜兴县南部建荆溪县,以南临荆溪名县,清亡,1912年撤县。如真是天启人,肯定自称为宜兴某某某,他不会知道后建的荆溪县。乾隆紧接雍正,还记得刚建的荆溪县,到晚清农民就搞不清了,忘了这个茬,于是做壶就有了“关公战秦琼”。同一个刻手一会儿写“天启”,一会儿刻“崇祯”,不过是为了多卖银子。此壶现在还被某藏家当着真正惠孟臣宝爱着,平时密不示人,我说不对,他就立刻对我咆哮,作狮子状;我说对,他就立刻请您吃饭,还必定不准走,上班也不准去,此类“壶公”真不知如何以后对他说话……</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6 22:04: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4-26 21: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5-4-26 21: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书生议论</I>在2005-4-26 21:09:25的发言:</B>

<>明代刻款多正楷,但绝无写年号地望之类的行文习惯,比如“时大彬”也仅刻此三字而已。你举不出一个明代“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这样行文的壶来。他写什么“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你可以一望即疑。如警察看见一个形迹可疑之人一样。清雍正二年才割宜兴县南部建荆溪县,以南临荆溪名县,清亡,1912年撤县。如真是天启人,肯定自称为宜兴某某某,他不会知道后建的荆溪县。乾隆紧接雍正,还记得刚建的荆溪县,到晚清就搞不清了,忘了这个茬,于是就有了“关公战秦琼”。同一个刻手一会儿写“天启”,一会儿刻“崇祯”,不过是为了多卖银子。此壶现在还被某藏家当着真正惠孟臣宝爱着,平时密不示人,我说不对,他就立刻对我咆哮,我说对,他就立刻请您吃饭,此类“壶公”如何以后对他说话……</P>

<>高人,佩服</P>
发表于 2005-4-27 15: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生兄怎么看博物馆的那把孟臣?刻字、行文的口气和您贴的太相像了!(如果您的那把刻字是“一流”,他可以称“超一流”吧?)
发表于 2005-4-27 18: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书生议论</I>在2005-4-26 21:09:25的发言:</B>

<>明代刻款多正楷,但绝无写年号地望之类的行文习惯,比如“时大彬”也仅刻此三字而已。从真正有出土纪年的明代紫砂壶中你举不出一个类似有“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这样行文的壶来,这种行文习惯是清代文人介入紫砂后才慢慢形成的。他写什么“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你可以一望“明代”字样即疑,但还要其他证据一块来支持才能枪毙。看东西,器型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款应该放在最后一位。但许多人本末倒置,一看名家款就心跳不止,呼吸都不正常了。</P>
<>     清雍正二年才割宜兴县南部建荆溪县,以南临荆溪名县,清亡,1912年撤县。如真是天启人,肯定自称为宜兴某某某,他不会知道后建的荆溪县。乾隆紧接雍正,还记得刚建的荆溪县,到晚清农民就搞不清了,忘了这个茬,于是做壶就有了“关公战秦琼”。同一个刻手一会儿写“天启”,一会儿刻“崇祯”,不过是为了多卖银子。此壶现在还被某藏家当着真正惠孟臣宝爱着,平时密不示人,我说不对,他就立刻对我咆哮,作狮子状;我说对,他就立刻请您吃饭,还必定不准走,上班也不准去,此类“壶公”真不知如何以后对他说话……</P>


观点清晰,受益,赞同。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22: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把壶绝对是晚清的!

<B>以下是引用<I>以壶会友</I>在2005-4-26 9:51:49的发言:</B>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mp; Albert Museum)藏品(编号:C16 &amp; A – 1968)。壶高12.7厘米。盖子上装饰四朵如意云纹,壶身贴塑桃花(因为有叶子,所以不会是梅花)。流、钮、把上装饰有镀金金属配件(Gilded Metal),估计是到了欧洲后配的。天启丁卯,1627年。</P>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4/20054269512628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4/20054269513993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把“荆溪”换成了“友善堂”,似乎避开了马脚,其实更暴露晚清人的制作思维,因为只有晚清才用什么堂名。壶壁不是刻花而是浅浮雕贴花,更是晚清紫砂才有的工艺,这是受了图章薄意的影响。外国博物馆对中国紫砂的断代我多不敢恭维……维多利亚的这只刻款比我贴的破壶差多了,如何可称“超一流”。你看看我那只字口刻的多么好,这只虽为赝品,但作伪者绝对是个篆刻家,我倾心佩服。你看那个“惠”字,心上少一横,那可是王右军《兰亭序》里的古体啊,轮到您老人家去写,肯定要加上这一横的,否则你认为是写了错别字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27 22:32: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5-4-27 22: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雍正二年才割宜兴县南部建荆溪县,以南临荆溪名县     </P><>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宜兴估称荆溪、荆邑。秦汉两代改称阳羡。后来,晋惠帝将阳羡改名义兴。唐高祖武德二年曾别名为鹅州。宋代为了避讳改为宜兴,相沿至今。宜兴在唐虞夏商时代(约公元前二十到二十一世纪)称为荆溪,此为《宜荆县志》记载。</P>
 楼主| 发表于 2005-4-27 23: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在负隅顽抗!一笑,这是警察惯用语。抗拒从严!!!

我首先已经说明明朝紫砂刻款不可能如此行文,明朝出土紫砂无一例可以支持您的观点。其实已无必要争论此事。此必不是明朝物。如您真心当明朝,我这只请阁下以明朝价买走,这位老板正在我旁边。这样他也服你、我也服你。各位看官以为如何?否则光看书有什么意思。其实退一万步,就算有,以年号、地望、人名正规连用,必用本朝地名。
发表于 2005-4-28 09: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书生议论</I>在2005-4-27 22:13:54的发言:</B>



<>把“荆溪”换成了“友善堂”,似乎避开了马脚,其实更暴露晚清人的制作思维,因为只有晚清才用什么堂名。壶壁不是刻花而是浅浮雕贴花,更是晚清紫砂才有的工艺,这是受了图章薄意的影响。……维多利亚的这只刻款比我贴的破壶差多了
</P>

<>书生兄:
<>关于“荆溪”,小马兄已经说了,我不再重复。至于实物,兄再翻翻梁白泉编《宜兴紫砂》,顾编《珍赏》。
<>关于“维多利亚的这只刻款比我贴的破壶差多了”,两壶的照片都在,大家有目共睹。当然艺术鉴赏见仁见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多争论的。
<>另外:
<>一、到底是把“荆溪”换成了“友善堂”,还是把“友善堂”换成了“荆溪”——意即兄的那把是不是受到了人家博物馆藏品的启发而出现的,亦未可知呢!
<>二、清德堂、世德堂、行有恒堂,这些是晚清的堂名么?
<>(特别是)三、贴花是晚清才有的工艺?!</P>
发表于 2005-4-28 09: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小马</I>在2005-4-25 18:23:16的发言:</B>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4/200542518231333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此壶(款)个人意见与书生兄的壶年纪接近,看清初.
发表于 2005-4-28 10: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书生议论</I>在2005-4-26 0:07:57的发言:</B>
.....尤其是它的长脖子,居然有1厘米以上,康雍就不可能有......而且惠孟臣善小壶,他居然仿了13厘米(连盖应该16厘米)高的大壶,也是败笔之一……诸君可以批评我的看法,附带我们谈一谈明代紫砂壶的特征好不好?

<>书生兄,颈的高矮不是判断年份的标准.兄还记得聚缘堂那把明代壶吗?也是高颈的.
<>孟臣所制茶壶应该大,小都有.台湾史志学家连横《茗谈》:「台人品茶,与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所以后仿孟臣壶以适应和工夫茶的小壶居多.
<>惠孟臣究竟是什么年代的人呢?
<>个人理解惠孟臣应该是清顺治,康熙年间的人.</P>
<>明末周高起的&lt;&lt;阳羡茗壶系&gt;&gt;中一直讲到崇祯年间的制壶名人,却没有提到孟臣.如果孟臣在天启以开始做壶,以他的做壶水平,周高起不应该遗漏的.
<>顾景周在&lt;&lt;宜兴紫砂珍赏&gt;&gt;中,把孟臣壶的年代定为清.
<>作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lt;&lt;阳羡名陶录&gt;&gt;却说:惠孟臣不详何时人.如果孟臣活到乾隆,不至于说"不详何时人"吧.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6 23:10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