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木痴

“荆溪所制”底款小壶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发表于 2006-10-13 23: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高手啊! 学习!
发表于 2006-10-14 00: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雖然看不懂 但講實話 就要頂
发表于 2006-10-14 00: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呵!呵!
原來我的懷疑不假,真的有泡酸仿出土的事.
學習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4 13: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开门的出土老壶,
在网上成了大开门的做假新壶,
也是一种乐趣也,哈哈
发表于 2006-10-14 14: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拎壶冲[/I]在2006-10-13 23:46:03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div>高手啊! 学习!
发表于 2006-10-17 14: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木痴[/I]在2006-10-14 13:11:01的发言:[BR]大开门的出土老壶,
在网上成了大开门的做假新壶,
也是一种乐趣也,哈哈

支持古宜陶看法, 此壶是有问题的! 要相信事实!

发表于 2006-10-17 15: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

以理服人,高明!学习。
发表于 2006-10-17 15:3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尚古陶轩[/I]在2006-10-13 5:05:29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醉壶楼[/I]在2006-10-12 22:56:10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R]<>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div>
学习,对吾来说还是很深奥的!
</div>
醉壶楼喝酒装醉的这种谦虚的态度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em17][em17]

[em01][em01]

支持!关于此帖依我看醉兄酒没喝就醉了,呵呵,向醉兄学习!!!!!
[em17][em17][em17][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6-10-17 15: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评壶本身就有正反两面,爱听哪一面的就向哪里靠拢吧!这样也不用争得脸红耳赤了!哈哈!
发表于 2006-10-17 15: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古宜陶</I>在2006-10-12 19:44:24的发言:</B><BR>
<>楼上各位看真.吾看假.理由.泥是清水泥烧高.与传统老紫泥有别.工.清初.中.与此壶相差甚大.从嘴.内墙.口面线片及挖嘴孔都有明显反映.把与嘴上留下的竹扦痕迹人为不自然.出土的沁色是成片.人为泡酸有坠点.出土的大都壶侧土面成沁色.人为是壶正放.残流的酸会集聚在最低点......简单点评供考.</P></DIV><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3f3f3">古兄所言不虚,什么都在不断的发展啊......</FONT>
发表于 2006-10-17 16: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所说只是网上所见所说,不管对与错,学习了!
发表于 2006-10-19 10: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新細明體>前幾天與一位古董商朋友聊天,以下是他的說法:</FONT></P>
<><FONT face=新細明體>一般所謂沁色.沁斑,通常是指出土古玉的特徵表現,但此類古玉都絕對高於明.清年代,亦是此兩時期入土的玉器是無法有沁的情況出現.</FONT></P>
<><FONT face=新細明體>相對的,紫砂壺的堅硬度與穩定性也不低,若要論及明.清的年代,除了陪葬取[福]諧音的討吉祥而放入新壺,即令是主人生前喜愛的用品,其實是不會出現沁色.沁斑的情況,在借用古玉用詞上其實還有很大差距,倒不如說是附在壺面上的東西,在清洗乾淨後,會如實的呈現當時入土的壺況.</FONT></P>
发表于 2006-10-19 16: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木痴[/I]在2006-10-14 13:11:01的发言:[BR]大开门的出土老壶,
在网上成了大开门的做假新壶,
也是一种乐趣也,哈哈

同感!
发表于 2006-10-19 16: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生津乐道[/I]在2006-10-19 16:19:02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木痴[/I]在2006-10-14 13:11:01的发言:[BR]大开门的出土老壶,
在网上成了大开门的做假新壶,
也是一种乐趣也,哈哈
</div>
同感!

有趣!
发表于 2006-10-19 19: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I]生津乐道[/I]在2006-10-19 16:19:02的发言:[BR]<div class=quote>以下是引用[I]木痴[/I]在2006-10-14 13:11:01的发言:[BR]大开门的出土老壶,
在网上成了大开门的做假新壶,
也是一种乐趣也,哈哈
</div>
同感!

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7-31 03:34 , Processed in 1.26360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