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3-4-18 13: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古韵 于 2013-7-4 22:03 编辑
描述一下自己上手此壶的感受,并非想先入为主,只是与大家共同探讨。
1、壶甫一入眼时,看那耳形把的走势,一个感觉这是把清初壶,在清初这类圆形壶的造型中,耳形把的取势和力度都有典型的特征,单看把有点下拉,但与圆形身桶配合起来就很协调,很通贯。
2、上手,泥料的感觉也是清初特征,是那种黄红色,跟清中时的红紫色迥然不同,(自己还没有机缘上手过真正的明代壶,从市场和几个大的拍场上手过一些清初壶,故认识有局限性。)
网上旧贴,“福哥”曾描述过邵壶的特征:“卲亨裕製器胎薄,卻胎土精練密實,細顆粒的五色土若隱若現, 修整工序,精工得無以倫比。”我用30倍的放大镜细看,表面有很强的风化,确是五色土颗粒浮现。至于是否《砂壶考》所述的细土淡墨色,一直感佩古人的想象和形容词太丰富,但审视起来,也有点那个意思。
3、从壶内看,施作痕迹非常明显,脂泥修刮简练,手法娴熟,无丝毫拖泥带水,显是高手所为。
4、从款识的风格看,也是清初时的风格,金石味很浓,印款字法与清初邵元亨、邵元祥章相类。
5、从壶的底部看,有较长时间使用所留下的磨损痕迹,底部工艺也是明末清初壶的特征。
6、推算起来,邵亨裕是明万历七年至清顺治四年人,所以他的生活年代更应归为明末。通观全壶,联想到明代装束及明式家具,感觉壶身显现很强的明风明韵,尤其是圆肩造型更为明显。
个人的一点粗浅见解,不对之处,也请大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