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中国壶迷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武夷山茶

《中国红茶》—— 奇苑授权连载

[复制链接]
字体大小: 正常 放大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63</p>
<p><b><br/>泡沫鲜奶加杏仁碎片的红茶</b></p>
<p><br/>&nbsp;&nbsp;&nbsp;&nbsp;煮可可是冬天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融合了牛奶、巧克力等浓郁香味的可可,不仅温暖了人们的身体,甚至让人觉得连心窝都暖和起来了。</p>
<p><br/>&nbsp;&nbsp;&nbsp;&nbsp;准备:将鲜奶油打至发泡(鲜奶油不要加任别的原料,将杏仁脆薄片用单柄锅煎至黄褐色。先将茶杯温热并确认水的分量。</p>
<p><br/>&nbsp;&nbsp;&nbsp;&nbsp;①将大约100毫升(约茶杯5分满)新鲜的水注入单柄锅中,用强火加热至沸腾。<br/>&nbsp;&nbsp;&nbsp;&nbsp;②煮沸后,不要熄灭,将约4克的茶叶放入。<br/>&nbsp;&nbsp;&nbsp;&nbsp;③持续加热约1~2分钟,轻揺单柄锅以便茶叶和水充分接触,以使红茶的浓度分布均匀。<br/>&nbsp;&nbsp;&nbsp;&nbsp;④注入100毫升的牛奶,轻揺单柄锅,使其浓度均匀。<br/>&nbsp;&nbsp;&nbsp;&nbsp;⑤再度沸腾后,立即熄火。<br/>&nbsp;&nbsp;&nbsp;&nbsp;⑥用茶滤滤掉茶楂。<br/>&nbsp;&nbsp;&nbsp;&nbsp;⑦放入适量的砂糖,让它充分溶解。<br/>&nbsp;&nbsp;&nbsp;&nbsp;⑧让泡沫鲜奶油浮在上层。<br/>&nbsp;&nbsp;&nbsp;&nbsp;⑨让最后将杏仁脆薄片轻撒在泡沫鲜奶油之上,即大功告成。</p>
<p><br/><b>独特色调的蜂蜜红茶</b></p>
<p><br/>&nbsp;&nbsp;&nbsp;&nbsp;这种奶茶是一种添加了大量蜂蜜和牛奶、风味相当浓郁的冰奶茶。由于茶的颜色酷似Cambrlc(一种亚麻色的平织布),因而命名为亚麻色调。</p>
<p><br/>&nbsp;&nbsp;&nbsp;&nbsp;这种调味茶的茶叶用量,焖香的时间都和一般的做法大不相同,而且由于它的白霜化程度相当严重,初次尝试的人可能会因此而吓一大跳。</p>
<p><br/>&nbsp;&nbsp;&nbsp;&nbsp;为什么放入蜂蜜后茶会变黑?蜂蜜属碱性物质,会和红茶起反映,但对于品质和味道则毫无影响,因为红茶的特性是一遇到碱性物质其颜色就会变黑。相反,如果遇到酸性的物质(如柠檬)它的颜色就会变浅。</p>
<p><br/>&nbsp;&nbsp;&nbsp;&nbsp;准备:将2汤匙(约30毫升)的蜂蜜溶于等量的热水中,准备好一个容量400毫升的茶壶,先将茶壶温热,另外再准备一个容量也约400毫升的容器。</p>
<p><br/>&nbsp;&nbsp;&nbsp;&nbsp;①将新鲜的水注入水壶,用强火加热至沸腾。<br/>&nbsp;&nbsp;&nbsp;&nbsp;②将30克(约11茶匙量)的茶叶放入茶壶中。<br/>&nbsp;&nbsp;&nbsp;&nbsp;③将约400毫升的沸水注入茶壶,约焖15分钟。<br/>&nbsp;&nbsp;&nbsp;&nbsp;④焖过之后,轻轻搅拌使茶汤浓度散布均匀。<br/>&nbsp;&nbsp;&nbsp;&nbsp;⑤一面用茶滤滤过,一面将茶注入另外准备的容器中。<br/>&nbsp;&nbsp;&nbsp;&nbsp;⑥将蜂蜜溶液注入玻璃杯中。<br/>&nbsp;&nbsp;&nbsp;&nbsp;⑦将⑤的茶汤约40—45克注入⑥的玻璃杯中,这时,颜色变黑没有关⑧系。<br/>&nbsp;&nbsp;&nbsp;&nbsp;⑧将碎冰块倒入玻璃杯中约五六分满,接着搅拌,如果发生白霜化也没有关系。<br/>&nbsp;&nbsp;&nbsp;&nbsp;⑨将牛奶注入玻璃杯中至七分满,然后充分拌匀,接着加碎冰块,便大功告成。</p>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64 </p><br/>
<p><br/>
<div align="center"><b><font size="3">第五章 茶叶的鉴别</font></b>
<p></p><br/>
<p><br/><b>古时对茶叶的鉴别</b></p></div>
<p></p><br/>
<p><br/>&nbsp;&nbsp;&nbsp;&nbsp;古人对茶叶品质的鉴别方法称为斗茶,也叫作茗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品茶比赛(茶王赛),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词。据考,斗茶发源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当地茶农、茶客们为了评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斗茶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一样,为众多的茶商,茶人所关注。 </p><br/>
<p><br/>&nbsp;&nbsp;&nbsp;&nbsp;斗茶除了对茶叶的品质要求极为严格外,还对斗茶所用的水、汤色有严格的要求。这与现代对茶叶的鉴别是不同的。 </p><br/>
<p><br/>&nbsp;&nbsp;&nbsp;&nbsp;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因为汤色是茶的采制技艺的反映,所以首先要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宋代以白为佳),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茶汤纯白,表明所采茶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斗茶以水痕早出者为负,晚出者为胜。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或茶饼研碎成粉末,调成膏再冲水。如果研碾细腻,点、击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面便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这里要指出的是,斗茶既以茶粉为原料,那么人们在饮用时必然连茶粉带水一起喝下,这与今天的饮茶习惯是不同的。</p><br/>
<p><br/>&nbsp;&nbsp;&nbsp;&nbsp;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沾染油污的炭、木柴或腐朽的木材不宜做燃料。 温庭筠《采茶》说:“茶须缓火炙,活水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由腾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苏轼也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根据古人经验,烹茶一是要燃料性能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要燃料没有烟和异味。人们常说: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却不能用在茶文化中,因为在茶文化中,水与火配合得那么默契、和谐与统一。</p><br/>
<p><br/>&nbsp;&nbsp;&nbsp;&nbsp;斗茶是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茶叶技术、水质和火候外,还必须掌握冲泡技巧,宋人将其称之为“点茶”。蔡襄《茶录》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研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程序,即首先必须用微火将茶饼炙干,研成粉末,再用绢箩筛过,茶粉越细越好,“箩细则茶浮,粗则沫浮”。其中候汤即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健。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特别强调的是水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茶经.三之煮》)。宋代点茶法同样强调水沸的程度,“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蔡襄.茶录》)。只有掌握好水沸程度,才能冲泡出色香味俱佳的茶汤。南宋罗大经认为,点茶应该用“嫩”的沸水,“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鹤林玉露.茶瓶汤候》)。因此,他主张在水沸后,将汤瓶拿离炉火,等停止沸腾后再冲泡茶粉。这样才能使“汤适中而茶味甘”。在点茶前,必须用沸水冲洗杯盏,“令热,冷则茶不浮”,叫做“熁盏”。正式点茶时,先将适用茶粉用沸水调和成膏,再添加沸水,边添边用茶筅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浓厚的泡沫(即沫饽),能较长时间凝住在杯盏内壁不动,则为成功。 </p><br/>
<p><br/>&nbsp;&nbsp;&nbsp;&nbsp;古代斗茶的情景,完全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斗茶图》看出来。《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画中有四个人物,身边都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的茶汤注入杯中。右旁站立着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乎是在倾听双方介绍茶汤的特色,准备还击。从图中人物模样和衣着来看,不像是文人墨客,倒像走街串巷的货郎,以此说明斗茶之风已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 </p>
发表于 2010-1-30 01: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2-5 17: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65<br/>
<div align="center"><b>现代人对茶叶的鉴别</b></div>
<p></p><br/>
<p><br/>&nbsp;&nbsp; 对好品茶的现代人来讲,一般都会碰到如何选购茶叶的问题,而选购茶叶就要求能对茶叶进行鉴别。对茶叶鉴别要从茶叶的品质入手,即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凡是纯正优质的茶叶,其色泽正,香气高,滋味醇,形状美,而次质茶叶或带异味,滋味粗淡苦涩,形状大小,粗细不一,在选购茶叶时除了必须会识别茶叶质量的优次外,还应会识别真茶与假茶,新茶与陈茶,春茶,夏茶与秋茶,高山茶与平地茶。对茶叶质量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判断,也就是采用眼看、鼻闻、嘴尝、手摸的方法。<br/><br/>&nbsp;&nbsp;&nbsp;&nbsp;由于个人口味的千差万别,泡饮习惯的不同,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茶叶。<br/><br/>&nbsp;&nbsp;&nbsp;&nbsp;总的来说呢,习茶第一应去好恶之心,名茶、泉水、佳器难得,手中有优质好茶才能泡出最佳风味,才算趋于佳境。</p><br/>
<p><br/>
<div align="center"><b>茶叶审评的一般方法(一)</b></div><br/><br/>&nbsp;&nbsp;&nbsp;&nbsp;识别茶叶技术的优次,除了按照茶叶专门机构结合化学方法进行审评外,目前主要是借助人的感觉器官来确定茶叶的质量,即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采用眼看、鼻闻、手摸和嘴尝的方法进行。一般说来,要善于识别茶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一个普通茶叶爱好者而言,只要能掌握一些既简单易行而又实用的评茶方法,不至于上当受骗也就可以了。<br/>&nbsp;&nbsp;&nbsp;&nbsp;茶叶的品质一般是由色、香、味、形四个因子构成的。凡质优的茶叶必然是色泽正,香气高,滋味醇,形状美;而质次的茶叶必然是色泽花杂,香气低沉,滋味粗淡,形状不正。因此,对消费者,选购茶叶确认其质量时,首选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下面,具体介绍一下选购茶叶时的质量鉴别方法。<br/><br/>&nbsp;&nbsp;&nbsp;&nbsp;1、干看外形,外形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识别时,可分以下两个步骤进行。<br/><br/>&nbsp;&nbsp;&nbsp;&nbsp;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茶叶,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叶的香气。一看是否具有茶叶的香气;二是辨别香气的高低;三是嗅闻香气的纯正程度。凡香气高、气味正的必然是优质茶;凡香气低、气味不正的就是粗老茶或者是劣质茶。<br/><br/>&nbsp;&nbsp;&nbsp;&nbsp;其次,抓一把茶叶平摊于白纸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泽、嫩度、条索、粗细、整碎等。凡色泽匀正,嫩度高,条索或颗粒紧实,粗细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如果条形茶条索松散,叶脉突出,叶表粗老,色泽不一,身骨轻飘,片、末、老叶多;圆形茶颗粒松散,大小不一,色泽花杂,都算不得好茶。这是因为在茶叶制造过程中,大凡粗老的鲜叶原料,是无法做成紧结的条形或紧实的颗粒形茶叶的,其外形必然松散。而用老嫩不一的鲜叶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叶,不但外形大小不一,色泽花杂,而且片、末、老叶较多。所以,不同品类的茶叶,由于鲜叶原料要求不一,因而对成品茶的外形标准也不一致。不过,各种茶叶虽有不同形态,但却有统一要求。这就是干看时,形状要一致:在扁茶中无圆茶,在圆茶中无扁茶;在直条茶中无弯条茶,在弯条茶中无直条茶;在长条茶中无短条茶,在短条茶中无长条茶;在厚张茶中无薄张茶,在薄张茶中无厚张茶;在整茶中无碎茶,在碎茶中无整茶。对同一种茶,都要求大小、粗细相对一致。<br/><br/>&nbsp;&nbsp;&nbsp;&nbsp;茶叶的感观评审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的技能,初学者宜勤学多练,不断提高自身的灵敏度,才能掌握对多种茶叶的审评及估价。<br/><br/>&nbsp;&nbsp;&nbsp;&nbsp;另外,对茶叶质量仅仅注重外形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照不同茶类的品质特点,评价其质量。<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5 17:18:52编辑过]
发表于 2010-2-21 1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5: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66</p>
<p><b>
<div align="center">茶叶审评的一般方法(二)</div></b>
<p></p>
<p>&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 2、湿看内质。湿看,就是开汤审评。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一般先提取欲审评的茶叶3--5克,放入白色瓷杯或碗中,然后冲上滚沸适度的开水200毫升左右。开汤后,应先嗅香气,接着看汤色,再尝滋味,后评叶底。<br/>&nbsp;<br/>&nbsp;&nbsp;&nbsp;&nbsp;嗅香气。茶叶经冲泡后,立即倾出茶汤,将茶杯连叶底一起送入鼻端进行嗅香,也有的用竹筷从杯中夹取浸泡后的茶叶进行嗅香。凡闻之茶香清高纯正,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者,就可算得上好茶。一般来说,绿茶具有清香鲜爽之感,甚至有果香或花香者,属于上品;香气低沉、粗俗者,是低级绿茶;倘有陈气者,便为陈茶;有异味或霉味者,为变质茶。红茶以清香或花香为上品,其中香气浓烈持久者,为上乘红茶;香气低沉有粗老气者,是低级红茶。乌龙茶以具有浓郁的熟桃香者为上乘。花茶以具有清纯的芳香者为上品。<br/><br/>&nbsp;&nbsp;&nbsp;&nbsp;不过,对一个专门的茶叶审评工作者来说,只进行嗅热湿茶是不够的,它只能嗅茶叶香气的正常与否、香气的类型如何,以及香气的高低;不能判别茶叶香气的持久程度;而温湿嗅则可比较正确地判断茶叶香气的优次。一般认为,在将冲泡后的茶叶倾去茶汤,嗅叶底香气时,叶底温度应在50℃—60℃,其准确性最好。<br/>&nbsp;<br/>&nbsp;&nbsp;&nbsp;这里,特别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嗅香气时要注意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诸如抽烟、擦香脂、用香皂洗手、空气中有异味等,都会影响鉴别的准确性。<br/><br/>&nbsp;&nbsp;&nbsp;&nbsp;看汤色。茶叶汤色主要是茶叶内含成分溶解于水所呈现的色彩。这些溶解于水的茶叶内含物质,与空气接触会发生变色,所以,看汤色应及时进行。一般在茶叶冲泡3-5分钟后,倾出杯中茶汤于另一碗内,在嗅香气前或后立即进行。另外,汤色还会受光线强弱、碗色深浅、沉淀物多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此需要引起注意。<br/>&nbsp;<br/>&nbsp;&nbsp;&nbsp;茶汤审评,应结合茶品,按汤色性质以及明暗、深浅、清浊等评比优次。一般说来,凡属上乘的茶品,尽管由于茶类不同,色泽有异,但汤色明亮有光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绿茶汤色以浅绿或黄绿为宜,并要求清而不浊,明亮清澈。红茶汤色要求乌黑油润。如果是工夫红茶,那么,若茶杯四周汤面上形成一圈金黄色的油环,俗称金圈,更属上品。倘若茶汤红褐带青,色泽暗淡、混浊,就属低级红茶了。乌龙茶以青褐光润为好。花茶以黄绿明亮为上。<br/></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24 15:07:1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5: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67</p>
<p><br/><b>
<div align="center">茶叶审评的一般方法(三)</div></b>
<p></p>
<p><br/>&nbsp;&nbsp;&nbsp;&nbsp;尝滋味。滋味是靠人的味觉器官来区别的。茶叶是一种风味饮料,不但不同茶类风味不同,而且即使是同种茶类因产地不同,其味感也是不同的。茶叶中的不同风味是由茶叶中的呈味物质的数量和比例决定的。所以,可以这样认为,茶汤的滋味是茶叶中的苦、甜、涩、酸、辣、鲜、腥等多种呈味化学成分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各种成分的数量和比例适当,那么茶汤滋味就鲜醇可口,受到人们的欢迎;否则,就会受到人们的厌弃。不过,对茶汤滋味,由于各人的爱好不同,往往各有偏爱。对此,茶叶界衡量茶汤的滋味有一个相对的标准。一般认为,绿茶茶汤浓醇爽口,属上等绿茶;如果平淡涩口,多为粗老绿茶。红茶茶汤则要求浓、强、鲜,即滋味浓厚、强烈、鲜爽。如果滋味平和、粗淡,显然是粗老的低级红茶了。</p>
<p><br/>&nbsp;&nbsp;&nbsp;&nbsp;尝茶汤滋味应在看汤色后立即进行。尝滋味时,茶汤的温度要适中,一般在50℃左右最适合尝味。若茶汤温度太高,味觉会受强烈刺激而麻木;如茶汤温度太低,一是降低了味觉的灵敏度,二是会使茶汤中的呈味物质析出,从而影响茶汤的审评结果。同时,由于人的味觉器官舌的不同部位对滋味的感觉是不同的,所以,尝茶汤滋味时,必须使茶汤在舌头上循环滚动,这样才能全面地辨别茶汤滋味。尝滋味主要是评定茶汤的浓淡、强弱、爽涩、纯异、鲜滞等。为了正确评味,值得注意的是,在尝滋味前,最好不吃有强烈刺激味觉的食物,如葱蒜、糖果、辣椒等,也不宜吸烟,以保持味觉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p>
<p>&nbsp;<br/>&nbsp;&nbsp;&nbsp;评叶底。评判茶叶经冲泡去汤后留下的叶底,看其老嫩、整碎、色泽、匀杂、软硬等情况以确定质量的优次,同时还应注意有无掺杂其他物质。叶底的审评,主要依靠人的视觉和触觉来进行。这就是说,评叶底时,要充分发挥眼睛和手指的作用,手指抚摸叶底的软硬、厚薄等,眼睛看叶底的老嫩、光糙、色泽、匀净等,从而区别茶叶的好坏。</p>
<p><br/>&nbsp;&nbsp;&nbsp;&nbsp;茶叶质量的审评,一般通过上述干看外形和湿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五个项目的综合考评,才能正确评定茶叶质量的优次和等级。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审评每一个项目后,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综合审评结束时,对每个审评项目之间应作仔细的比较参证,然后再下结论。如果有几只茶样,还可同时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取得正确的评比结果。</p>
 楼主| 发表于 2010-2-24 15: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68</p>
<p><b>
<div align="center">正规的茶叶审评程序</div></b>
<p></p>
<p><br/>&nbsp;&nbsp;&nbsp;&nbsp;对于茶艺馆从业人员(尤其是采购员),除掌握以上方法外,还应学一点正规的茶叶审评方法。目前在茶叶贸易中,主要用感观评审法来评定茶叶品质的好坏,辅以理化评审法,因此对评茶师的灵敏度要求很高,高手能够辨别千分之一浓度的味精(谷氨酸)鲜味。甚至百万分之几的香气浓度一嗅便知,不亚于一台精密的液相、气相色谱仪。下面对茶叶审评作一简介。</p>
<p><br/>&nbsp;&nbsp;&nbsp;&nbsp;评茶环境:清洁、安静、无异味,光线柔和(避免阳光直射)。 </p>
<p><br/>&nbsp;&nbsp;&nbsp;&nbsp;评茶设备:干看台(深色,左右光线均匀),湿评台(白色),审评盘(木质白色),审评杯(白瓷,杯盖有小孔,乌龙茶有专用盖碗),审评碗(广口白瓷),叶底盘(木质黑色),天平,计时器,条匙,网匙,汤杯,水壶,电炉等。</p>
<p>&nbsp;<br/>&nbsp;&nbsp;&nbsp;<b>评茶程序:</b></p>
<p><br/>&nbsp;&nbsp;&nbsp;&nbsp;干茶审评:取具代表性茶样100-150克置审评盘中摇数次,使茶叶分成面张(上层)、腰档(中层)、下段(下层)三层,分别观察其大小、松紧、色泽、枯润及所占比例,一般以中层茶多为好,太少则脱档,下段茶太多则较差。然后观其外形,从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净度五个方面做出评价。越接近某一花色的外形要求者,质量越好。</p>
<p>&nbsp;<br/>&nbsp;&nbsp;&nbsp;开汤审评:将茶样置审评杯中,取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天然水,煮沸起泡,水温控制在100℃,按规定水量(乌龙茶茶水比为1:22,其他茶类茶水比为1:50)冲入审评杯。随泡随加盖,时间一律为5分钟。接着将茶汤全部倒入审评碗内。</p>
<p>&nbsp;<br/>&nbsp;&nbsp;&nbsp;审评顺序:具体操作是先嗅香气,快看汤色,再尝滋味,细评叶底(评绿茶改为先看汤色)。一手取审评杯,一手按盖,抖动杯内叶底;半揭开盖靠近杯沿,热嗅辨其香之纯正,温嗅辨其香之高低,冷嗅辨其香之持久。茶汤与空气接触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要快看(因而绿茶要先看汤色),尽量排除光线、碗色、叶渣、容量等因素的差异,以分辨汤色之深浅、明暗、清浊。尝味时,用茶匙舀一浅匙,缓缓吮入,嘴微张,双唇留一缝隙,舌尖上翘顶上腭,向内吸气,使茶汤充分接触舌面各部分(因为舌尖易感甜味,舌两侧后部易感酸味,舌心易感鲜味,舌腰易感苦味),细心体会茶汤滋味。纯正指具有该类茶叶应有的正常滋味,进一步体会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不纯正,则指滋味不正或有异味,区别于苦、涩、粗及酸、馊、霉、焦、烟等异味。尝味后茶汤一般不下咽,以免影响其后的审评。最后将叶底盘(评绿茶时将绿茶叶底倒入漂盘加清水)拌匀、铺开、撒平。凭手感细辨其柔软度及叶片厚薄,以目测知其芽头嫩叶数量,叶张的卷摊、光糙、色泽、亮度、匀整度、净度等。</p><br/>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69</p>
<p><b>
<div align="center">名优红茶的品质评定</div></b>
<p></p>
<p>&nbsp;&nbsp;&nbsp;&nbsp;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但产量以红碎茶最多。红碎茶多以袋泡茶的形式饮用,消费者在饮用时看不见茶叶的外形,因此,红碎茶品质注重内质。</p>
<p>&nbsp;&nbsp;&nbsp;&nbsp;小种红茶的品质特点是香气要有松香味,这在品质审评时要着重辨别。(现在无烟的正山小种也不在少数。)</p>
<p>&nbsp;&nbsp;&nbsp;&nbsp;工夫红茶品质的常见弊病,在外形上,一是条索不紧,显松散,这是原料粗老或揉捻不充分、压力不足所致;二是色泽灰暗不乌润,这是原料不新鲜、揉捻不足造成。在汤色上,一是深暗,这是发酵过度造成;二是浅淡不红,这是揉捻不充分、发酵不足所致。在香气上,一是有烟焦气味,这是烘干温度过高,烘干机漏烟造成;二是香气淡或粗,这是萎凋程度不足或揉捻发酵不充分、原料粗老之故。在滋味上,常见的一是滋味淡薄,这与香气粗淡造成的原因是一致的;二是有异味,这是污染造成的。叶底花朵或花青,也就是说,叶底不是均匀的铜红色,有青色或夹杂青色。这是揉捻不充分造成发酵不均匀之故。</p>
<p>&nbsp;&nbsp;&nbsp;&nbsp;工夫红茶是我国的特产,主产于云南和安徽。云南的大叶种工夫红茶,外形条索肥壮,显金黄色毫。安徽祁门工夫红茶,注重外形。工夫红茶的内质,要求香气高爽浓郁,滋味鲜浓,汤色红浓,叶底呈铜红色且明亮。</p>
<p>&nbsp;&nbsp;&nbsp;&nbsp;红碎茶内质特别注重滋味的浓度、强度和鲜爽度。优质的大叶种红碎茶如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海南的红碎茶,滋味的浓强鲜爽度都比较好。相比之下,小叶种红碎茶如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红碎茶,由于茶多酚含量低,滋味的浓强度较低。红碎茶的汤色要求红艳明亮,特优者有金圈,加奶后呈粉红 色或棕红色。红碎茶的香气要求有明显的甜香或果味香,叶底色泽红亮,叶质柔软。红碎茶的外形一般为细碎的颗粒状或片状,色泽乌润或棕褐。&nbsp;&nbsp;&nbsp;&nbsp;<br/><br/>&nbsp;&nbsp;&nbsp;&nbsp;红碎茶品质的常见弊病,在滋味上,一是滋味淡薄,无刺激性,这是原料嫩度不够或揉捻不充分所致;二是有烟焦异味,这是烘干时温度过高或烘干机漏烟或污染之故。在汤色上,一是汤色深暗类似酱油汤,这是发酵过度烘干不及时所造成;二是汤色浅淡不红艳,这往往是小叶种原料揉切、发酵不足所致。在香气上,一是有烟焦气味,这是烘干时温度过高或漏烟所造成;二是有水闷气,这是原料不新鲜、制品堆积时间过长、处理不及时所致。<br/></p>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70</p>
<p>
<div align="center"><b>如何看懂红茶等级</b></div>
<p></p>
<p>&nbsp;&nbsp;&nbsp;&nbsp;红茶叶的等级标示,主要是针对茶叶叶片的尺寸。红茶依据茶叶尺寸不同,主要有全叶茶叶和碎片茶叶。叶片大小对茶叶的影响有二:①茶叶刺激性;②冲泡时间。基本上,叶片越大的茶叶,茶性越温和,冲泡时间越长;叶片越细碎的茶叶,茶性越刺激,越容易冲泡,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p>
<p>&nbsp;&nbsp;&nbsp;&nbsp;<b>切碎茶叶</b>:将全茶叶切碎,茶叶颗粒较研磨的茶叶略大,茶性刺激程度、冲泡容易度皆略低于磨碎茶叶,一般多作为早上饮用。</p>
<p>&nbsp;&nbsp;&nbsp;&nbsp;<b>磨碎茶叶</b>:这种是长条状茶叶,用机器磨碎,因此相当小,茶叶成分容易散发,因此冲泡容易,茶性也较刺激,一般作为早晨饮用,可以帮助提神并节省时间。</p>
<p>&nbsp;&nbsp;&nbsp;&nbsp;<b>细短茶叶</b>:这种茶叶为全叶片,一条茶叶等于一个叶片,茶叶细短,表示叶片越小,摘自越嫩的叶片(新生长的叶片)茶叶细长,表示叶片越大,采摘越成熟的老叶。条状茶叶冲泡的时间较长久,茶性也较温和。</p>
<p>&nbsp;&nbsp;&nbsp;&nbsp;<b>细长茶叶</b>:越细长的茶叶,表示叶片越大,摘自越成熟的叶片(即老叶),且叶片越大茶性越温和。冲泡时间越久,更适合不喜欢茶叶刺激性的人,或在时间充裕的下午时段冲泡饮用。</p>
<p>&nbsp;&nbsp;&nbsp;&nbsp;<b>带白毫茶叶</b>:若茶叶带有白色的绒毛,表示该叶片摘嫩芽,大吉岭红茶主要采摘嫩芽调制,由于量少质优,被视为“红茶中的香槟”,为红茶中最高级的茶叶。</p>
<p>&nbsp;&nbsp;&nbsp;&nbsp;在所有茶叶中,红茶的刺激性较低者,但切碎的茶叶成分及刺激性又比全茶叶高。</p>
<p>&nbsp;&nbsp;&nbsp;&nbsp;<b>红茶的咖啡含量</b>:根据统计,红茶茶叶100克,含有的咖啡因是2.7%咖啡豆的含量是1.3%,乍看之下会以为红茶的咖啡因含量较多。事实上100克的红茶可以冲泡出40杯左右的红茶汤,所以每杯平均咖啡因含量是0.0675%;而100克的咖啡豆只能冲泡出10杯左右的咖啡,所以每杯平均咖啡因含量是0.135%,相比之下,红茶的咖啡因只有咖啡的一半。<br/></p>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09:3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红茶》—— 连载之71
<p><b>
<div align="center">真茶与假茶的鉴别</div></b>
<p></p>
<p>&nbsp;&nbsp;&nbsp;&nbsp;真茶与假茶在形态特征上和生化特点上都是有区别的。茶叶的生化成分决定了茶叶具有保健功效,而假茶不具有保健功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不良作用。在形体上,真茶具有明显的特点,如叶子边缘有锯齿,主脉明显,叶背有茸毛,叶子在茎上呈螺旋状互生,是假茶,虽形似茶树芽叶,实则为其他植物的嫩叶,如柳树叶、冬青树叶、女贞树叶、桑树芽叶、金银花芽叶,采用与茶叶一样的加工方法,或掺杂于茶树鲜原料中一同加工,做成与茶一样的外形,冒充茶叶出售。</p>
<p>随着茶叶市场的开放,茶叶流通渠道的扩大,茶叶的经销难免鱼龙混杂。一般说来,在正规的茶叶店或大型商场销售的茶叶,由于先经过检验,掺杂使假的情况很少,但在风景旅游点、车站码头、市井集镇等地方,也有私人出售茶叶的,冒名顶替、掺假的仍时有发生,应该引起注意。</p>
<p>&nbsp;&nbsp;&nbsp;&nbsp;假茶,一则没有饮用价值,二则往往有毒,危害人体健康。假茶,特别是真中掺假的茶,识别起来有一定难度。下面介绍一些最简便易行的感官鉴别法。</p>
<p>&nbsp;&nbsp;&nbsp;&nbsp;假茶是用类似茶树新梢的其他植物的芽叶,做成形如茶叶的样子,冒充茶叶销售。目前已发现的有用柳树芽叶、桑树芽叶、冬青芽叶、女贞树芽叶、金银花芽叶等制成的假茶。这种假茶,一般比较容易识别,但是不法人员往往将假茶原料混杂在真茶原料中一起加工制作,这种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茶叶,会增加了辨别真假茶的难度。</p>
<p>&nbsp;&nbsp;&nbsp;&nbsp;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有一些茶也不是用茶树芽叶制成的,例如用罗布麻芽叶制成的罗布芽茶,用人参芽叶制成的人参茶,用桑树芽叶制成的桑茶,以及杮叶茶、枸杞茶、杜仲茶、甜叶菊茶等药用植物的芽叶,如减肥茶、抗衰老茶、糯米香茶、保健茶等,虽是非茶之茶,或者根据中药学的理论配制而成含茶之茶,与通常意义上的茶有一定区别,但不可与假茶混为一谈。</p>
<p>&nbsp;&nbsp;&nbsp;&nbsp;真茶与假茶,一般可用感官审评的方法去鉴别,也就是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和味觉器官,抓住茶叶固有的本质特征,用眼看、鼻闻、手摸、品尝的方法,最后综合判断出是真茶还是假茶。这种方法,需凭经验,但简单易行,对一个饮茶爱好者来说,这些功夫还是可以掌握的。至于化学分析,那是专家们的事,它需有专门的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特别是实验室测定法,是常人无法做到的。现着重介绍一下感官审评的方法。</p>
<p>&nbsp;&nbsp;&nbsp;&nbsp;用感官审评鉴别真假茶时,通常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干茶放在鼻端,深深吸一下茶叶气味,凡具固有清香者,为真茶;凡具有青腥味或夹杂其他气味者,即为假茶。同时,还可结合茶叶色泽来鉴别:用手抓一把茶叶放在白纸或白盘子中间,摊开茶叶,精心观察,倘若绿茶深绿,乌龙茶青褐,红茶乌黑,且每种茶的色泽基本均匀一致,当为真茶。若茶叶颜色杂乱,很不协调,色泽滞枯,或与茶的本色不相一致,即有假茶之嫌。将少量茶叶,用火灼烧,其两种气味更易区别。</p>
<p>&nbsp;&nbsp;&nbsp;&nbsp;如果通过闻香观色还不能做出抉择,那么,还可取适量茶叶放入玻璃杯或白色瓷碗中,冲上热水,进行开汤审评,进一步从汤的香气、汤色、滋味上加以鉴别,特别是可以从已展开的叶片上来加以辨别:</p>
<p>&nbsp;&nbsp;&nbsp;&nbsp;(1)真茶的叶片边缘有锯齿,上半部密而深,下半部稀而疏,近叶柄处平滑无锯齿;假茶叶片则多数叶缘四周布满锯齿,或者无锯齿。</p>
<p>&nbsp;&nbsp;&nbsp;&nbsp;(2)真茶主脉明显,叶背叶脉凸起。侧脉7-10对,每对侧脉延伸至叶缘1/3处向上弯曲呈弧形,与上方侧脉相连,构成龟背形状的网状系统,这在非茶树叶片上很难找到,是真茶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识别真假茶叶的主要依据;而假茶叶片侧脉多呈羽毛状,直达叶片边缘。</p>
<p>&nbsp;&nbsp;&nbsp;&nbsp;(3)真茶叶片背面的茸毛,在放大镜下可以观察到它的上半部与下半部呈45-90度角弯曲;假茶叶片背面无茸毛,或与叶面垂直生长。</p>
<p>&nbsp;&nbsp;&nbsp;&nbsp;(4)真茶叶片在茎上呈螺旋状互生;假茶叶片在茎上通常是对生的,或几片叶呈簇状着生。</p>
<p>&nbsp;&nbsp;&nbsp;&nbsp;有一定经验的茶人,按照上述感官审评方法,经过分析比较,茶叶是真是假便可分辨清楚了。其实,茶的特征既表现在形态上,又反映在内在成分上。后者要求通过化学分析,根据茶的特有成分做出判断。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化学分析的方法。</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1 9:38:4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09: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72</p>
<p><b>
<div align="center">次品茶与劣质茶的鉴别</div></b>
<p></p>
<p>&nbsp;&nbsp;&nbsp;&nbsp;茶叶是健康饮品,品质优劣不仅关系着口感风味的好坏,而且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茶叶品质的优劣受采制技术和保管贮存条件的制约,若采制技术不当或保管贮存不善,优质茶就会变成劣质茶,更甚者会失去饮用价值。</p>
<p>&nbsp;&nbsp;&nbsp;&nbsp;按茶叶品质好坏的程度,通常将茶叶分为正品茶、次品茶和劣质茶三种。按各类品质特点的要求,色、香、味、形等因子均符合品质标准和卫生标准要求的,称之为正品茶。染有严重的烟、焦、馊、霉、日晒味及其他异味者,尤其是染上有毒物质、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茶叶,均称之为劣质茶。污染程度较轻者或经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处理后得到改善的,称之为次品茶。</p>
<p>&nbsp;&nbsp;&nbsp;&nbsp;次品茶、劣质茶主要特征表现在烟、焦、馊、霉、日晒味及其他异味的存在程度。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些特征对它们进行鉴别。</p>
<p>&nbsp;&nbsp; <b>烟味:</b></p>
<p>&nbsp;&nbsp;&nbsp;&nbsp;茶叶香味被污染的烟味包括木炭味、煤烟味、竹味等。烟味较轻者,嗅时能闻到,尝味时尝不出;或是热闻时能闻到,冷闻时即消失,这类茶为次品茶。如果香气、滋味中均带浓重的烟味,热闻、冷闻都能嗅出。经复火或长时间存放,烟味亦不消失的就是劣质茶。</p>
<p>&nbsp;&nbsp;&nbsp;&nbsp;<b>焦味:</b></p>
<p>&nbsp;&nbsp;&nbsp;&nbsp;在杀青和烘炒过程中因湿度和技术掌握不当,造成焦叶、焦芽,成品经开汤审评,香味中带有严重的焦味,冷闻、热闻均有浓烈的焦味者为劣质茶。冷闻嗅不出焦味或经存放一段时间焦味消失者为次品茶。</p>
<p>&nbsp;&nbsp;&nbsp;&nbsp;<b>酸馊味:</b></p>
<p>&nbsp;&nbsp;&nbsp;&nbsp;鲜叶摊放不当,二菁叶、发酵叶堆放时间过长、过厚,叶温过高,使半成品变质,产生酸馊味。凡酸馊味较轻或经过复火等措施处理后能消失者为次品茶。酸馊味严重,经处理后无法改善者,经开汤审评,冷、热闻均有严重酸馊味者,为劣质茶。</p>
<p>&nbsp;&nbsp;&nbsp;&nbsp;<b>日晒味:</b></p>
<p>&nbsp;&nbsp;&nbsp;&nbsp;干燥过程中以日晒代替烘炒,产生严重的日晒味。冷、热品尝均能闻、尝到日晒味者为劣质茶。程度较轻,或热闻能闻出冷闻日晒味即消失者为次品茶。</p>
<p>&nbsp;&nbsp;&nbsp;&nbsp;<b>陈霉味:</b></p>
<p>&nbsp;&nbsp;&nbsp;&nbsp;茶叶干度不足,保管不善,空气湿度大,含水量超过8%以上,引起茶叶陈化或霉变。陈霉程度重的茶叶有色泽枯暗、汤色浑浊、香味有陈霉气、叶底不展等弊病。陈霉味较轻,干嗅缺少茶香,呵口气则闻出霉气,经复火处理后陈霉味即消失者,为次品茶。干湿评香味均有严重的陈霉气,外形结块,条索松散,复火后陈霉味无法消失,汤色浑浊发暗者,为劣质茶。</p>
<p>&nbsp;&nbsp;&nbsp;&nbsp;<b>夹杂物</b></p>
<p>&nbsp;&nbsp;&nbsp;&nbsp;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老梗、老叶、茶子、茶果和非茶叶夹杂物,如杂草、树叶、泥沙等均为次品茶,严重者为劣质茶。</p>
<p>&nbsp;&nbsp;&nbsp;&nbsp;<b>其他异味</b></p>
<p>&nbsp;&nbsp;&nbsp;&nbsp;茶叶污染有鱼腥、樟脑、农药等异味严重者为劣质茶,较轻者或处理后异味消失者为次品茶。凡染有有毒物质,如农药等,卫生指标和重金属铜、铅等含量超标者(标准中指标的含量要求,六六六≤0.2毫克/千克,滴滴涕≤0.2毫克/千克,铜≤60毫克,铅≤2毫克/千克)均为劣质茶,不能饮用。<br/></p>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09: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p>《中国红茶》—— 连载之73</p>
<p><b>
<div align="center">新茶与陈茶的鉴别</div></b>
<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习惯上把当年清明前后采摘加工而成的茶叶叫新茶,也有人把当年采摘加工而成的茶叶叫新茶。一般说来,新茶上市后仍在饮用的茶叶就称之为陈茶了。新茶与陈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抵说来,我国多数产茶区,从3月份开始,茶树陆续发芽抽生,新茶相继上市。所以,每年凡在3月以后饮的仍是隔年茶,算是陈茶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俗语说“喝酒要陈,饮茶要新。”宋代唐庚的《斗茶记》中也谈到:“吾闻茶贵新,江井水贵活。”这是因为陈茶因贮存时间长,茶叶在光、水、气、热的作用下,会使茶叶内形成色、香、味的特有物质,诸如酸类、醛类、酯类以及各种维生素等遭到破坏,或氧化变质,致使茶叶失去光泽而变得灰暗,汤色混浊泛黄,香气低闷,条索松散,品质降低。一般新红茶红艳明亮,滋味较醇厚鲜爽,香气清高,所以,“茶以新为贵”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难怪古往今来,人们对茶叶有“抢新”、“尝新”的习惯。商界总想尽早采购,抢先投市;消费者总想尽早得到一杯佳茗,以先饮为快。这也是每当早春新茶上市,人们竞相争购的道理所在。</p>
<p><br/>&nbsp; &nbsp;&nbsp;&nbsp;&nbsp;但是,我们说新茶比陈茶好,这是对一般而言的,并非一定如此。例如西湖龙井、旗枪、洞庭碧螺春、莫干黄芽、顾渚紫笋等品种茶叶适当贮存一段时间后,反而比当年采摘下来并立即加工制成的茶叶好。这些茶叶在干燥条件下存放1~2个月,汤色依然清澈明亮,滋味同样鲜醇回甘,叶底也都青翠润绿,但是香气有别:未经贮存的茶,闻起来略带青草气味,而经短期贮存过的茶,闻起来却清香幽雅。又如武夷岩茶,隔年成茶反而香气更馥郁,滋味更醇厚。湖南的黑茶、湖北的茯砖茶、广西的六堡茶、云南的普洱茶,据说不仅久藏不变,反而能提高茶叶品质。这是因为茶叶在贮存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气味,一是因霉菌形成的霉气,二是因陈化形成的陈气,两气相混后和谐协调,结果反而产生了一种受消费者欢迎的特异气味。所以,不是绝对的“以新为贵”而是因茶而异的。</p>
<p>&nbsp;<br/>&nbsp;&nbsp; &nbsp;&nbsp;&nbsp;不过,在众多的茶类花色品种中,对较多的茶叶品类而言,还是“以新为贵”。这里,只不过是要提醒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看待新茶与陈茶,千万不要“一刀切”,不要绝对化。</p>
<p><br/>&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从茶叶的色泽上看,大抵说来,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橙泛亮,是新茶的标志。茶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阳光、水汽、空气的作用下,发生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原有的新鲜色泽;红茶贮存时间长,茶叶中的茶多酚产生氧化缩合,会使色泽变得灰暗,而茶褐色的增多,也会使汤色变得混浊不清,同样会失去新红茶的鲜活感。</p>
<p><br/>&nbsp; &nbsp;&nbsp;&nbsp;&nbsp;从茶的香气上看,现代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变成其他物质。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高变低,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p>
<p><br/>&nbsp; &nbsp;&nbsp;&nbsp;&nbsp;从茶叶的滋味上看,不管哪一种茶,多数新茶滋味都清醇鲜爽。这是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叶中的本分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物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缩合成不溶于水的特征,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p>
<p>&nbsp;<br/>&nbsp; &nbsp;&nbsp;&nbsp;&nbsp;总之,新茶都给人以色鲜、香高、味醇的感觉。而贮藏一年以上的陈茶,不管是红茶、绿茶和花茶,或是白茶和黄茶,纵然保管良好,也难免会出现色暗、香沉、味薄之感。只是由于贮藏方法不同,变化程度有大有小罢了。至于由于保管不好而发生茶叶潮变或沾染某种异味,又另当别论了。</p>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1: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p>——连载之74</p>
<p><b>
<div align="center">春茶、夏茶与秋茶鉴别(一)</div></b>
<p></p>
<p><br/>&nbsp;<br/>&nbsp;&nbsp;&nbsp;“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指白露前后采制的秋茶)。”这是茶人对不同季节茶自然品质的经验总结。因为茶树在年生长周期中,受不同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加之茶树自身营养消长状况不一,使得从茶树上采下来的鲜叶原料产生差异,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品质当然也就发生了变化。</p>
<p><br/>&nbsp;&nbsp;&nbsp;&nbsp;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划分,主要是依季节变化和茶树新梢生长的间歇性而定的。</p>
<p><br/>&nbsp;&nbsp;&nbsp;&nbsp;在我国气候条件下,除华南茶区的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产茶区,茶树生长和茶叶采制是有季节性的:江北茶区茶叶采制为5月上旬至9月下旬,江南茶区茶叶采制期为3月下旬至10月中旬,西南茶区茶叶采制期为3月上旬至11月中旬,华南茶区茶叶采制期为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大致说来,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茶区,包括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和西南茶区,通常按采制时间划分为春、夏、秋三季茶。但季节茶的划分标准是不一致的。有的以节气分:清明至小满为春茶,小满至小暑为夏茶,小暑至寒露为秋茶;有的以时间分:于5月底以前采制的为春茶,6月初至7月上旬采制为的夏茶,7月中旬以后采制的为秋茶。我国华南茶区由于地处热带,四季不大分明,几乎全年都有茶叶采制,因此,除了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之分外,还有按茶树新梢生长先后、采制迟早,划分为头轮茶、二轮茶、三轮茶、四轮茶的。</p>
<p><br/>&nbsp;&nbsp;&nbsp;&nbsp;茶树由于受气候、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条件的影响,每年每季茶采制的迟早是不一致的。大体说来,总是自南向北逐渐推迟,南北差异达3-4个月。另外,即使是同一茶区,甚至同一块茶园,年与年之间,也可以因气候、管理等原因,相差5-20天。</p>
<p>&nbsp;<br/>&nbsp;&nbsp;&nbsp;由于茶季不同,茶树生长状况有别,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块茶园内采制而成的不同茶季的茶叶,外形和内质都有较大的差异。以绿茶为例,由于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头年秋、冬季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体内营养成分丰富,所以,春季不但芽叶肥壮,色泽绿翠,叶质柔软,白毫显露,而且与提高茶叶品质相关的一些有效成分,特别是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含量也较丰富,使得春茶的滋味更为鲜爽,香气更加强烈,保健作用更为明显。加之春茶期间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春第一次采制的芽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所以,众多高级名绿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高桥毛峰、君山银针、顾渚紫笋等,均出自春茶前期。还有“以春茶为贵”之说。<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3-13 11:02:4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1: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p>——连载之75</p>
<p><b>
<div align="center">春茶、夏茶与秋茶鉴别(二)</div></b>
<p></p>
<p><br/>&nbsp;&nbsp;&nbsp;&nbsp;古时贡茶求早求珍,于是把春茶划分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种。</p>
<p><br/>&nbsp;&nbsp;&nbsp;&nbsp;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后的第5个戊日祭祀土神,称之为社日。按干支排列计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50天之间,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个月,这种春分时节采制的茶叶更加细嫩和珍贵。唐代每年要求在清明日前运到长安的紫笋贡茶,就应该属社前茶了。因为古时交通不方便,在湖州采制的紫笋茶就是用快马日夜兼程运到长安(西安),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因此,每年皇宫“清明宴”上所用的紫笋贡茶必定是春分时节特早萌芽而采制的茶叶。</p>
<p><br/>&nbsp;&nbsp;&nbsp;&nbsp;火前,即明前,因为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三日内不生火做饭,故称“寒食”。寒食节是在清明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实际上就是明前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杭州观看龙井茶采制时,曾作诗《观采茶作歌》,有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p>
<p><br/>&nbsp;&nbsp;&nbsp;&nbsp;雨前,即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p>
<p><br/>&nbsp;&nbsp;&nbsp;&nbsp;夏茶,由于采制时正逢炎热季节,虽然茶树新梢生长迅速,但很容易老化,有“茶到立夏一夜粗”之说。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减少,特别是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明显下降,使得夏茶滋味不及春茶鲜爽,香气不及春茶浓烈。相反,由于夏茶中花青素、咖啡碱、茶多酚含量明显增加,使滋味显得苦涩。</p>
<p><br/>&nbsp;&nbsp;&nbsp;&nbsp;秋季气候介于春夏之间,在秋茶后期,气候虽较为温和,但雨量往往不足,会使采制而成的茶叶显得较为枯老。特别是茶树历经春茶和夏茶的采收,体内营养有所亏缺,因此,采制而成的茶叶内含物质显得贫乏,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茶叶滋味淡薄,而且香气欠高,叶色较黄。所谓“要好吃,秋白露”,其实。说的就是茶叶味道平淡罢了。</p>
<p><br/>&nbsp;&nbsp;&nbsp;&nbsp;从三季茶的品质来说,绿茶、黄茶、白茶等,多以春茶为好。但是对红茶而言,由于春茶期间气温低、湿度大、发酵困难,而夏茶期间气温较高,湿度较小,有利于红茶发酵变红,因此干茶和茶汤均显得红润,滋味也较强烈。只是由于夏茶中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对形成红茶的鲜爽味有一定影响。</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传奇温州mir2wz|rWanBoy Studios|中国壶迷论坛 ( 浙ICP备12017229号-5 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0576号公安备案105031|105258 )|人工智能    

GMT+8, 2025-8-14 19:05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