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19 14: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b><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 </font></b></p>
<p><b>紫砂情缘</b><b></b></p>
<p>中国人凡事爱讲缘分。有缘则聚,无缘则散。人如此,壶亦如此。沙志明与紫砂壶的相遇相识,就是最好证明。</p>
<p><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 </font>上世纪<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50</font>年代,沙志明的街坊拆房子,民工们从地下挖出一把壶,壶身用锡镶包,壶嘴、壶把和壶钮是三颗玉石。当时,壶身沾满泥砂,玉石也黯然无光,民工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看见外面包裹着锡,就想把壶砸烂当作锡块卖给收废品的,换点钱买包烟抽。锤子举在半空,正要往下砸时,正巧沙志明从那里经过,一眼看见地上的宝贝,赶忙抢救下来,给了民工一点钱,将壶捧回家。经过一番清洗,*驳的壶身上显现出铭文:“桂香弥弥秋风里,晓露盈盈滴海棠。石梅”。壶底有一方印:“杨彭年制”。原来这把壶是清代宜兴制壶高手杨彭年制作的。杨彭年曾与陈曼生合作“曼生壶”流传后世,价值连城。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就是缘分。沙志明说:这把锡包壶就像他一样,历经磨难,命运曲折,他一定要好好珍藏这把壶。</p>
<p>在千余件紫砂藏品中,沙志明特别心爱的,是一款外销至泰国王室的直嘴软提梁紫砂壶。这是在<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50</font>年代末,恩师戴毅送给他的。当时戴毅常到江南各大学讲课,他的学生,一位印尼归国华侨,将自己从国外带来的壶送给戴毅,戴毅又转赠给沙志明。不久之后,戴毅去世,沙志明常常拿出这把壶,睹物思人。但是这壶跟了他几十年,他却一直没弄清楚它的来历,只知道这是一把销往国外的壶。早在<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7</font>世纪,中国紫砂就已经销往欧洲及东南亚,清朝末年,还设有专门做紫砂出口的机构,名为“贡局”。戴毅送他的这把壶,壶底印章上没有汉字,是一个花章,中间有一只老鼠,老鼠上面有一行外文。沙志明查遍图册,也没有发现关于这把壶的资料。<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2005</font>年,一位法国紫砂收藏家<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 atrice</font>给沙志明寄来一本他编著的书《销往欧洲的宜兴茶壶》,书中全是关于外销紫砂的图片和文字,其中就有这把壶的说明。沙志明请人翻译后才知道,这把壶是<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892</font>年,泰国国王<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Rama(1868-1910)</font>为了庆祝王朝<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10</font>周年庆典,而专门在中国宜兴订制的。壶底的印章,也是国王本人钦定的。一个多世纪之前,这把在宜兴诞生的紫砂壶漂洋过海,到达了泰国皇宫,不知什么时候,为了什么原因,它流落到了印度尼西亚,到了一位华侨手中,这位华侨又把壶带回中国,送给自己的老师,这位老师又将它转赠给自己的爱徒。这又一次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有缘千里来相会。</p>
<p><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 </font></p>
<p><b>天时、地利、人和</b><b></b></p>
<p>问及沙志明,为什么他能收藏如此多的名家名壶?沙志明说:天时、地利、人和。</p>
<p>沙志明喜爱紫砂壶,与他回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回民主食为牛羊肉,茶能解腥膻、助消化,因此回民多爱喝茶。在他小时候,家中就有好几把紫砂壶,虽然都是日常使用的茶具,但紫砂壶上的诗文、绘画也给人以美感。而且那时流行用紫砂泡茶,场面上的人把玩紫砂壶成为一种时尚。加上他爱听戏唱戏,闲来握一把小巧玲珑的紫砂壶,不时轻啜一口香茗润润嗓子,也显得十分优雅。朋友们知道他喜爱紫砂,也都投其所好,看到好看好玩的紫砂壶,就拿来送给他。这是人和。</p>
<p>紫砂陶艺的兴盛与式微与时代发展是紧紧相联的,紫砂收藏亦是如此。沙志明收集紫砂藏品最多的一个阶段是在<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70</font>年代末、<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80</font>年代初。那时,紫砂热刚刚在港澳台地区兴起,大陆信息闭塞,许多人还没有关注紫砂。而他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收集到许多名家名壶。而且,随着信息交流越来越通畅,许多过去收藏的藏品的价值也逐渐显现。尤其是现在,中国社会稳定富强,经济飞速发展,为紫砂陶艺的发展和收藏提供了大好时机。这就是所谓天时。</p>
<p>宜兴是紫砂的惟一出产地,而南京距离宜兴很近。更重要的是,南京在紫砂兴起的明代和民国时期,都是首都,富贾*、名人雅士云集于此,好壶也自然流传到此。自然也给收藏家带来得天独厚的收藏条件。这是地利。</p>
<p>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终于成就了一代收藏大家沙志明。</p>
<p><b><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 </font></b></p>
<p><b>从“壶痴”到“壶圣”</b><b></b></p>
<p>沙志明是真正的收藏家,只藏不卖。虽然他的藏品价值连城,他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将此戏称为“壶富我穷”。</p>
<p>一次,著名画家、原上海国画院代院长唐云看中了沙志明的一款茄式壶。他知道沙志明的性格,从不出售自己的藏品,于是请另一位著名画家、江苏国画院副院长亚明做中间人,转告沙志明,可以在他的五幅画里随意挑选两幅,来交换那把壶。沙志明听说后,给亚明去了一封信,婉言谢绝了交换的要求。亚明在回信中感叹沙志明是“爱壶成痴”,自此,“壶痴”的雅号便流传开了。沙志明将紫砂壶与自己的关系形容为:如妻如子,亦师亦友。这其中包含的深情,非局外人所能体会。</p>
<p>在紫砂陈列馆还未设立的时候,沙志明的藏品都放置在家中。他的家并不宽敞,可他为了给紫砂壶一个宽松的环境,把最大的房间腾出来,打上博古架,放置紫砂,而他自己,则在逼仄的过道内放上一张床,权且安身。旁人对他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可他却乐在其中。他的家既是陈列室,也是研究室,房间里常常高朋满坐,畅谈壶艺。后来,经营印务公司的儿子帮他重新装修了房子,他的居住条件才有所改善。</p>
<p>多年的收藏和研究,沙志明已成为紫砂历史、鉴别、收藏的专家。关于紫砂收藏热的兴起。他说:中国古代有“君出于民,民出于土”的说法。中国人对泥土有特殊的感情。过去那些离乡背景的人在告别故土时,都要抓一把泥土带在身边。紫砂壶就是泥土做的,而且只有中国宜兴才有。紫砂热最早在港澳台兴起,是因为那里有许多人的根在大陆,看到紫砂茶具,就会引发他们的思乡之情。</p>
<p><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991</font>年,台湾《壶中天地》杂志对沙志明的藏品进行了介绍,沙志明以其收藏的名家真迹扬名海内外。此后,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以及江苏省、市电视台相继为沙志明拍摄专题片,《南京日报》、《扬子晚报》、《收藏》杂志等报刊多次采访,介绍其收藏经历和成就。</p>
<p>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沙志明不辞辛劳,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紫砂收藏知识。在文物收藏的报刊上开辟专栏,论述紫砂器的鉴别与欣赏,介绍各个时代紫砂器中的代表作品。一方面宣传紫砂文化,一方面为紫砂正本清源,提高紫砂收藏爱好者的鉴赏水平。有些人收购了紫砂器后不能识别真伪,纷纷拍照写信给沙志明,以求鉴别,沙志明也总是认真回复。他还常常带着珍贵的藏品,到大学、大型企业去讲课,介绍紫砂的传统工艺及传统文化。</p>
<p><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99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3</font>月,沙志明编写的《中国紫砂》一书由台湾艺术图书公司出版发行;<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997</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2</font>月,沙志明主编的《中国明清紫砂精粹》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南京市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和工艺美术*汪寅仙分别为此书作序。这部<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6</font>开本,<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390</font>页码,印刷精美的图文书,汇集了沙志明的紫砂收藏中的精品,以中、英、日三种文字作图解,极具文化和美学价值。为紫砂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范本。</p>
<p>由于沙志明在紫砂收藏界的地位举足轻重,他常常受邀参加各种拍卖会、鉴赏会。面对紫砂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沙志明总是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说昧心话,为此不惜得罪人。他的耿直、专业、低调,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尊称他为“壶圣”。</p>
<p><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 </font></p>
<p><b>夕阳红</b><b></b></p>
<p><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2002</font>年,沙志明受到南京市政府邀请,在民俗博物馆中设立紫砂陈列馆,展陈他的藏品。<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2003</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font>日,沙志明的“明清紫砂精粹”陈列馆开馆,这是中国第一座园林式紫砂艺术陈列馆。<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5</font>年来,中外游客、学者以及政府各级领导纷至沓来,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做为一位民间收藏家,沙志明显得格外兴奋和感慨:<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50</font>多年的苦心搜罗,近乎痴迷地爱护珍藏,终于使这些曾经流落四方的紫砂精灵,有了安全舒适的栖身之所,于宁静之中向世人尽显其沧桑和风华。像这些积淀着历史风尘的紫砂藏品一样,沙志明的老年生活也过得安宁而幸福。这或许是上天对他的一种补偿。</p>
<p><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988</font>年,沙志明成了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1989</font>年,沙志明再婚,老伴何秀珍也是一名工人。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沙志明的生活起居。沙志明的儿女们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儿子沙少明经营着一家印务公司,女儿也在经商。沙志明与老伴都有退休工资,儿女们每年还孝敬他们数万元的零花钱,日子过得悠闲自在。</p>
<p>自青年时代起,沙志明便养成了早上皮包水(喝茶)、下午水包皮(洗澡)的生活习惯,老了,更是乐此不疲。每天下午泡一把澡,成了他的固定程序。他喜欢旧式澡堂,大大的澡池中架几块木板,人们泡在热气腾腾的水中尽情洗浴,洗干净后,坐在木板上搓搓背,跟熟人聊聊天,高兴起来,在水汽氤氲中唱上两句,真是身心舒畅。书法也是沙志明的一大爱好。沙志明说:他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紫砂的需要。他爱书法,是因为紫砂壶上有各种铭文,紫砂的陶刻也各有千秋,为了辨别真伪,提高审美,他才钻研书法。其实,他的书法功底在<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5</font>岁时就已经打下了,多年来勤练不辍,功力更加见长。邓小平之女邓楠参观民俗博物馆时,沙老就曾亲笔书写一幅对联相赠。至于那每个星期的京剧之友社活动,自然也少不了沙志明。舒心的生活,使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谈话风趣幽默、思维敏捷。</p>
<p>生活安逸,但沙志明传承紫砂文化之志没有动摇。如今,<font face="Times New="New" Roman">77</font>岁的沙志明退而不休,还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南京民俗博物馆紫砂艺术顾问;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江苏古陶瓷研究会顾问;《石狮日报》特约撰稿;南京职工京剧之友会艺术顾问……</p>
<p>沙志明作为一位民间收藏家,其对于传统文化瑰宝的搜罗之功,传承之志,让世人敬佩和赞叹;而政府对民间收藏也十分重视,并大力保护。正是民间力量与政府支持相结合,才有了沙志明的紫砂陈列馆,才使得紫砂文化愈加发扬光大。</p> |
|